应急总医院生死时速,打通肺栓塞患者“心肺之路”
近日,应急总医院心内科接连打赢两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面对两位被肺栓塞“魔爪”紧紧揪住的患者——一位是 52 岁因胸闷气短就医的中年女性,另一位是 78 岁突发胸部不适的老年女性,心内科团队凭借精湛医术和高效协作,成功实施经皮肺动脉取栓术,将她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再次彰显了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强大实力。 快速反应,中年女性转危为安 2025 年 6 月 23 日,52 岁的中年女性患者,作为酒店保洁人员,因间断胸闷、气短,还伴有双腿酸痛,来到应急总医院就诊。门诊检查发现她肺部血管有异常,随后被收入心内科病房。进一步详细检查显示,她肺部的主要血管和分支有多处被血栓堵住,心脏右心室也出现了增宽的迹象,腿部静脉也有血栓形成。 心内科范煜东主任、刘鹏主任和顾菲菲主任医师迅速组织会诊,仔细评估后认为她需要尽快进行取栓手术。为了确保治疗方案万无一失,医院还邀请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肺血管与血栓性疾病科韩宝石主任一同会诊。韩主任确认患者不仅要取栓,还要植入一个防止血栓再次掉落的滤器,并建议马上手术。 韩宝石主任、张子龙副主任医师正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6 月 26 日,手术正式开始。在韩宝石主任和范煜东主任的指导下,心内科张子龙副主任医师凭借高超的技术,成功为患者取出了大量血栓,并植入了滤器。术后,通过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术后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复查发现,肺部血管的压力明显降低,治疗效果非常好。在顾菲菲主任医师和张苗苗副主任医师的精心指导下,患者的康复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她已基本恢复健康,很快就能出院了。考虑到她比较年轻,也没有长期卧床等情况,医生还对她血栓形成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检查,没发现明显的诱因,并叮嘱她要多活动双腿,避免久坐久卧,一个月后再回来取出滤器。 术后由范煜东主任、刘鹏主任、顾菲菲主任医师、张苗苗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查房 再战险情,老年患者重获生机 2025 年 7 月 4 日,78 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因突发胸部不适被紧急送到应急总医院急诊。检查发现她血液中一种反映血栓的指标明显升高,还伴有严重的缺氧症状,肺部血管也有多处被血栓堵塞,心脏右侧增大,腿部静脉也有血栓。由于病情危急,她被立即收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 有了之前救治那位中年患者的经验,结合这位老年患者的情况,范煜东主任和顾菲菲主任医师迅速判断她也需要进行取栓手术并植入滤器。当天下午,在韩宝石主任的指导和范煜东主任的协调下,心内科张庆军副主任医师为她进行了手术。 韩宝石主任、张庆军副主任医师正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手术室内,张庆军全神贯注,成功从患者肺部血管中取出了大量血栓。血栓一取出,患者的不适症状立刻缓解,缺氧情况也迅速改善。术后,患者回到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复查发现,肺部血管的压力明显降低,心脏的负担也减轻了很多。目前,她的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检查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很快就能转到普通病房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多科协作,彰显医院实力担当 这两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应急总医院门急诊对急危重症患者快速识别和反应能力的体现。从患者入院时的迅速诊断,到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紧急会诊,再到手术台上的争分夺秒,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充分展现了医院在应对急危重症时的高效协作能力。 心内科团队 同时,这也证明了应急总医院心内科团队具备实施经皮肺动脉取栓术的高超技术。近年来,心内科在学科建设和临床研究方面不断努力,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可靠、专业的医疗服务。 认识肺栓塞:隐匿而危险的“健康杀手” 肺栓塞是一种发病急且非常危险的心血管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作,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患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简单来说,就是肺部血管被血栓堵住了,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在肺部进行氧气交换,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以前,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主要采用溶栓和抗凝治疗,但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治疗过程比较复杂。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经皮肺动脉取栓术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生存的希望。 来源:心内科 供稿:孙宝晶、范煜东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10
37名学员通过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考核,打造“医消协同”应急救护“先锋队”
近日,由北京市红十字会主办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初训班在应急总医院研发教培基地举办,来自应急总医院和北京消防救援总队的37名学员顺利通过北京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考核,圆满结业。 全体合影 开班仪式上,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服务中心主任梁永清表示,中国红十字应急总医院是红十字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北京市红十字会全力支持应急总医院开展各项红十字工作。 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服务中心主任梁永清致辞 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缪国斌、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后勤装备处一级助理员杨广远分别代表医院和消防参训学员向北京市红十字会对基地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各位授课专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缪国斌、北京市消防总队后勤装备处一级助理员杨广远分别致辞 北京市红十字会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精心设计了培训方案,邀请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拥有丰富经验的讲师和红十字资深考评专家授课,并全程督导培训课程。应急总医院派出了由医务处处长缪国斌和护理部主任吴军玲带队的33名学员队伍,北京消防救援总队也派出了后勤装备处一级助理员杨广远等4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全体学员通过了理论知识考试和实操技能考核。 培训现场 实操培训 场景培训 试讲考核 结业仪式上,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指出,此次培训是应急总医院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下一步开展规范化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临床急救和应急医学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在结业仪式上讲话 此次培训是北京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应急总医院基地面向“全灾种、大应急”的实战需求,充分发挥“培训-救援”一体化优势,高质量建设标准化、国际化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的良好开端。下一步,基地将开设各类红十字救护课程,为传播红十字精神,提升全社会应急医学能力贡献专业力量。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李玮 审核:刘智、祖洁琛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11
共话古今医学事,共谋未来应急篇!应急总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交流活动
7月4日,应急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晓川带领相关职能处室、中医临床科室一行5人赴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座谈交流,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鲲主持座谈会。 本次座谈以“共话古今医学事、共谋未来应急篇”为主题,围绕中医药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和国际医疗救援中的特色优势与融合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双方座谈交流 座谈中,双方分别介绍了本单位发展情况。应急总医院代表介绍了强化医院国医中心建设、推进中医重点专科发展,助力国家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的经验;并与中医科学院就组建融合中医特色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促进科研领域深度合作、加强应急医学国际交流、以及筹划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与设备技术展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双方在开展“一带一路”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组织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与中医应急队伍联合演练,申报国家重大应急救援专项以及中医药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研发等多个议题中达成了高度共识,并列出了具体合作事项。   刘晓川副院长和李鲲副院长一致强调,中医药在应急医学救援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在各自领域都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互补性强。今后,双方要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应急医疗体系、多元化路径培养应急医学人才、以及利用AI技术提升国际救援效能,完善应急救援国际标准,打造中国救援名片,讲好应急医学中国故事等方面深化合作,携手推进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双方合影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管理处、国际合作处负责同志及附属广安门、西苑、望京、眼科医院有关专家代表参加座谈。 来源:应急总医院 撰稿:孟涛疆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07
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第五期(北京站) 在应急总医院圆满收官
近日,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第五期(北京站)在应急总医院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基层医师齐聚于此,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汲取先进理念,锤炼实操技能,满载而归。此次培训不仅为基层医疗注入新活力,更彰显了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张楠主任团队的技术实力与引领作用。 培训结业合影留念 权威领航:项目落地应急总医院 2024年11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发起的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正式启航,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护佑患者生命的“利器”。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凭借精湛的技术、实力强劲的医疗团队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功获得承办第五期(北京站)培训项目的资质。这一期培训延续“实战为本、沉浸式训练”特色,还融入更多聚焦临床实效的内容,为基层医师打造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学习之旅。 项目启动 理论深耕,聚焦临床常见场景 培训开幕式上,应急总医院刘晓川副院长发表致辞,对授课专家和基层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呼吸内镜适宜技术是提升基层呼吸疾病诊疗能力的关键,希望学员借此掌握标准化操作,提升综合判断力,将先进适宜的技术真正带回基层和患者身边。 刘晓川副院长开幕致辞 此次培训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洪武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蔡志刚教授两位业内大咖授课。王洪武教授以“如何将呼吸介入打造成一个品牌”为主题,结合自身经验,从团队建设、技术体系和学术传播等维度分享学科发展路径,让基层医院看到打造特色技术的潜力。蔡志刚教授聚焦金属支架置入技巧,并通过实际案例助力学员理解,提升实操能力。 王洪武教授授课 蔡志刚教授授课 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专家团队也带来精彩课程。张楠主任围绕“呼吸内镜适宜技术推广”展开讲授,强调适宜性技术是“高效率+强适配”的结合,是基层医疗场景的理想之选。王智娜、王立星、侯清武等多位专家借助丰富案例和临床经验,帮助学员建立“做与不做之间的判断标准”,强化“操作目的导向”意识。高鸿主任医师从“如何识别镜下病变”切入,讲解常见病灶影像特征与处理策略,为基层医生应对复杂情况提供思路。 张楠教授授课 高鸿教授授课 王智娜医生授课 实操锤炼:沉浸式训练提升技能 实操教学是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采用“沉浸式+分组式”教学设计。支气管镜基础操作、高级支气管镜技术、硬镜操作等项目均设立专门实训组,由专家分组指导,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真动手、真掌握”。 培训现场配备的超高清内镜系统和多种手术设备及气管支架等实物供学员模拟操作,不仅提升了学习体验,更展示了国产设备在临床实战中的强大适应性。一位学员感慨:“通过现场参观手术和模拟操作,很多以前理解不透的细节,现在一下子就明白了。” 张楠教授进行支气管镜手术演示 讲解安全T管及体验4K超高清内镜系统 技术下沉:培训机制持续升级 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五期,覆盖多个区域,形成系统化、标准化培训机制。本期北京站培训的圆满结束,彰显了应急总医院在培训中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更多县域医院搭建学习成长平台。 从最初聚焦“如何操作”,到如今探讨“为何如此操作”,项目培训内容不断升级,形式更加多样,方向愈发精准。始终不变的是以实用为导向、以基层为核心的目标,为一线医生提供迫切的知识补给和能力支持。 赋能基层:十余年坚守初心如磐 在快节奏、高负荷的临床环境中,基层医生肩负着巨大责任,也面临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的双重挑战。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成为承载希望的平台。每一次手把手的传授、每一场面对面的交流,都为基层医疗注入持续动力。 据悉,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张楠主任团队为基层医师培训气管镜技术已坚持十余年。每年四期,每三个月一期,年均培训60-80人,累计已培训近800名基层医师。这项实用的气管镜技术辐射全国,让众多命悬一线的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重获新生。 呼吸不止,赋能不息。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的脚步不会停歇,它将带着使命与担当,继续奔赴下一站,为更多基层医生点亮技能提升的明灯,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来源:肿瘤内科 作者:马洪明 审核:张楠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04
2025老年慢病学术大会“聚智”应急总医院,共探老龄健康防治新路径
6月28日,“2025老年慢性疾病预防及规范诊疗学术大会”在应急总医院北院区研发教培基地召开。此次大会由应急总医院老年科(综合医疗科)与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联合主办,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国内多家知名医疗机构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会议以“老年慢病综合评估与规范化管理”为核心,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吸引超2000名专业人士参与,共同探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路径。 大会现场 在我国深度老龄化加速、老年慢性疾病负担日益沉重的当下,本次会议意义重大。老年慢病管理不仅关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更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的关键环节。会议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聚焦领域前沿、管理难点与创新方案,推动跨学科协作,为构建科学、高效、人文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支撑。 权威开篇:擘画老年慢病防控新蓝图 开幕式上,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教授,中华医学会全国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曹剑教授,应急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李长新教授分别致辞。曹剑教授深入剖析我国老年慢病防控严峻形势,系统阐述老年医学核心技术与任务,探讨中国特色老年医学体系建设路径,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刘晓川教授和李长新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期待共同提升老年慢病管理水平。 刘晓川副院长致辞 曹剑教授致辞 李长新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汇聚多学科带头人,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领域专家深度参与各环节,充分彰显“老年慢病多学科综合评估及诊疗”主题,为跨学科协作奠定坚实基础。 多元聚焦:解锁老年慢病诊疗新密码 在指南解读环节,应急总医院李长新教授权威解读《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标准;北京安贞医院马立萍教授剖析《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要点,强调高血压规范化管理。 马立萍教授线上授课 专病研讨亮点纷呈。民航总医院段俊婷主任梳理老年甲状腺疾病诊治要点;应急总医院赖杰教授分享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管理策略;王佳教授剖析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困境与个体化管理方法;神经内科周卫东主任讲解老年综合评估量表在认知障碍筛查中的应用;孙莹教授揭示肺衰老与老年慢阻肺等疾病内在联系。 段俊婷教授授课 赖杰教授授课 王佳教授授课 周卫东教授授课 孙莹教授授课 营养与衰弱管理领域,石景山医院王新芳主任分享衰弱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北京协和医院康琳教授提出老年肌少症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观点,并展示成功案例。 王新芳教授授课 康琳教授授课 智慧药学方面,应急总医院药学部张藜藜莉主任阐述老年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策略,展示智能用药评估系统价值。康复科王学英主任提出老年慢病康复“前移”理念,“阶梯式康复路径”受关注。老年科宋昕教授分享可穿戴设备在老年心血管健康远程监测中的应用经验。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李健教授介绍以患者为中心的胰岛素治疗转型趋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晶桐教授探讨脂代谢与肠粘膜免疫衰老关系,为老年疾病诊治提供新方向。 张藜莉教授授课 王学英教授授课 宋昕教授授课 李健教授授课 王晶桐教授授课 王凯亮教授主持研讨会 张伟教授主持研讨会 姜岳教授主持研讨会 展望未来:开启健康老龄化新征程 本次会议汇聚老年慢病领域顶尖智慧,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系统探讨应对我国老龄人口健康挑战的策略与路径。会议内容丰富、研讨深入,为老年慢病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 李长新主任总结讲话 正如李长新主任总结:“我们正从传统模式向‘慢病综合管理’时代跨越,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防、治、康’一体化发展,以应对老年复杂健康状况,实现健康老龄化国家战略目标。”此次会议为推动老年慢病管理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应急总医院也将继续领航,助力共筑健康老龄化基石。 会议留影 来源:老年科(综合医疗科) 作者:韩松 审核:李长新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02
1 2 3 4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