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第五期(北京站)在应急总医院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基层医师齐聚于此,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汲取先进理念,锤炼实操技能,满载而归。此次培训不仅为基层医疗注入新活力,更彰显了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张楠主任团队的技术实力与引领作用。
培训结业合影留念
权威领航:项目落地应急总医院
2024年11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发起的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正式启航,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护佑患者生命的“利器”。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凭借精湛的技术、实力强劲的医疗团队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功获得承办第五期(北京站)培训项目的资质。这一期培训延续“实战为本、沉浸式训练”特色,还融入更多聚焦临床实效的内容,为基层医师打造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学习之旅。
项目启动
理论深耕,聚焦临床常见场景
培训开幕式上,应急总医院刘晓川副院长发表致辞,对授课专家和基层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呼吸内镜适宜技术是提升基层呼吸疾病诊疗能力的关键,希望学员借此掌握标准化操作,提升综合判断力,将先进适宜的技术真正带回基层和患者身边。
刘晓川副院长开幕致辞
此次培训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洪武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蔡志刚教授两位业内大咖授课。王洪武教授以“如何将呼吸介入打造成一个品牌”为主题,结合自身经验,从团队建设、技术体系和学术传播等维度分享学科发展路径,让基层医院看到打造特色技术的潜力。蔡志刚教授聚焦金属支架置入技巧,并通过实际案例助力学员理解,提升实操能力。
王洪武教授授课
蔡志刚教授授课
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专家团队也带来精彩课程。张楠主任围绕“呼吸内镜适宜技术推广”展开讲授,强调适宜性技术是“高效率+强适配”的结合,是基层医疗场景的理想之选。王智娜、王立星、侯清武等多位专家借助丰富案例和临床经验,帮助学员建立“做与不做之间的判断标准”,强化“操作目的导向”意识。高鸿主任医师从“如何识别镜下病变”切入,讲解常见病灶影像特征与处理策略,为基层医生应对复杂情况提供思路。
张楠教授授课
高鸿教授授课
王智娜医生授课
实操锤炼:沉浸式训练提升技能
实操教学是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采用“沉浸式+分组式”教学设计。支气管镜基础操作、高级支气管镜技术、硬镜操作等项目均设立专门实训组,由专家分组指导,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真动手、真掌握”。
培训现场配备的超高清内镜系统和多种手术设备及气管支架等实物供学员模拟操作,不仅提升了学习体验,更展示了国产设备在临床实战中的强大适应性。一位学员感慨:“通过现场参观手术和模拟操作,很多以前理解不透的细节,现在一下子就明白了。”
张楠教授进行支气管镜手术演示
讲解安全T管及体验4K超高清内镜系统
技术下沉:培训机制持续升级
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五期,覆盖多个区域,形成系统化、标准化培训机制。本期北京站培训的圆满结束,彰显了应急总医院在培训中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更多县域医院搭建学习成长平台。
从最初聚焦“如何操作”,到如今探讨“为何如此操作”,项目培训内容不断升级,形式更加多样,方向愈发精准。始终不变的是以实用为导向、以基层为核心的目标,为一线医生提供迫切的知识补给和能力支持。
赋能基层:十余年坚守初心如磐
在快节奏、高负荷的临床环境中,基层医生肩负着巨大责任,也面临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的双重挑战。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成为承载希望的平台。每一次手把手的传授、每一场面对面的交流,都为基层医疗注入持续动力。
据悉,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张楠主任团队为基层医师培训气管镜技术已坚持十余年。每年四期,每三个月一期,年均培训60-80人,累计已培训近800名基层医师。这项实用的气管镜技术辐射全国,让众多命悬一线的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重获新生。
呼吸不止,赋能不息。呼吸内镜适宜技术培训项目的脚步不会停歇,它将带着使命与担当,继续奔赴下一站,为更多基层医生点亮技能提升的明灯,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来源:肿瘤内科
作者:马洪明
审核:张楠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