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三地携手开启远程呼吸介入新模式
7月9日上午,应急总医院联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5G网络与北极星支气管镜机器人,完成目前国内首例“三地同步”远程支气管镜手术,涵盖活检与冷冻消融等高难度操作。此举标志着我国经呼吸道智能诊疗进入“无边界协作”模式。 应急总医院张楠主任医师与两地专家制定方案并远程5G操作 2分30秒钟锁定“深结节” 首台手术由应急总医院张楠主任团队远程操控常州一院机器人。患者为56岁男性,左肺下叶外基底段17.3×14.6 mm实性结节。张楠主任通过5G链路下达指令,机器人2分30秒抵达病灶,常州一院李翀团队用径向超声二次定位后完成活检,全程无卡顿。 精准远程操控与指导 远程精密操作,突破“磨玻璃禁区” 之后三院再次联手,分别由常州一院专家李翀团队远程控制石河子一附院设备,3分30秒导航到达患者右肺上叶尖段9.5 mm结节,石河子邬超团队完成活检并成功进行冷冻消融;以及再度由应急总医院主控石河子现场,机器人2分钟突破解剖禁区,到达病患右肺上叶15×11 mm磨玻璃结节,活检后实施冷冻消融,术后评估消融边界清晰,无并发症。 2分钟突破“禁区”,磨玻璃结节诊疗实现新突破 本次三地远程协作展示了当前业内关注的技术亮点:5G端到端时延<20 ms,实现“手眼同步”、 多模态导航(CT+超声+O臂)全程可视化、主从架构支持“一键切换”诊断/治疗模式。 张楠主任医师率团队进行术后总结 本次实践为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呼吸道诊疗机器人系统研发”专项临床验证环节。张楠主任医师表示:“这不仅是设备革新,更是诊疗模式变革。通过国家级项目推动技术普惠,我们将把精准医疗的边界从京津冀延伸至祖国各地。”未来,应急总医院将持续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的呼吸介入服务。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肿瘤内科 作者:马洪明 审核:张楠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