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8天乐,健康不放假!应急总医院专家四维度破解"假期综合征"
今年“十一”假期与中秋佳节相连,构成了全年难得的长假时段。许多人早早规划好了出行、聚会或宅家休息的惬意时光。然而,从医学角度来看,每次长假过后,不少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假期综合征,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各种不适症状。为了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长假,本期我们特邀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晓川从饮食、身体、特殊人群以及假期尾声阶段四个方面,给出具体且实用的预防建议。 一、“食”全“食”美:假期饮食的健康密码 “十一”假期与中秋佳节相逢,美食盛宴接踵而至,各种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充斥餐桌,肠胃负担随之加重。肠胃不适、体重上升等问题频发,科学饮食成为关键防线。 假期饮食四大原则 多样均衡: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每餐保证有谷类、蔬菜、水果、蛋白质类食物的搭配。谷类提供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像糙米、全麦面包等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比精制谷物更有营养。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不同颜色的蔬菜营养成分也有所差异,如绿色的菠菜富含铁和维生素 K,橙色的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蛋白质类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例如,一顿午餐可以包含糙米饭、清炒时蔬(如西兰花、胡萝卜、木耳搭配)、香煎三文鱼和一份豆腐汤,营养全面又健康。 适量适度:控制每餐的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可以采用“七分饱”的原则,即感觉还没有完全吃饱,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此时停止进食,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不会给肠胃造成过大负担。同时,要注意饮食的频率,避免频繁吃零食,尤其是高油高糖的零食,如薯片、巧克力等。如果实在想吃零食,可以选择一些健康的替代品,如水果、坚果等。 清淡少油:减少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蛋糕、糖果等。这些食物不仅热量高,而且长期食用会增加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选择清蒸、炖煮、凉拌等烹饪方式,既能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又能降低油脂和热量的摄入。例如,将炸鸡换成清蒸鱼,将红烧肉换成白灼虾,健康又美味。清蒸鱼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鱼的鲜味和营养成分,白灼虾口感鲜嫩,富含优质蛋白质。 规律进餐:尽量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避免饥一顿饱一顿。规律的进餐时间有助于维持肠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功能。一般来说,早餐建议在7 - 8点食用,此时身体经过一夜的睡眠,需要补充能量来开启新的一天;午餐在12 - 13点,为下午的活动提供能量支持;晚餐在18 - 19点,不宜过晚,以免影响消化和睡眠。 中秋月饼的“限量法则” 月饼是中秋的传统美食,但通常高糖、高油、高热量。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每天食用月饼的量不宜超过一个。可以选择在早餐或午餐时食用,搭配一杯清茶或水果,帮助消化。清茶可以解腻,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能促进肠胃蠕动。如果是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月饼的摄入量,甚至可以选择无糖月饼或低糖月饼,并注意监测血糖和血脂的变化。无糖月饼虽然不含蔗糖,但可能含有其他糖类替代品,热量也不低,同样不能多吃。 聚餐菜品搭配秘籍 聚餐时,要注意菜品的搭配。首先,多选择蔬菜类菜品,如清炒西兰花、凉拌黄瓜等,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其次,搭配一些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如清蒸鱼、白灼虾、香煎豆腐等,既能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又不会过于油腻。清蒸鱼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白灼虾原汁原味,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矿物质;香煎豆腐外酥里嫩,是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最后,适量选择一些主食,如玉米、红薯、糙米饭等,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红薯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糙米饭比白米饭更有营养。 轻微肠胃不适的家庭护理 如果出现轻微的肠胃不适,如腹胀、腹泻等,可以采取以下家庭护理方法。对于腹胀,可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气;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温热的柠檬水或薄荷茶,缓解胀气。柠檬水富含维生素 C,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薄荷茶有清凉解暑、疏风散热的功效,能缓解肠胃不适。对于腹泻,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饮用一些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同时,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以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米粥具有滋养脾胃的作用,面条容易消化,能减轻肠胃负担。 二、“旅”途无忧:旅游健康的贴心守护 必备药品准备: 利用长假外出旅游,长途交通、陌生环境、作息打乱等因素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因此提前准备好必备药品至关重要。感冒药是必不可少的,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肠胃药也需准备,如藿香正气水、黄连素片等,用于应对旅途中可能出现的肠胃不适,如腹泻、呕吐等。如果前往海拔较高的地区,要准备抗高原反应的药物,如红景天、高原安等,提前服用可以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此外,还应准备一些常用的外用药品,如创可贴、碘伏、云南白药气雾剂等,用于处理小的伤口和擦伤。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一定要携带足够的常用药品,并按照医嘱按时服用。 旅途中作息和饮食调整: 旅途中作息和饮食的规律容易被打乱,这会影响身体健康。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应尽量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乘坐长途交通工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休息,如闭目养神、小睡片刻等。到达目的地后,要根据当地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活动,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就餐。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鱼片、生蚝等,以及路边摊的食品,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同时,要保证饮食的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避免过度饮酒和暴饮暴食。 身体不适及时处理方法: 旅途中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如果出现轻微的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口渴等,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并适量饮用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淡盐水可以补充身体因出汗而流失的盐分和水分,清凉饮料如酸梅汤、绿豆汤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如果出现扭伤、拉伤等运动损伤,要立即停止活动,用冰袋冷敷受伤部位,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每隔 1 - 2 小时冷敷一次,以减轻疼痛和肿胀。24 小时后,可以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热敷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如果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加剧或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严重症状,要尽快前往当地的医院就诊,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不同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可能不同,自行用药可能不对症,导致病情加重。 三、“特”别关爱:特殊人群的健康呵护 老人和儿童假期健康注意事项 对于有老人、儿童的家庭,假期中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健康。老人可能因子女回家团聚过度兴奋而劳累,因此要帮助老人合理安排作息。提醒老人不要过度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交活动,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可以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适当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下棋等,但要注意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老人过度疲劳。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下棋可以锻炼老人的思维能力。儿童可能因作息打乱出现哭闹、食欲不振等情况,要引导儿童保持规律饮食和睡眠。建立固定的用餐时间和睡眠时间,为儿童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避免让儿童食用过多的零食和饮料,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食品。高糖、高脂肪的食品会影响儿童的食欲,还可能导致肥胖等问题。可以为儿童准备一些健康的零食,如水果、酸奶等。 “假期坚守者”职业疲劳和情绪问题应对 对于医护人员、警察、服务行业从业者等特殊职业人群,假期可能需要坚守岗位,甚至比平时更忙碌,容易出现疲劳过度和情绪压力。为了防范职业疲劳,这些人群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可以利用工作间隙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如伸展身体、深呼吸等。伸展身体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深呼吸可以增加氧气摄入,放松身心。同时,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是恢复体力和精力的重要保障。在情绪调节方面,要学会正确面对工作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与同事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和感受来缓解压力,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如运动、听音乐、看电影等,放松身心。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增强身体素质;听音乐可以舒缓情绪,让人心情愉悦;看电影可以让人暂时忘记工作的烦恼。此外,单位和家庭也应给予这些“假期坚守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单位可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供必要的福利和保障;家庭可以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分担家务劳动。 四、“收”心有道:假期尾声的完美过渡 提前调整状态时间 假日后期“返工焦虑”“开学焦虑”是普遍现象,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建议提前 2 - 3 天开始调整状态。这样可以让身体和心理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工作和学习节奏的转变,减少焦虑和不适感。 缓解焦虑的具体方法 制定工作计划。提前制定详细的工作或学习计划,将任务分解成小目标,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这样可以让工作和学习更有条理,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增强对工作学习的掌控感,从而缓解焦虑情绪。例如,上班族可以列出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估算每个任务所需的时间;学生可以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包括预习、复习、作业等内容。 调整作息时间。假期中作息可能比较紊乱,在假期尾声要逐渐调整作息时间,恢复到工作和学习时的正常作息。每天提前 30 分钟 - 1 小时上床睡觉,早上按时起床,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可以通过睡前泡热水澡、听轻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帮助入睡。 进行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缓解焦虑。可以告诉自己“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够顺利应对工作和学习中的挑战”“新的一天会有新的收获”等。每天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和肯定,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 适当运动锻炼。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在假期尾声,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跑步、瑜伽、游泳等,每周进行 3 - 5 次运动,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通过运动,让身体充满活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工作和学习。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晓川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