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你身边,从未离开 ——来自影像科、检验科的报道
  疫情如火,军令如山。1月23日,应急总医院成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我院阻击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使命呼唤担当,初心锻就品质。医院先后组织三批医护人员进入发热门诊第一线,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影像科、检验科和他们一道,始终站在疫情防控前沿,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赞歌。 影像科:我们一定能胜利! “我先上!” 大年三十,“我们发现疑似病例,请影像科马上配合检查。”发热门诊的“召唤”让影像科立即进入高度紧张的迎战状态,影像科技术组邓刚第一时间向科室主任尹晓明请战。 邓刚首先把发热门诊专用CT检查流程拟定,并反复查看现场,论证方案可行性,提前做好了准备。他有这样的底气,也有这样的担当和牺牲精神。完成大年三十的任务后,1月28日,他又作为第一批发热门诊技术组人员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发热门诊整整坚守了14天。 作为经历过17年前“非典”、并且第一批进入非典隔离病房的放射科“老将”,邓刚深知此次疫情中防护的重要性,别看他平时待人和气,疫情工作中却特爱 “较真”,正是他这种“较真”,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首先保证了战场上“战士”们的自身安全。用邓刚的话讲,防疫关键时期,话说得重一点,要求得严一点,防护做得好一点最重要。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尽到自己的职责,朴实无华地做好工作,不仅是邓刚的写照,也是一起撑起科室防疫工作众多成员的真实写照。防控疫情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要发挥科室所有人的力量,科室主任尹晓明深知这一点。在他的带领下,科里的党员和普通职工各个奋勇当先。参加第一批发热门诊值守的常鑫,工作中认真细致。第二批的徐同江、王猛主动请缨,冲在了疫情防控最前线。祖德贵、刘建新值守调度,尹晓明、祖德贵还要承担专家会诊工作,申双全、王军、殷硕、武卫平、沈鑫、邓茂松、杨英、王旭放弃休息,确保科室日常运转,穆锦巍保障物资,保洁员岳立群放弃休息,自春节起坚持每天对放射科工作区域消毒,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 科室人员创新工作思路,与后勤工人师傅一起改装胸片架,安装至发热门诊,缩短投照时间。连通CT与二楼打印机,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制作CT控制器,实现隔室操作。圆满完成这些工作的背后,是科室人员默默的付出。正值春节,他们没有陪伴家人,放弃了阖家团聚,克服了很多困难,直面疫情逆行向前。常鑫家里老人生病、女儿年幼,徐同江、王猛家中也同样有很多困难,但他们担起了医务人员的重任,积极主动到一线工作。正如一位患者所言:“你们舍弃的是小家,换来的是大爱。”在影像科这些人当中,既有抗击过非典的“老将”,也有初入行的“新兵”,沈鑫、任雯婷在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到位,诠释的是“医者仁心”、“白衣天使”精神,彰显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使命担当。   检验科:一张不同寻常的值班表 发热门诊和临床诊断都离不开检验科的工作,看似默默无闻,实则每时每刻,检验科的同志都与一线的同志并肩战斗在一起。检验科主任岳志刚,在医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后,靠前指挥,无怨无悔。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工作紧张而有序,除夕夜,放弃和家人相聚,坚守工作岗位上,承担很多检验工作,宋天佳没有后悔选择在年三十这天值班,“我是党员,就应该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他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春节连续值守四天的任务,在后续替班科室需要他们的时候,他又与郭凯、赵迁楠、康添淇、肖思恩、侯黄晓、宛宝成这些检验科的80后、90后新生力量,再次顶上,没有一个人提困难,没有一个人退缩。 今年春节,正值疫情期间,看似小事,背后却有一个关于值班表的特殊故事。检验科主任岳志刚讲述了一个科里令人感动的事情。1月27日,大年初三,为响应院里号召,应对疫情变化需要,必须打乱原来科里制定的排班表,要对春节疫情期间值班表进行重新调整,也就意味着,科里离京人员要回京并要按照相关规定居家隔离。没有离京人员要承担大量工作,班能不能排开?“连轴转”的人员会不会提困难,有意见?让岳志刚主任没想到的是,他在检验科群里发出了动员令后,“应急总医院检验科”微信群即刻沸腾起来,科室老兵新兵纷纷请缨。许慧在春节前后承担了大量科室工作,可谁知道她一直是克服着身体的不适,咬着牙坚持着工作,而这次她又首当其冲领了一个夜班。王正、王虹、黄燕、王青这些经历过非典战役洗礼的骨干,这次更是当仁不让、主动承担,只想为疫情防控尽点微薄之力。乔雪峰两口子都是医务人员,他妻子一直奋战在发热门诊第一线,已经几天没回家,但他依然在关键时候顶了上去。 检验科这个集体当中,有好几个是非典时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在这次新的疫情面前,他们依然经受住了“大考”。翻看那天晚上收到的上百条微信,“我可以上”“我来”“如果有需要,我所有困难都可以克服,听从组织安排”……岳志刚主任至今都难以平静。每当需要的时候,我总是你坚实的后盾,义无反顾走向阻击疫情的战场。再远的距离不能阻挡你对我的呼唤,不能阻挡我投向你的脚步,我总是第一时间走到你的身边。只要有命令就有冲锋,只要战斗我们就一定和你并肩而立。岳志刚说,检验科这张排班表就是集体的请战书,就是和一线部门共相守同进退的誓言,体现着检验科全体人员的情怀、担当和勇气。  
2020.02
24
为“战士”输送“武器”和“弹药” ——来自应急总医院医工处、药学部的报道
  二十几天的抗“疫”战中,如果说临床医生护士是冲在一线战壕前沿的战士,那么防护物资、药品则是战士手中不可或缺的“武器、弹药”。为了保障“武器、弹药”供应,应急总医院医工处、药学部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克服困难,以实际行动支援着“前线”。 医工处积极落实院领导要求,对疫情高度重视,为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竭尽所能,多方筹措,动员发动一切力量,最大限度地为我院争取物资保障。腊月二十九到大年三十,医工处九名同志当中,未离京的仅有三人。作为党员,医工处负责人单文卫率先担当,工作中冲在最前面,本打算趁春节放假回老家陪陪病重的父亲,但医院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后,他二话没说,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坚守在岗位上。采购员宋宝芳从腊月二十九一直干到正月初八,连老父亲过八十大寿她都没赶回去。维修工程师张民、马杰主动放弃春节假期,义无反顾坚守在岗位上。 按常规,医工处的物资储备为春节备了三周的用量。但今年春节随着疫情的加重,又赶上厂家放假,我院还要承担疫情防控和应急医疗救援保障双重任务,难度、压力可想而知。医工处的同志没有退缩,人人忙不停、手机接不停,动用各种渠道,多方联系、恳求,不放过任何机会,用尽“洪荒之力”组织货源,安排物资采购、调度、发放……偏赶上春节公司财务放假,发票不能入物资管理系统,于是都是纯手工记账,包括品牌、厂家、规格、数量、配送公司……共产党员姚申思、吴振茹,入党积极分子宋宝芳三人密切配合,每天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度过了一个“劳动的春节”,大家来不及休息甚至有时来不及上厕所,有的人顾不上腰疼、眼睛疼痛,想的就是尽全力保障我院一线重点科室的需求和为打持久战多备物资,用单文卫的话概括“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在医工处的齐心努力、精打细算下,市面最短缺的管控物资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鞋套、手术衣、隔离衣、医用帽等临床一线防护用品,基本得到了保障,不仅为我院防疫阻击战提供了“弹药”,还为后续战斗做了一定的储备。医工处严格按照原则有序发放防护物资,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大家耐心解释,反复说明一定将有限的物资分配在最合理的岗位上。此外,他们还严把渠道关,进货明确要求经营许可证、注册证、检测报告“三证俱全”,程序不能少,坚决保证质量。 设备采购员姚申思从腊月二十八一直干到现在,她丈夫王猛是医院影像科医生,上了发热门诊第一线,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夫妻俩在不同岗位一起为我院的疫情防控奋战着,问及是什么让她这样义无反顾的,她说“没啥说的,都是分内之事。” 疫情就是命令。正月初一早晨,药学部主任李静看了新闻报道,有着抗击非典经历的她凭借职业敏感性,在医院正式发出通知之前,她就提早着手准备起来。初一上午医院决定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工作制,药学部针对发热门诊患者的药品目录和基数,也迅速确定了,同时为接触疑似和确诊患者的医护准备了消毒剂、免疫调节剂、个性化的保障用药。此外药库为中国救援队医疗队准备了疫情相关药品30种、为5名待命驰援的医疗队员准备了相关个人防护药品20种,且快速完成了装箱! 全科全力以赴。李静通过微信在科里发出动员,共产党员带头,各负责人守土有责,全科全力以赴,共克时艰。樊硕的祖母病危,他不仅坚守岗位还替居家隔离的药师值班;得知疫情紧迫,李怡文退了原定飞往美国的机票;常晓红克服家庭困难一直坚持工作;索琳克服种种困难,第一时间立即回到医院工作;张博全取消了旅游计划回院上班;张藜莉、肖书捷和黄韬的家属均为我院临床医护,张涵懿、陈萍双双为门诊药房的药师,李维兼任着中国救援队的药品保障,这些双职工都克服家庭困难坚守岗位。80后们平时就承担了药房全部夜班,疫情期间更挑起了大梁,他们在独立值班中处理问题有思路,反馈临床有结果,他们是赵乐、王雅捷、见立佳、邵冰、张涵懿、陈萍。 全家总动员。面对供应短缺,药库尽力保证消杀物资供应一线,于是连家属们都动员起来了。采购刘水的先生从初三到正月十五,开私家车为我院运输消毒剂,顾不上消毒液有腐蚀性,两次赴卢沟桥仓库、一次冒雪到平谷定点生产消毒剂厂家门口排队,从一大早一直等到晚上刚生产出来的消毒剂,装车运送回医院已经晚八点了;刘阳的丈夫克服困难,保证了刘阳第一时间回到医院上班,之后由当起“超级奶爸”专门负责在家带孩子;董秀荣的姐姐为让她放心工作,挑起了照料病重父亲的担子…… 抗疫、日常、科研工作都不放松。为了减少市民到医院就诊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医院在疫情期间为患慢性病患者开药可延长到两个月,为此药学部要求药师在做好用药交代的同时要做好自我防护;药物临床试验办公室调整了工作方式,实行了线上办公,制定了相关工作流程,发布给研究者、申办方等;此外在医院的统一领导下,药学部还积极做好捐赠物资的接收工作,规范了流程并尽快发放临床使用。 战斗仍在继续,消耗依旧很大,更多物资、药品正不断驰援。 竭尽所能、献出力量,他们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只接到一个号令,就加班加点、默默无闻全力保障“前线”打仗。这就是我院的医工处、药学部!  
2020.02
18
虽然看不清你的脸,但我知道你在守护我的平安 ——记我院发热门诊第二批抗疫“战士”
  发热门诊作为医院阻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是疫情期间高强度、高风险岗位,也是“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环节。自从我院正式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与病毒交战。每天,他们都置身在接诊、处置、消杀高强度工作当中。2月3日,我院发热门诊第二批医护人员,接过第一批“战友”的接力棒,继续传承“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职业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线,目前,这十几名“战士”已坚守在“阵地”十几天时间。 2月3日,大年初十,疫情防控工作也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培训工作完毕,带着光荣的的使命,艰巨的任务,十几名医务人员走上发热门诊的工作岗位。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赵颖,是发热门诊医疗组组长。作为一名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党员,已经年过半百的她工作严谨细致,她关心这个团队中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接诊工作顺利进行和完成。每次有发热的可疑患者,她总是挡在同事前面,第一个迎上去;在诊疗中,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大家注意隔离防护、严格操作流程。繁重的工作累得她犯了颈椎病,钻心地痛,但她敷上“暖宝宝”继续工作。口罩在她的脸上勒出伤痕,她贴上创可,风趣地说,脸上这深深的印记就权当是这次抗击疫情留下的纪念了……在同事们眼中,她是个“全能战士”,是大家的主心骨。 肿瘤内科护士长孔令煜,是发热门诊护理组组长。作为一名参加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莫桑比克海外救援的老党员,疫情来袭,院里选调人员时,她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了按上红手印的“请战书”,要求到发热门诊工作。2月9日,一名腰椎骨折的患者要从二楼的隔离病房下楼做CT。由于没有电梯,患者又不能自主行走,原本并不当班的孔令煜,自告奋勇在认真做好三级防护后,搀扶着患者一步一步挪着下楼。因为戴着护目镜和封闭式头套,她眼前雾蒙蒙一片,下楼时连台阶都很难看清楚,而患者又重重地压在她身上,她必须保证患者的安全。她咬着牙坚持着,用举步维艰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2月5日晚,北京下起了罕见的大雪,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发热门诊依然要开门保持通风,发热门诊值班的医务人员穿着厚厚的棉裤都冻得直发抖,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每个人都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孔令煜用院领导微信中的一句话鼓励着大家:今夜共担风雪,明朝笑看春光。 投身抗击疫情的一线,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必不可少。心内科代理护士长黄志平的丈夫,是我院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得知妻子要上一线,他全力支持并安慰她说:“你放心吧,家里的事全包在我身上。”一次下夜班后,他来到发热门诊,隔着警戒线夫妻俩远远地隔空握手示意,此刻黄志平流泪了:“隔衣不隔心,我知道他是祝我一切顺利,平安回家。” 普外科医生段佳佳和神经内科医生端木勤浩,被大家称为发热门诊团队的两大“暖男”。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两人还主动帮助女同事分担一些工作。每次值夜班时,一句“放心,有我呢”特别令女同事感动,她们都说,有这两大“暖男”在,就特别有勇气和力量。 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王丽,已经到了退休年纪,原本可以回家享福的她选择了上一线。她说:“我这一辈子都给了护理事业,在快退休的时候赶上这次疫情,还能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自豪!”朴实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年轻人。 90后护士杨柳,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战士”,她来自二病区,平时总是抢着干活,消杀、备班一丝不苟。2月6日,她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身边的党员就是她的榜样,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作为抽调到发热门诊的第二批医护人员,肾内科医生李晓璐,感染性疾病科医生赖小红、护士苏莹,干部医疗科医生王佳、赖杰、护士吴鸣娣,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影像科的邓刚、常鑫、王猛和徐同江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员,一直在进行患者的肺部CT诊断工作,在CT诊断这个关键环节上严谨细致,任劳任怨。 第二批发热门诊这个团队,十几名医务人员是战友,更像家人,他们在岗位上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用无悔和付出体现着责任担当。他们一起在大雪过后的清晨扫雪,一起在冰冷刺骨的消毒水中清洗消杀用具;在元宵佳节夜晚,共享医院送上的爱心元宵,在饭盒盖上画上笑脸彼此鼓励…… 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抗击疫情、守护生命的战斗一刻不曾停歇,爱心、奉献一刻不曾停歇。元宵节那天,一位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感慨地说: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我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也不知道他们的模样,但我知道,就是他们,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平安。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团队,我们坚信,这场战斗一定能打赢;我们坚信,没有一个严冬能阻挡春天的脚步。  
2020.02
15
为了200多名患者的生命相托 一起坚守 从不停歇 ——来自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的报道
  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平时假日,寒来暑往,周一到周六,每天清晨六点半,应急总医院透析室医护人员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透析治疗间内。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平凡而又特殊的地方,尤其是今年春节“疫情”期间,这个团队经受住了异常严峻的考验,为了200多名透析患者的生命相托,他们团结坚守,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1月20日,肾内科史振伟主任就敏锐地捕捉到疫情可能会引发的严重性,透析室是人员密集场所,疫情防控极为重要,他及时在透析室进行了包括医生、护士及患者在内的全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培训,让每位患者及其家属都掌握了一定的疫情防控知识,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戴口罩以起到示范作用,并明确提示和要求患者,在每一次透析中,必须佩戴口罩,强调手卫生。之后,在院里的统一要求下,进一步强化体温检测工作,每天,他们都要对进入或离开透析室的患者进行实时体温监测并做好记录,每天对透析室进行5次消杀。根据院感控制要求,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病人及家属管理、医疗环境管理进行了细致的排查,最大程度地消除院内感染隐患。另外,透析室护士还全员行动,在防疫期为消除环境污染死角组织了彻底的大扫除,大家加班加点,把疫情当命令、把安全当职责,完成了透析中心的防疫保洁工作。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时候,然而,大年初一一早,血液净化中心的大门就已经打开,开始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了。护士长万芳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每一个十一长假、春节长假,透析室的医护人员都是这样度过的!清晨,他们匆匆赶路上班的身影与空空荡荡的马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晨的医院,似乎也只有透析室里紧张而繁忙……肾内科人默默地守护这一方,皆因他们深深懂得患者的需要,皆因他们恪守职业的操守。 肾内科的医生们在这个特殊的春节也都守护在自己的岗位上,疫情虽重,但有医生在,透析的患者就仿佛有了主心骨;科里有限的几名医生还要同时兼顾病房、两层透析室、大内科门诊和急诊的出诊。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每个人都成了似乎长着三头六臂的勇士,成了让患者最放心的保护神。 2月4日,在透析中心医护人员的通力配合下,成功抢救了一例透析治疗中心源性猝死的高龄老人,当老人意识恢复、家属露出满意微笑的时候,医护人员的坚守得到了升华。 疫情中,医院的发热门诊急需加强,肾内科的李晓璐医生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她说:别的同事家庭负担都比较重,我做多一点儿,别人的负担就会轻一点儿。其实,她比别人更困难,上班路途远,每天早晨5点半就要出发,她的妈妈年纪大无人照顾…… 正是他们的团结和坚守,患者们的脸上才能在疫情这一特殊时刻露出笑容;是他们的付出与努力,才换回了肾内科的从容与淡定。  
2020.02
14
我院医务人员参与录制抗疫公益歌曲——《最美的平凡》
    歌曲《最美的平凡》是北京市公安局代雁作词,并与青年音乐人王强共同作曲的一首原创战疫公益音乐作品,由北京市公安局青年民警和在京多所医院的青年医护人员联袂演唱,我院医务人员武卫平、薛宝盈参与演唱并录制。 歌曲以真实、朴实的情感,宣示着始终奋斗在战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和蓝衣守护者们,医警同心,和社会各界同仇敌忾,共克时艰,誓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决心。催人奋进、情暖人间!  
2020.02
14
1 3 4 5 6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