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火热”支援朝阳区核酸采样
6月24日晚,一场大雨,结束了当天的采样工作,我院派出的30名赴社区进行核酸采样队员,拖着疲惫的身体,冒雨赶回医院,这一天,他们完成了约6000人次的核酸采样工作。这支“特别能战斗”的小分队也是我院为支援朝阳区的核酸采样派出的第二批队员。 6月22日,我院接到朝阳区卫健委通知,要求紧急组建核酸检测队伍。接通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快速动员部署,各科室积极响应,很快,就迅速在“后备队”队员中组建了一支采样队伍,涉及医院骨科、泌外、胸外、口腔、神内、职业病、影像、麻醉、院感等多个科室。大家争先恐后报名,许多科室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参战。 这次工作不同以往,消杀物品、餐食方面都需要医院自己准备,各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院医工处、总务处、工会、院办、营养膳食科、药学部、护理部等部门,迅速协调,立即行动,在将防疫物资、服装、消杀药品、食品等准备到位的同时,工会组织人手,巧妙设计,迅速完成了长袖上衣改短袖的“神奇变装”,保证大家有干爽、舒适的刷手服可更换。医工处紧急联系面屏厂家,并在第一时间将面屏到位,为大家提供了安全保障。疾控处、院感办、护理部认真细致为队员开展防护培训,院感办派人全程陪同,现场指挥消杀工作。 6月23日,满载院领导的嘱托和全院职工的牵挂,我院30由30多人组成的采样小分队,连续两天分批到朝阳区小红门乡进行核酸采样。该地为疫情中风险区,居民在社区的组织下排起长队。近日北京天气炎热,中午地表温度高达40度以上,采样队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很快就挥汗如雨,一组队员一天下来,大概要完成500余个采样量,队员下来,就像洗了澡一样,全身都湿透了,有的队员开玩笑地说,衣服至少能拧出2斤水,得蒸多少次桑拿才能出这么多汗啊!脱下防护衣时,队员们脸上都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耳朵也被口罩带磨得通红,双手被捂得发白肿胀,胳膊累得酸麻。医保办的洪羽蓉,她的腰不好,坚持戴着腰围上阵。最美身影令人感动,大家没有人想着自己,都争着自己多干一点,需要轮岗时,大家“互不相让”,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多上一轮,队友就可以少上一轮:“我年轻,身体好,还能坚持”、“我是党员,我先上”、“我还是团员呢”……晚上11点回到医院后,参加完采样、随队的护士长,都主动承担起车辆消杀、物资清点工作。 内分泌科的王凯亮、影像科的武卫平等多名医生护士,下夜班放弃休息也来参加核酸检测。因信息登记改为线上操作,面对有人没带手机、老人小孩没有手机,或不会操作、手机没网络等等问题,队员不仅要耐心沟通,由于戴着N95口罩与面屏,还必须嗓门加大,很多人累得声音嘶哑、汗水流到眼里隐隐作痛,但没有人有怨言,都在坚持认真核对信息,协助操作。面对小朋友和坐轮椅的老人,护士们或弯腰俯身或曲膝半跪操作,想尽一切办法精准采样。 高温下的坚守,没有停歇的工作感动了周边百姓,23日采样现场出现暖心一幕:一位村民给大家送来一盆水果,放下就跑,说什么也不留姓名,更不愿拍照,场景温馨感人,“你们太辛苦了,这些水果就是我的一点心意”。 6月23日、24日,在酷热天气中,大家每日工作近10小时,至24日已协助检测点完成检测任务1万1千人次,队员们以责任和担当,为守护北京市民健康和城市安全助力。 今年早春,白衣天使奋战在病房救治患者。炎炎夏日,他们又在室外战高温辛勤工作,为更多人的安康坚守! 致敬,6月炎炎夏日里,这些最可爱的人!
2020.06
26
白衣执甲 再度出征 我院30名医护人员急赴大兴“采样”
6月22日至23日,烈日当头,继今春抗“疫”,我院30名医护人员组成小分队,白衣执甲再出征,赴北京大兴区进行核酸采样工作,用汗水和坚持,以实际行动为北京的抗疫做出贡献。 按照市卫健委要求,我院迅速组建了由28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核酸采样预备队伍,这支队伍是由医院踊跃报名的人员组成,其中大部分为医护人员,大家时刻备战。 6月20日,接到北京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要求我院抽调30名医护人员支援大兴区完成核酸采样的任务。院领导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医务处、护理部立即行动,部署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从预备队伍各专业科室中抽调骨干人员组成采样队伍。30名队员当中,大多人参加过应急救援培训,其中有9名同志参加过赴莫桑比克海外救援行动。疾控处、院感办紧急为全体队员进行了规范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包括防护服的穿脱流程与技术要领。总务处紧急为队员们配备了刷手服,食堂为队员们准备了可口的早餐。上岗前 22日早晨6:50,小分队集结完毕,送行的院领导勉励大家一定要不怕吃苦、团结协作、互相关心、努力工作,同时要严格遵守防控要求,保护好自身健康,展示出医院良好的精神风貌。 小分队奔赴的街道属于疫情中风险地区,现场环境复杂。小分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朱伟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范煜东、马洪明、程庆好、谢旖静、孔令煜、陈丽娟为支部委员。小分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到林校路街道的一个大型核酸采样点,天气炎热、等待检测的居民络绎不绝,7名支部委员冲锋在前,队员间互相照顾。大家取样操作稳定、准确,采样后都认真消毒,并对有疑问的居民做好耐心解释。采样中 35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大家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闷热难耐,汗水很快就浸湿了全身,大家累得喘不过气来,但在6个多小时里,没有一名队员抱怨,没有一名队员后退。烈日下,白色的防护服显得特别耀眼,大家辛苦的付出受到了大兴区卫健委、街道办事处同志及当地居民的赞誉。采样中 23日,核酸采集地点分散在天宫院、庞各庄街道6个不同的地点。临时党支部决定由支部委员分别带领各采样小组前往工作。其中设在中建一局停车场的采样点条件最为艰苦:空旷场地,沥青路面,烈日下刺鼻的气味及燥热更是令人难耐。党员干部挑重担、干在前,朱伟带领杨敬、谢旖静、孙宁等4名同志承担这个采样点的工作。一方面,身穿防护服,戴着紧实的口罩与防护镜,大家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汗水很快就湿透了内层刷手衣,与防护服粘贴在一起,既闷又晒,说不出的难受;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确保自身及受检者的安全。大家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多,用汗水和坚持,为抗疫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采样中 为了确保大家防护安全,疾控处、院感办安排了陈丽娟、范红卫两名同志随队工作。疾控处负责人王学英22日自驾车随队全程参加了工作,并指导监督队员的个人防护和规范操作。 经过两天的奋战,我院小分队在大兴区辗转7个核酸样本采集点,共完成了5864份样本采集,圆满完成了任务。脱下防护服的他们已汗流浃背
2020.06
25
白衣执甲 再度出征 我院30名医护人员急赴大兴“采样”
6月22日至23日,烈日当头,继今春抗“疫”,我院30名医护人员组成小分队,白衣执甲再出征,赴北京大兴区进行核酸采样工作,用汗水和坚持,以实际行动为北京的抗疫做出贡献。 按照市卫健委要求,我院迅速组建了由28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核酸采样预备队伍,这支队伍是由医院踊跃报名的人员组成,其中大部分为医护人员,大家时刻备战。 6月20日,接到北京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要求我院抽调30名医护人员支援大兴区完成核酸采样的任务。院领导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医务处、护理部立即行动,部署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从预备队伍各专业科室中抽调骨干人员组成采样队伍。30名队员当中,大多人参加过应急救援培训,其中有9名同志参加过赴莫桑比克海外救援行动。疾控处、院感办紧急为全体队员进行了规范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包括防护服的穿脱流程与技术要领。总务处紧急为队员们配备了刷手服,食堂为队员们准备了可口的早餐。上岗前 22日早晨6:50,小分队集结完毕,送行的院领导勉励大家一定要不怕吃苦、团结协作、互相关心、努力工作,同时要严格遵守防控要求,保护好自身健康,展示出医院良好的精神风貌。 小分队奔赴的街道属于疫情中风险地区,现场环境复杂。小分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朱伟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范煜东、马洪明、程庆好、谢旖静、孔令煜、陈丽娟为支部委员。小分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到林校路街道的一个大型核酸采样点,天气炎热、等待检测的居民络绎不绝,7名支部委员冲锋在前,队员间互相照顾。大家取样操作稳定、准确,采样后都认真消毒,并对有疑问的居民做好耐心解释。采样中 35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大家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闷热难耐,汗水很快就浸湿了全身,大家累得喘不过气来,但在6个多小时里,没有一名队员抱怨,没有一名队员后退。烈日下,白色的防护服显得特别耀眼,大家辛苦的付出受到了大兴区卫健委、街道办事处同志及当地居民的赞誉。采样中 23日,核酸采集地点分散在天宫院、庞各庄街道6个不同的地点。临时党支部决定由支部委员分别带领各采样小组前往工作。其中设在中建一局停车场的采样点条件最为艰苦:空旷场地,沥青路面,烈日下刺鼻的气味及燥热更是令人难耐。党员干部挑重担、干在前,朱伟带领杨敬、谢旖静、孙宁等4名同志承担这个采样点的工作。一方面,身穿防护服,戴着紧实的口罩与防护镜,大家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汗水很快就湿透了内层刷手衣,与防护服粘贴在一起,既闷又晒,说不出的难受;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确保自身及受检者的安全。大家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多,用汗水和坚持,为抗疫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采样中 为了确保大家防护安全,疾控处、院感办安排了陈丽娟、范红卫两名同志随队工作。疾控处负责人王学英22日自驾车随队全程参加了工作,并指导监督队员的个人防护和规范操作。 经过两天的奋战,我院小分队在大兴区辗转7个核酸样本采集点,共完成了5864份样本采集,圆满完成了任务。脱下防护服的他们已汗流浃背
2020.06
25
战疫“指挥官” 筑起“坚固墙” ——来自应急总医院疫情防控专家组的报道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疫”中,不仅需要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更需要发挥战“疫”指挥官——专家组的中枢作用,为前方提供科学精准的力量支撑。疫情发生后,农历腊月二十九,应急总医院第一时间就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小组下设的各组中,以医院首席专家、著名气管镜治疗专家王洪武为组长,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周云芝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科室主任组成的专家组,义无反顾承担起指导医院新冠肺炎的诊治及防控重担,全程指挥、全程参与,为打赢这场战役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 为患者严把关,为医院守阵地 对于阻断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是关键,既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疑似病例,也不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恐慌。所以,专家组的意见对于疑似病例的确定或是排除至关重要,专家组组长更是起核心作用的灵魂人物,不仅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缜密的分析能力和勇于担当的决断能力。作为医院的首席专家、呼吸内科知名专家的王洪武主动请缨,承担起这一职责,从春节至今,发热门诊患者的筛查,确定和解除疑似病例,关键时刻,每一道关口,每一项决策,都倾注了王洪武的智慧和汗水。疫情期间,他的微信里,几乎都是与专家组成员探讨有关新冠肺炎的话题,他知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指挥官”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根据患者症状,是否进一步检查,是否需要采取隔离措施?专家组往往要在充分汇总意见的基础上“一锤定音”,王洪武及其他成员一起,谨慎对待每一个需要会诊的病例,综合分析,仔细甄别,不能有丝毫马虎。 对于确诊病例的诊断,在核酸结果出来前,胸部CT是非常重要的依据。曾庆玉作为影像科知名专家当仁不让地成为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的重要成员。他深知责任重大,所以自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脑子中时刻绷紧这根弦,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医院接诊的第二例确诊患者,症状很不典型,又没有明确的接触史,但本着对病人负责、对医院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果断给她做了CT,结果显示高度疑似,专家组当机立断,马上把患者收入隔离病房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直到确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密切接触的人数和进一步传染扩散的风险。“CT检查如同探照灯一样,我们的责任是让探照灯更加明亮,不留死角。” 曾庆玉这样说。 周云芝更是临危受命,她毅然取消了春节回老家看望父母的计划,作为专家组成员,又如同17年前的“非典”战役一样,她重披“战袍”,承担起医院这次疫情主检医师的重任。“作为主检医师,就是要为病人把好关,为医院把好关,为我们医护人员把好关。”这是周云芝对主检医师职责的理解,更是她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 不辱使命,义不容辞 作为呼吸内科负责人,周云芝凭借着多年经验,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肺炎,传染性很强,医护人员的防护尤为重要,春节前,她就对科里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新冠肺炎诊疗及防护的知识培训,并做了战前动员,做好随时带领呼吸科团队投入战斗的准备。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式打响后,工作之余,她赶在第一时间加班加点制作了简单实用的疫情防控知识PPT,PPT在部系统推出后,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和好评。大年初二,她和同为专家组成员范超云一道,应邀来到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通过视频直播形式,为千余名指战员宣讲疫情防控专业知识。还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同志一道,编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手册》,为应急管理部机关及所属单位应对疫情防控提供了专业指导。 为全力做好院内防护,她认真学习每一版诊疗建议,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医院防控措施及诊疗方案,梳理完善发热门诊就诊流程,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她还为发热门诊专门制定了处理不同疾病的诊疗建议,以便于操作、降低感染及医疗风险。 “作为一个呼吸科医生,尤其曾经担任过SARS重症组的主检医师,我所做的都是我应尽的本职工作,责无旁贷。如果有需要派我去武汉一线,我也同样义不容辞。”朴实的话语,折射出她内心对职业的坚守和必胜的信心。 疫情防控阻击战绝不是单兵种作战,影像科和检验科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专家组成员中,身为检验科主任的岳志刚和影像科负责人尹晓明带领各自团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影像学诊断在此次新冠肺炎诊断的重要性,所以在发热门诊中,除了医护人员,影像科人员也成为进入隔离区的一线“战士”。腊月二十九,尹晓明带领科室人员克服困难,第一时间拟定了发热病人的CT筛查流程,为了简化流程,把胸片架移至发热门诊,减少发热患者在院区内的流动,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在接诊的第一例疑似病例需要影像科排查时,也是尹晓明第一个冲上去,他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技术人员完成了检查工作。“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肺部CT片子,都要过一下尹晓明的‘法眼’,这样我们下一步的检查才放心”,发热门诊有医生这样评价尹晓明和他的影像科团队在这场战斗中发挥的作用。 岳志刚带领检验科团队,虽然没有直接进入发热门诊隔离区,但他们要随时接触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乃至所有发热病人的血液,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可以说是不在隔离区的“战士”,岳志刚深知这一点,在科室春节期间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他第一时间在科室做好战前动员及防控知识普及,并坚持靠前指挥,带头加班加点,保证每一份化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依据。 从疫情爆发至今,医院专家组团队恪尽职守,忠诚践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诊断、治疗、消毒、防护等会诊协商,提出指导意见、专业支持”职责,面对疫情,用勇敢的担当,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白衣战士的大爱情怀。  
2020.04
02
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战斗在前线的“妈妈”
  都说,女人是水,温柔且柔弱;都说,妈妈是山,孩子成长的偎依……然而,在应急总医院,却有一些这样的妈妈,疫情面前,她们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换“大爱”,担当重任,冲锋在前,体现了医者仁心,彰显了女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果敢坚毅。 从1月23日腊月二十九应急总医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责任重于泰山,疾控处、院感办是医院这次疫情防控的前沿和专业防控指挥部门。疾控处负责人王学英和院感办的负责人杨蓓都是刚接任这项工作不久的两个“妈妈”,王学英的女儿只有7岁,杨蓓的两个女儿一个11岁,一个还不到4岁。从1月23日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她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疾控处负责传达、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和各种通知;结合上级最新指示精神,研究制定医院最新疫情防控相关制度流程;负责接待各级检查及组织职工学习、培训、督导检查;协调各部门联防联控。院感办要负责对医院所有人员防护和消毒隔离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对疫情期间各项防控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疫情发生后,这两位妈妈,也是前线战场上的“主力”,在院领导的统一调度指挥下,科学防控,有效防控。两个能干的妈妈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主动协助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定流程、发通知、搞培训,为疫情防控做了大量有效工作,再忙再累,她们从没有退缩,没有抱怨,有的同志和她俩开玩笑:“看你们这拼劲,真像女汉子!”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中午,发热门诊来了一名武汉返京人员,有疫区接触史,有影像及血液检查报告,高度怀疑为疑似病例,疾控处和院感办第一时间来到发热门诊,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指导医务人员按照医院新冠肺炎防护要求进行防护,采集核酸样本,对就诊环境进行消毒,联系疾控中心送检核酸标本。四位妈妈巾帼不让须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她们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得到正在检查我院疫情防控工作的朝阳区卫生监督所和朝阳区疾控中心的高度肯定。 王学英的女儿今年7岁,是个很懂事的小女孩,看着妈妈每天都在上班,一天也没有休息,小姑娘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妈妈总算可以休息了,前几天我都替她着急,妈妈太累了,我想替她做一些事,可是她说的那些我都不懂,她们的发热门诊我也不会处理。其实,小姑娘不知道的是,那一天,王学英还是去了医院。孩子稚嫩、带着汉语拼音的日记,让王学英感到愧疚,本来一家三口早就定好了春节期间到海南度假,因为疫情,王学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爱人和孩子也主动退掉机票,陪伴在她身边。 杨蓓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原本春节要回老家过年,老人带着小女儿先回去了。疫情出现后,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每天她在医院加班,大女儿就自己留在家里学习,因为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家,她在家里装了摄像头,闲暇时,看看女儿或是用手机视频一下,指导一下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小女儿每天晚上,都要和妈妈视频后才睡觉,几乎每天的视频她都在问妈妈一个问题:“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你为什么总不休息呀?”随后再加上一句,“妈妈,我想你了!” 陈丽娟是在疫情出现后,借调到疾控处帮忙的。她有两个儿子,大的9岁,小的3岁,从借调到疾控处开始,她就把70岁的爷爷奶奶接到家里,帮着照顾孩子。两个儿子比较淘气,时不时都会在家里上演一场“大闹天宫”。有一天很晚她回到家,看着静悄悄的屋子,她真有些不适应,孩子呢?寻着窸窸窣窣的声音望去,看见大儿子趴在书桌前,拿着蜡笔画着什么,小儿子站在哥哥身边,头靠在哥哥身上很专注的样子。看见妈妈回来,两个孩子立即扑到妈妈怀里,大儿子骄傲地把自己画的画举起来给她看。画上是一名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面罩的医务人员头像,画上还写着:“妈妈加油!叔叔阿姨加油!”老二在一边指手画脚地解读着哥哥的画:“妈妈戴口罩,妈妈注意点!妈妈早点回家!” 范红卫是1月30日借调到院感办帮忙的,一接到任务,她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每天在院感办值守,汇总大量数据的同时,帮着大家到食堂买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懂事的女儿写了一首小诗,并录制了自己朗读的视频送给妈妈。   写给为抗击疫情做出努力的所有人 朝师附小黄胄艺术分校 苗昕扬   你们是善良的人, 为了拯救他人奋不顾身; 你们是勇敢的人, 前面有病毒依然前行; 你们是坚强的人, 作时顾不上口罩压破了脸颊; 不知道你们的护目镜后, 是否藏了泪水? 但我知道那双美丽的眼睛, 传递出来的都是爱与鼓励; 我想对您们说: 您不知道您有多美!   像她们一样,应急总医院还有很多位这样的妈妈,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她们有的坚守在发热门诊,有的顾不上自己年幼的孩子选择值守在医院最前沿,有的克服家中困难义无反顾服从医院安排……正是她们,让人感动,令人钦佩!  
2020.02
27
1 2 3 4 5 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