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第一章 申报须知一、总体目标围绕首都卫生工作重点,结合卫生科技需求,支持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储备后备力量,为提高首都防病治病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卫生行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实施期限项目的实施年限最长为三年,即开始时间为2016年1月1日,最后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三、资金来源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包括市财政专项经费和匹配经费两部分。其中匹配经费只对非全额拨款单位,即要求非全额拨款单位应自筹匹配经费不少于市财政专项经费的30%。全额拨款单位不需匹配经费。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其中,市财政专项经费只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预算;匹配经费可根据需要编制三年的预算。项目经费按照批复的预算分年度拨付。四、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首发专项重点支持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项目支持方向分为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普及应用项目和青年项目四个类型。(一)重点攻关项目针对首都卫生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和重点问题,需通过多家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的多学科、多中心的科学研究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必须至少包括3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等作为合作单位。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0万元,对于研究进展好、年度考核优秀的项目,将在项目负责人自愿申请基础上,择优实施滚动支持。(二)自主创新项目针对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40万元。(三)普及应用项目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特点和需求,开展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适用的实用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及示范应用研究等。每个项目必须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完成。其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区级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四)青年项目为北京地区储备科技队伍后备力量,支持医疗卫生领域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0万元。五、申请资格(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1.申报单位须为北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市和区级卫生机构,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重点攻关项目的申报单位须为三级(含)以上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申报单位设有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健全、规范。3.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科研能力,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4.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二)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1.须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无不良医疗和科研行为记录;申请人来自医疗机构的,申报单位应为其第一执业单位。2.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普及应用项目的申请人年龄不满57周岁(1959年1月1日以后出生);青年项目申请人年龄不满35周岁(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项目的意见书,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3.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申请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含首发专项及原首发基金)以及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予以优先考虑。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过与此次申报项目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4.申请人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道德,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5.申请人牵头申报项目限1项,参与项目不超过两项。未结题的首发专项和原首发基金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新项目。6.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三)申请项目的条件和要求1.研究内容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全市性医疗卫生任务的研究项目予以优先考虑。2.知识产权归属明晰,无纠纷或争议。3.项目性质、类型与经费符合本指南第一章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的规定。4.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职能分工合理。青年项目组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参加。5.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有资质机构出具的项目查新报告。6.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由市卫生计生委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且评价结论为“A”或“B”,机构名单请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附件1)。自主创新项目须提供至少2名流行病学和/或卫生统计学专家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评价意见样式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附件2)。7.凡与外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必须有合作单位出具的合作意向证明,应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经费、成果归属、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要素,并需加盖单位公章。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参与企业须提供项目申请财政经费2倍以上的匹配经费。8.应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凡已经获得其他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申报首发专项项目;申报首发专项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资助相同研究项目的,应在申报时作特殊说明。9.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10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2)其他三级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8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3)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单位不超过7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4)二级综合医院:每单位不超过5项。(5)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每单位不超过3项。(6)以上申报项目数中应至少包括1项青年项目,如不申报青年项目,则视为单位自动放弃1项。(7)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在2012年、2013年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可增加一项,项目类型除重点攻关项目外均可以。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曾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中”或“差”的项目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须减少一项,减少的项目类型除青年项目外均可以。具体见《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结果》(附件3)。(8)各级各类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申报项目及其他机构申报的中医类(含中西医结合)项目,由市中医局组织推荐,申报要求由市中医局另行通知。10.首发专项2016年试行滚动支持项目,凡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优”的重点攻关项目(见附件3),可自愿申请2016年滚动支持。申请滚动支持的项目研究内容应与前期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更加深入,经专家评审后择优予以立项。滚动支持项目不受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限制,不需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申请滚动支持项目在进行前期项目结题验收时综合评价意见未达到“优”的,则取消其滚动支持资格。六、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一)网上填报1.申报单位登陆或注册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首先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进行登陆或注册,成功后组织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填写。2.申请人填报项目申请人需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项目申请人申报系统”,按照“网上申报帮助”提示认真填写《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附件4),对所填内容确认完整无误后,提交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本指南全部附件的word格式可从北京卫生信息网-政务资讯-专题栏目-科技与教育-公告通知中下载(http://www.bjhb.gov.cn/zwfwq/ztlm/kjyjy/ggtz/)。3.申报单位提交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申请人及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网上提交。(二)递交书面材料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将本单位审核通过后的项目申请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申请函:由申报单位出具,正本一式一份,请用仿宋三号字、A4纸打印。包括:(1)正文:需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不限;(2)申报项目汇总表(包括序号、项目名称和项目负责人);(3)单位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目录);(4)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首次申报单位需提供)。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正本一式一份。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三)时间及地点此次项目申报的日常工作委托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承担。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4月6日(星期一)12时前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其中三级医疗机构4月7日至8日(星期三)17时前,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月9日至10日(星期五)17时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工作。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第二章 重点研究方向第一节 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断和心房去神经化治疗规范研究2.冠心病介入和外科治疗适宜指南和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3.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的应用与规范研究4.心血管疾病外科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及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的研究5.复杂先心病外科矫治及综合治疗指南和预后评价研究6.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和治疗规范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个体化降压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2.高危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与防治策略研究3.基于多模态技术的脑血管畸形个体化治疗策略临床研究4.颅内动脉狭窄闭塞脑血管病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研究5.帕金森病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6.难治性癫痫定位诊断新技术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常见恶性肿瘤个体化、多中心诊断和治疗研究2.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预测新标志物研发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乙肝母婴阻断技术的完善研究2.慢性HBV感染人群HBsAg转阴的临床研究3.AIDS 合并恶性肿瘤早期及预警诊断策略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微创技术在泌尿系结石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应用研究2.尿路上皮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研究3. 肾脏肿瘤诊断、辅助治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2型糖尿病多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建立和效果评价研究2.多级医疗机构互动平台的骨质疏松症早期预警和防治模式的研究3.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方案的探索研究4.内分泌性高血压的筛查方案的建立及诊疗路径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重性精神疾病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疗效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2.精神疾病的院内康复模式研究3.躯体形式障碍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方案优化研究4.常见睡眠障碍早期诊断、预警、治疗干预策略及预后评估的研究5.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疾病发育轨迹研究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青壮年腰腿疼痛诊疗及关键技术的研究2.严重多发伤病情评估及救治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3.老年骨折诊疗规范化研究4.导航辅助机器人脊柱微创手术系统研究5.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研究6.脊柱退行性疾病诊疗规范的关键技术及临床路径研究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北京地区孕产妇分娩方式的变化及产科质量评估研究2.妇科肿瘤保留生育功能和生理功能治疗研究3.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性研究4.葡萄胎的STR分子诊断、侵袭生物学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5.KRAS突变检测在粘液性子宫内膜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研究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2.出生缺陷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研究3.儿童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研究4.儿童生长发育相关问题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重症哮喘的诊治研究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及规范化治疗策略研究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规范化诊治研究4.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新模式的建立与应用研究5.环境因素对慢性阻塞型肺疾病的影响以及综合干预研究6.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策略与规范化治疗研究7.重症感染早期诊断、疾病严重程度早期预警和综合救治研究8.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新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9.体外膜式氧合治疗重度ARDS的前瞻性对照研究10.吸烟成瘾的分子流行病及戒烟治疗研究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2.微创手术技术适应症和技术规范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3.代谢性肝脏疾病交叉辅助式肝脏移植的临床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血液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新方案研究2.非恶性血液病诊疗的规范化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新型分子影像技术的多中心临床应用研究2.腹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规范化研究3.多模式融合成像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检验新技术及新指标的临床应用研究2.北京市综合医院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及药敏模式的建立3.尿液检测标准化指南制定的研究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系统癌前病变(食管、胃、结直肠、肝、胰腺)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方法研究2.消化内镜新技术及新设备国产化研究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1.眼内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2.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临床规范化诊疗及干预技术研究3.青少年近视的防治技术研究4.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对视神经损伤规律的研究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筛查和治疗方案评价6.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筛查及诊疗规范7.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机制的研究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1.低龄儿童耳聋诊疗规范多中心研究2.慢性中耳炎诊疗相关技术多中心研究3.人工听觉技术多中心研究4.先天性小耳残疾病人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5.慢性鼻窦炎免疫学分型及治疗策略研究6.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分型及分层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1.牙、颌缺损、缺失及畸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关键新技术研究2.口腔颌面软组织疾病的临床防治和新技术研究3.口腔数字诊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无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1.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与通气规范的建立研究2.不明原因重症肺炎诊疗规范的建立研究二十二、学科领域:麻醉和疼痛1.麻醉对肿瘤患者早期恢复和远期预后影响的研究2.围术期血糖水平监控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3.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研究4.癌痛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研究5.慢性非特异腰痛的诊疗研究二十三、学科领域:风湿免疫疾病1.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库的建立研究二十四、学科领域:皮肤病与性病1.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防治研究2.重症银屑病的规范化综合防治研究二十五、学科领域:老年医学1.老年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疾病综合管理技术研究2.老年衰弱和肌少症等老年综合征诊治及临床评价的研究3.老年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及管理模式的研究二十六、学科领域:临床药学1.老年人药学服务模式研究2.基于大数据的合理用药研究二十七、学科领域:病理学1.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方案研究2.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规范化研究3.数字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规范化研究二十八、学科领域:公共卫生无二十九、学科领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无三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管理无第二节 自主创新、普及应用及青年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常见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开展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早期预警技术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动态监测,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筛查及预防策略研究。2.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常见治疗方法的比较效果研究;常用诊疗技术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研究;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治关键技术(包括微创技术)的评价和应用研究;心肌损伤或坏死的保护及修复研究;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价研究。3.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新材料、新器械和新设备的临床评价开展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大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等诊疗新材料、新药物、新器械和新设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基因诊断和分子诊断的临床评价等研究。4.心血管疾病管理策略研究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的相关干预措施研究;心血管急危重症高效救治体系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及高危人群有效管理体系和防治模式的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脑血管病诊疗方法与技术研究开展脑梗死药物治疗研究,血管内治疗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研究,脑卒中血糖管理与预后研究,脑卒中复发的预测预警体系研究,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技术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识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脑动脉支架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研究;后循环缺血与眩晕的相关研究;脑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预警与识别技术研究;闭塞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规范的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脑卒中急救体系建立研究、北京卒中中心模式探索研究。开展脑出血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血肿扩大的预测预警研究;多途径联合治疗脑与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瘤风险及干预策略研究;脑血管病危重症患者并发症管理与防治研究。2.脑功能性疾病的研究开展包括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等常见脑功能性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难治性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规范和技术创新的研究。3.认知障碍疾病的研究开展包括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认知障碍等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支持对认知障碍疾病的危险因素、致病机制、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4.其他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开展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疾病、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脊髓疾病、神经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关键诊疗技术的研究;颅底、脑深部疾病、脑功能区手术的危险因素预警,脑保护方法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肿瘤诊断及预后评估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肿瘤预警、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等转化医学研究;基于社区的肿瘤防控体系建设的前瞻性研究。2.肿瘤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以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为目标,开展肿瘤规范化治疗、肿瘤康复、个体化靶向及耐药治疗的相关研究;肿瘤手术、化疗、放疗、介入、免疫、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及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恶性肿瘤的保留器官与功能治疗研究。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开展北京地区重点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免疫和干预策略研究;传染病病原检测新技术研究。2.重大传染病临床研究开展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早期诊断、治疗策略研究,特别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策略研究,母婴传播的阻断技术应用研究,新发耐药位点诊断、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开展针对乙肝耐药人群、以停药作为治疗目标的临床研究;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的早期诊断、筛查、转移生物标志物及免疫微环境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重大传染病合并症的外科治疗研究。3.新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开展新发传染病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及诊疗技术与方法研究;新发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等)的预防与诊治方法研究。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评价研究;新发传染病病例早期识别和病原体快速鉴定研究。4.其他常见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开展手足口病、猩红热、EB病毒感染、感染性腹泻、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等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新技术研究;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临床控制研究。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新技术、新策略研究;人群免疫接种措施的效果、经济学评价;人群免疫持久性的监测与评价研究;新型免疫规划疫苗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新技术研究开展腹腔镜新术式、新方法的研究;开展其它腔内技术如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经尿道操作技术的新术式、新方法的研究。2.肾脏移植的规范化研究开展活体供者选择及后期管理的规范化研究;开展受者及其移植物长期生存研究。3.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相关技术研究开展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及其他梗阻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神经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新技术研究。4.慢性肾脏病相关技术研究开展慢性肾脏病进展规律、生物标志物及干预措施研究;开展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适宜技术应用规范化研究。5.急性肾损伤相关技术研究开展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预警技术及干预措施研究。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开展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甲状腺疾病等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及相关疾病早期预警技术研究;糖尿病及共患疾病流行趋势及干预措施研究。2.内分泌与代谢病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常见诊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评价研究;常用诊疗技术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研究;内分泌与代谢病并发症早期诊疗和干预技术研究;肥胖症、糖尿病外科辅助性治疗技术的规范及远期疗效评估研究。3.内分泌与代谢病管理策略研究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及高危人群的综合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研究;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重性精神疾病诊治技术研究开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与干预技术研究;暴力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技术研究;医院及社区康复管理模式的研究。2.特殊人群精神障碍诊治技术研究开展老年期、孕产期、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技术研究。3.综合医院常见精神障碍的快速识别与干预技术研究开展综合医院常见抑郁、焦虑、不明原因躯体主诉等精神障碍的快速识别、评估及干预技术研究。4.心理干预技术研究开展心理压力与职业心理健康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技术研究。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创伤骨科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围关节周围骨折关键诊疗技术及预后评估的研究;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规范化研究;老年骨科疾病手术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开展四肢常见骨折智能化复位固定与微创手术关键技术、方法及其规范化研究。2.脊柱外科疾病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脊柱损伤及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常见病诊疗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脊柱外科导航、微创等新技术临床应用及规范化研究。骨质疏松骨折微创技术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与应用。3.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成人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系列治疗的研究;建立经济高效的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成像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一期复杂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和翻修技术;建立合理高效的关节置换及翻修术的临床路径和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案。开展骨关节炎预警方法及诊断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并发症防治研究。4.骨科疾病康复与护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骨科疾病康复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康复治疗及护理效果的系统评估研究。5.骨科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开展微创运动医学、骨科畸形与恶性骨肿瘤等骨科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生育质量与安全的研究发展和优化高通量、简便、准确、经济、适宜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新技术,科学评价其准确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开展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的研究;常见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筛查、干预和规范化管理研究;孕产妇营养状态与胎源性疾病关系的研究;产科出血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孕产妇心理状态及健康教育研究。疤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研究2.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开展适合国情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技术;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断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功能的改善;子宫腔粘连性疾病和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治;子宫颈病变的管理和诊治;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治;围绝经期管理及其相关疾病;多发妇科疾病的诊疗与干预措施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年轻癌症患者生殖力保护。3.辅助生育技术的研究开展辅助生殖技术与胎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常见排卵障碍性疾病及临床诊疗研究;辅助生育技术优化及应用安全性、规范化研究;辅助生育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妇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开展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防治的适宜技术研究,尤其是新发病原和疫苗可预防的感染病原所致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使用、耐药现状及对策研究。2.儿童出生缺陷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技术研究开展常见致死或致残的出生缺陷的诊治措施研究,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泌尿生殖、骨骼等各系统的先天性畸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干预措施研究,尤其是建立高通量技术体系以集成诊断遗传性/代谢性疾病。3.常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研究开展新生儿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技术及应用推广研究,疑难疾病的诊治新技术研究。4.危急重症的诊治技术研究危急重症的现状及早期诊断、危重度评级、处理和合理转运等技术的规范化诊治研究;儿童创伤及意外伤害的诊治研究。5.儿童生长发育相关问题研究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包括慢性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心理、行为、营养评价,相关障碍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技术及推广应用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常见呼吸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高危因素、表型、预后评估及康复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肺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肺纤维化等常见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戒烟干预研究。2.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研究肺部阴影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呼吸衰竭及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呼吸生理评价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呼吸介入诊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诊疗技术研究和推广;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诊疗技术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谱及诊疗技术研究;睡眠呼吸障碍等常见呼吸疾病的诊疗研究。3.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模式应用和推广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相关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管理及社区干预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效果评估。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技术规范、新技术的研究开展普通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关键技术、方法及其规范化研究和卫生经济学评估;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技术规范及疗效评估研究;微创技术及操作规范化的研究;手术风险评估、目标性用药及液体治疗等围手术期处理技术规范的研究;器官移植相关技术及疗效评价研究;开展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常见血液肿瘤的诊断新技术和治疗新方法以及规范化诊治的研究;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及主要合并症防治的研究;血液系统疑难危重疾病诊断新技术、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医学影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及疑难罕见疾病,开展放射、核医学和超声等影像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例如多模态分子影像新技术,影像引导精确治疗等研究。2.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研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和疑难罕见病,开展放射、核医学和超声等影像检查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检验新技术、新指标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细胞、蛋白、核酸等相关检验指标在各类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低成本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个体化用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临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研究、应用、评价及推广。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转化应用研究;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分布及变化趋势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及耐药性研究;以及医院感染暴发相关新型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3.实验室质量体系研究开展医学实验室质量指标及其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检测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4.成人及儿童输血技术及血液风险控制相关研究开展输血技术及血液风险控制、输血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输血对远期转归的影响等研究;在新生儿及婴幼儿人群开展ABO血型抗体发育规律研究。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1.非传染性肝病及并发症诊疗技术研究开展各种非传染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等)的早期诊断、监测、干预措施研究;肝硬化并发症的优化治疗方案研究。2.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技术研究开展常见消化道疾病(如消化系统炎性与溃疡性疾病、胃食道反流及肠易激综合症等)的诊治措施规范化研究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消化内镜新技术对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1.常见致盲性眼病防治研究及视觉发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及诊疗技术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诊治体系研究;眼底病、角膜病、白内障、眼缺血性疾病等致盲性眼病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研究;重症干燥性角结膜病的诊治关键技术研究;近视眼、弱视、斜视等视觉发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及诊治研究;高度近视的诊治研究;儿童眼病诊治研究;眼科疾病的影像学研究;眼与全身病研究;新型生物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1.耳疾病防治及人工听觉技术研究开展中耳传声机制研究;中耳疾病诊疗技术及规范研究;内耳疾病防治及与慢病相关性的研究;人工听觉技术改进和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低龄儿童耳聋诊疗规范研究;耳鸣诊疗规范研究;新型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研究。\t开展鼻、鼻窦疾病手术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研究;过敏性鼻炎综合诊治及其与全身过敏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鼻腔慢性炎症分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开展慢性鼻窦炎免疫学分型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t3.咽喉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t开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评估和防治及其与慢病的关联性研究;咽喉慢性疾病及食管反流性疾病等治疗研究;嗓音功能及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t4.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研究\t开展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头颈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与综合性治疗的疗效研究。\t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t\t\t1.牙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防治和新技术研究\t\t\t\t开展牙体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及口腔黏膜疾病的预防、诊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儿童口腔疾病诊疗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关系的研究。\t\t\t\t2.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t\t\t\t开展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创伤、先天和后天畸形、炎症、肿瘤、神经疾病、唾液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等)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及预后评估研究。\t\t\t\t3.口腔修复、正畸的临床新技术和新材料研究\t\t\t\t开展口腔修复、种植和正畸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口颌面痛及咬合病诊治的应用研究。\t\t\t\t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t\t\t\t1.先天性畸形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t\t\t\t开展先天性畸形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究;早期治疗与干预措施对疗效、生长发育及功能的影响研究。\t\t\t\t2.组织缺损的修复和重建研究\t\t\t\t开展组织缺损、畸形、瘢痕修复的创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促进组织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t\t\t\t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t\t\t\t1.心脏骤停、急性中毒、创伤等急危重病的早期诊断与处置\t\t\t\t开展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心肺复苏的质量控制及心肺复苏装置、亚低温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急性中毒的毒谱研究及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创伤急救体系建设、救治流程优化及高级生命支持研究;重症感染、呼吸衰竭等其他常见急危重症的早期诊断和救治。\t
2015.03
25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医药类) 2016年申请指南
 第一章 申报须知一、总体目标围绕首都卫生工作重点,结合卫生科技需求,支持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储备后备力量,为提高首都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卫生行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实施期限项目的实施年限最长为三年,即开始时间为2016年1月1日,最后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三、资金来源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包括市财政专项经费和匹配经费两部分。其中匹配经费只对非全额拨款单位,即要求非全额拨款单位应自筹匹配经费不少于市财政专项经费的30%。全额拨款单位不需匹配经费。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其中,市财政专项经费只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预算;匹配经费可根据需要编制三年的预算。项目经费按照批复的预算分年度拨付。四、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首发专项(中医药类)重点支持中医药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项目支持方向分为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普及应用项目和青年项目四个类型。(一)重点攻关项目针对首都中医药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和重点问题,形成创新性、实用性强的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重大成果,如特色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有效方药、诊疗技术、新诊疗设备、新标准、新软件等,需通过多家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的多学科、多中心的科学研究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必须至少包括3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等作为合作单位。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0万元,对于研究进展好、年度考核优秀的项目,将在项目负责人自愿申请基础上,择优实施滚动支持。(二)自主创新项目针对中医药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实用新技术、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40万元。(三)普及应用项目针对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工作特点和需求,开展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适用的中医实用适宜技术、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及示范应用研究等。每个项目必须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完成。其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区级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四)青年项目为北京地区储备科技队伍后备力量,支持中医医疗卫生领域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0万元。五、申请资格(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1.申报单位须为北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市和区级卫生机构,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重点攻关项目的申报单位须为三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市属中医类科研院所及建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示范中医科的三级综合医院。2.申报单位设有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健全、规范。3.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科研能力,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4.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二)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1.须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无不良医疗和科研行为记录;申请人来自医疗机构的,申报单位应为其第一执业单位。2.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普及应用项目的申请人年龄不满57周岁(1959年1月1日以后出生);青年项目申请人年龄不满35周岁(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项目的意见书,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3.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申请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含首发专项及原首发基金)以及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予以优先考虑。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过与此次申报项目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4.申请人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道德,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5.申请人牵头申报项目限1项,参与项目不超过两项。6.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7.以下人员不能申报:(1)未结题的首发专项和原首发基金在研项目负责人。(2)作为负责人承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的各类科研项目在研课题超过2项(含2项)者。(3)在承担市属各类科研课题研究中,2012年以来课题曾延期或中止、或未通过结题、或撤销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三)申请项目的条件和要求1.研究内容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全市性医疗卫生任务的研究项目予以优先考虑。2.知识产权归属明晰,无纠纷或争议。3.项目性质、类型与经费符合本指南第一章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的规定。4.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职能分工合理。青年项目组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参加。5.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有资质机构出具的项目查新报告。6.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由市卫生计生委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且评价结论为“A”或“B”,机构名单请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附件1)。自主创新项目须提供至少2名流行病学和/或卫生统计学专家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评价意见样式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附件2)。7.凡与外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必须有合作单位出具的合作意向证明,应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经费、成果归属、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要素,并需加盖单位公章。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参与企业须提供项目申请财政经费2倍以上的匹配经费。8.应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凡已经获得其他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申报首发专项项目;申报首发专项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资助相同研究项目的,应在申报时作特殊说明。9.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三级甲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8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2)中日友好医院、其他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6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3)建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示范中医科的三级综合医院:每单位不超过5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4)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药研究所:每单位不超过3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5)其他三级综合医院、市属医学科研院所:每单位不超过3项。(6)二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4项。(7)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每单位不超过2项。(8)以上申报项目数中应至少包括1项青年项目,如不申报青年项目,则视为单位自动放弃1项。(9)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在2012年、2013年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可增加一项,项目类型除重点攻关项目外均可以。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曾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中”或“差”的项目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须减少一项,减少的项目类型除青年项目外均可以。具体见《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结果》(附件3)。(10)各级各类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可申报西医项目,每单位申报数量: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不超过2项,二级中医医疗机构不超过1项,并且只能申报自主创新或普及应用项目。申报要求按照市卫生计生委《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执行,申报材料报送时间和地址按照本通知要求,但须单独出示西医项目的申请函。六、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一)网上填报1.申报单位登陆或注册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首先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进行登陆或注册,成功后组织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填写。2.申请人填报项目申请人需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项目申请人申报系统”,按照“网上申报帮助”提示认真填写《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附件4),对所填内容确认完整无误后,提交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本指南全部附件的word格式可从北京中医药信息网(http://www.bjtcm.gov.cn/)和北京中医药科教管理系统通知公告中下载。3.申报单位提交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申请人及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网上提交。(二)递交书面材料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将本单位审核通过后的项目申请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申请函:由申报单位出具,正本一式一份,请用仿宋三号字、A4纸打印。包括:(1)正文:需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不限;(2)申报项目汇总表(包括序号、项目名称和项目负责人);(3)单位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目录);(4)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首次申报单位需提供)。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及附件:中医项目正本一式五份、西医项目正本一式一份。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双面打印,并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三)时间及地点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12时前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其中三级医疗机构4月21日至22日(星期三)17时前,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月23日至24日(星期五)17时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工作。不接收快递报送。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联系人及电话:北京中联中医药项目管理与评价中心陶有青 58650017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           刘骅萱 83970028报送地址:朝阳区小营路19号财富嘉园A座512室附件:1.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2.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3. 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结果4.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 第二章 重点研究方向第一节 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冠心病中医证治规律及临床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2.高血压靶器官保护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3.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研究4.基于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心肾综合症中医防治方案的规范化研究5.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肌保护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研究6.心律失常中医干预方案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基于社区的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模式及中医干预方案的规范化研究。2.血管源性认知障碍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的优化及推广应用研究。3.中风病恢复期形神一体化的整体康复方案的规范化研究及其推广应用。4.脱髓鞘疾病中医药干预策略的临床研究。5. 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中医药联合微创等技术治疗恶性肿瘤应用研究2.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研究3.中医预防、康复与维持治疗在恶性肿瘤中应用4.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应用研究5.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6. 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病毒性肝炎相关肝衰竭中医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研究2.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合并症的研究4.传染病患者中医体质易感性临床特点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特发性少—弱—畸形精子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研究2.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Ⅲ型前列腺炎)的中医药治疗规范与疗效评价研究3.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4.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5.中医药对ED的减症增效的临床研究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2型糖尿病中医药防治效果评价和管理模式研究2.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方案规范化研究3.肥胖症中医药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4.糖尿病肾病中医全程干预综合方案研究5.糖尿病足中医药综合防治方案的临床研究6. 高脂血症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重性精神疾病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2.精神疾病人格发展的中医心理评估与治疗对策3.睡眠障碍的中医心理辨治规律研究4.躯体形式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5.精神疾病的院内中医综合康复模式研究6.情绪障碍临床识别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 中医中药防治骨关节炎的关键技术研究2. 中医与微创技术提高脊柱与关节疾病疗效的临床研究3. 中西医结合治疗筋伤的疗效评定与规范化研究4. 中医骨伤在自然灾害救治中的应急体系建设研究5.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抑制复发研究2.慢性盆腔痛中医药临床诊疗及技术规范研究3.排卵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及临床路径研究4.中医药在辅助生育技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5.孕产妇妊娠早期中医药干预保胎质量和效果的评价研究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童反复咳喘性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2.儿童慢性迁延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3.儿童注意力缺陷多东障碍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4.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5.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医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3.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策略与疗效评价研究4.慢性咳嗽中医诊疗方案的示范与推广应用研究5.难治性哮喘中医诊治方案研究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生肌外治法治疗各类溃疡疮面的技术规范研究。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外治技术研究。3.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中医防治方案研究。4.腹部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5.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造血系统增殖性肿瘤中医疗效提升研究2.老年白血病中医药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3. 血小板减少症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4.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优化治疗方案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针灸治疗脑卒中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研究2.缺血性中风的“疾病-中医证候-症状关联”的影像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基于中医证候的冠心病生物样本库建立及证候关联性实验室指标的挖掘研究。2.常用中药对肝肾功能及血脂检验指标测定结果影响的系统评估及相关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3.基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降低常用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的中药及复方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4.检测中药不良反应的实验室指标筛选和实验监测方法的建立。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1.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研究2.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技术规范及疗效评价研究3.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脾胃病中医诊疗指南制定技术规范和应用研究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1.糖尿病黄斑水肿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评价研究2.青光眼筛查及视神经保护中医治疗方案评价研究3.角膜炎中医诊疗规范和疗效评价研究4.中医药防治儿童近视进展治疗方案研究5.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医干预技术研究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1.耳眩晕发作期与缓解期的中医分型论治规范化研究。2.喉痹传统外治法技术规范与应用研究。3.鼻鼽传统割治技术结合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4.耳鸣的中医证型与针刺远近配穴原则研究。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1.口干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2.口腔扁平苔癣、白斑的中医内外治法研究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无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1.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2. 脓毒症胃肠道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二十二、学科领域:麻醉和疼痛1.颈源性头痛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2.以筋代骨理论指导下膝骨关节病的诊疗研究3.退变性膝骨关节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数据库的建立研究二十三、学科领域:风湿免疫疾病1.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临床规范应用研究2.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方案规范化及疗效评价研究二十四、学科领域:皮肤病与性病1.斑块状银屑病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3.囊肿结节瘢痕型痤疮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4.顽固性湿疹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5.特应性皮炎中医疗效评价研究二十五、学科领域:老年医学1.老年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技术研究2.老年认知障碍性疾病中医药诊疗方案优化研究3.基于大数据的老年多疾并存和多系统损害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治疗方案研究二十六、学科领域:临床药学1.临床中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 2.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中成药处方点评的研究3.基于大样本数据的中药毒性机理、预警与防治研究二十七、学科领域:病理学无二十八、学科领域:公共卫生无二十九、学科领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1. 社区老年性慢性疾病人群监测方法与中西医综合干预方案研究三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管理无  第二节 自主创新、普及应用及青年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未病”研究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开展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预防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证候特点、证候演变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早期预警综合指标体系的研究。2.心血管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研究与应用开展常见心血管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衰心肌损伤的中医药保护及修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医、中西结合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方法的评价研究。3.心血管疾病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评价研究开展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评价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合理应用及规范化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中医药防治中风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围绕中风病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中风病急性期、中风病恢复期及中风后焦虑抑郁、认知障碍、帕金森综合症等相关疾病开展的临床研究及相关应用基础研究。2.中医药早期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展的临床证治规律、早期防治方案等临床研究。3.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的研究。围绕头痛、眩晕、癫痫、晕厥等发作性疾病进行的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复发等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4.其他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等开展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中医适宜技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与推广开展已有良好前期临床研究基础的中医适宜技术(有效方药、针灸、中医外治或其他适宜技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或改善癌症相关疲劳等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或推广应用研究。2.中医新技术、新方法在肿瘤诊治中的探索研究主要包括:①已有前期疗效基础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再评价研究;②基于新构思、新理念探索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新技术、新方法。3.恶性肿瘤中医理论(经方)创新研究基于文献或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或团队临床实践经验,开展恶性肿瘤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经方新用等创新研究(需要明确证据级别与可信度)。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重大传染病临床研究开展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研究。针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耐药及毒副作用,开展中医药减毒增效干预治疗研究。针对结核病抗结核治疗耐药及毒副作用,开展中医药减毒增效干预治疗研究。中医药抗乙型肝炎病毒临床疗效研究,应用核苷类似物联合中医对抗病毒治疗终点患者干预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癌中西结合治疗研究;肝癌证候要素的研究。中医药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研究。2.新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开展新发传染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3.其他常见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开展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医药降低手足口危重症发生率研究。4.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泌尿系结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结石诊疗过程中,中医药对辅助排石、围手术期作用、梗阻性肾功能损害的防治、预防复发等方面的临床研究2.前列腺疾病的中医药疗效研究前列腺炎的中医内治、外治法及分型论治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针对Luts症状的影响、对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以及对疾病分型论治等方面的临床研究晚期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3.男性不育症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不育症、ED、LOH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4.女性排尿功能障碍相关问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尿失禁、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等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早期中医药防治策略研究开展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甲状腺疾病等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及相关疾病早期中医诊断技术研究;糖尿病及共患疾病流行趋势及中医药干预措施研究。2.内分泌与代谢病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医药诊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内分泌与代谢病并发症早期诊疗和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3.内分泌与代谢病管理策略研究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及高危人群的中医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治疗技术研究开展迟发性运动障碍、代谢综合征、闭经等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治疗技术和方法研究。2. 精神疾病创新评估方法与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开展人格障碍、睡眠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和心境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中医特色评估方法研究。开展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开展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案优化研究。3. 精神疾病社区中医综合康复与管理模式研究开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手段在内的中医综合康复模式研究;开展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精神疾病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开展精神疾病社区中医管理模式研究。4.特殊人群精神与心理障碍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开展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中医治疗方案研究。开展老年期、孕产期、儿童及青少年期和妇女焦虑障碍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骨科术后中医康复方案的规范建立与评价开展骨伤科术后中医药康复方案的探索,通过科学评价,总结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康复方案,提供手术疗效,避免术后功能障碍。2. 老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技术与方案研究开展老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技术研究,探索、建立老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方案;开展老年骨折等术后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研究。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效方案的规范与评价在以往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和研究基础上,对有效方法和方案进行总结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疗效可靠、值得推广的诊疗方案。4. 可视化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规范与疗效研究发挥针刀技术特点,深入开展针刀技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研究,对可视化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和疗效进行验证,建立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规范。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开展中医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绝经综合征)、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临床研究;子宫颈病变管理和诊治研究;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2.名老中医经验研究规范化总结名老中医治疗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的经验;应用电子平台技术研究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的诊治规律、用药特色等。3.中医药对妊娠期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开展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妊娠剧吐、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中医药干预和规范化管理、诊疗路径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4.不孕症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开展与不孕相关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子宫内膜受容性差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中医药对排卵障碍性疾病的促排卵或辅助排卵的诊疗技术、诊疗路径优化及应用安全性、规范化研究;探讨手术、放化疗或超促排卵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卵巢功能抑制及患者心理状态的保护治疗和效果评价研究。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中医防治的适宜研究,尤其是新发病原、疫苗可预防的感染病原所致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儿童感染性疾病耐药情况及相应中医对策研究。儿童中医体质与EB  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2.常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研究开展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技术规范化及应用推广研究,疑难疾病的中医诊治新技术研究3.危急重症的中医诊治技术研究4.开展儿科相关疾病(包括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迁延性疾病状态)中医外治法技术规范化及其推广应用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研究2.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及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睡眠呼吸障碍、慢性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诊疗研究。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管理模式应用和社区推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管理模式应用和社区推广4.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多源数据协同的中医药治疗肺癌的共性规律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肺癌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药干预的关系的评估模型建立与应用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法、操作技术的规范与改进研究开展中医外科常用操作技术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熏法、热烘法、溻渍法、药线疗法等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技术改进研究。2.外治法与微创手术结合适应症的选择、操作规范化及疗效评估研究;开展中西医结合外科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中医药治疗出凝血疾病临床研究开展已有前期疗效基础有效方药(医院制剂、协定处方、名老中医经验)提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液高凝状态等规范化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开展以中医药为主提高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效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的探索性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肝炎、脂肪肝、肝弥漫性病变中医药治疗的影像学评价的筛选方法建立。2.医学影像学新技术的规范化研究针灸、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标准建立及疗效关系研究。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中药成分对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指标)影响的研究中药成分对基于生物化学反应原理的检验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基于酶联免疫反应原理的检验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基于化学发光反应原理的检验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血液常规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尿液常规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其它相关研究内容。2.检验指标在中医辨证过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观察中医各系疾病证型与相应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与物质基础。这些检验指标包括但不局限于蛋白质、小分子物质、酶类、激素及基因位点等;建立中医主要证型(如血瘀证、肾虚证等)的诊断、疗效评价、预后评价等的评价指标。3.评价中医“治未病”效果的病理生理指标的发掘及应用评价。基于蛋白质、脂类、糖类等检测的常规实验室指标在中医“治未病”效果评价中作用研究;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分析在中医“治未病
2015.03
25
关于申报2016年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项目的通知
关于申报2016年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项目的通知各区县卫生计生委(卫生局),各三级医院,各直属卫生单位,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充分发挥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对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经研究决定设立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现将2016年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重点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能够有效解决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且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与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监测预警和其他维护健康相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后验证性研究。已获批且有企业出资开展的临床试验不予支持。 2016年主要支持包括老年相关性疾病、心脑血管及相关性疾病、恶性肿瘤、环境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妇儿保健与相关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相关疾病、传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及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等领域。 二、项目类型及经费 分为重点攻关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两个类型。其中重点攻关项目资助经费每项不超过150万元,自主创新项目资助经费每项不超过100万元。 三、申请条件 (一)重点攻关项目或自主创新项目的申请单位和申请人应分别符合《2016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请指南》(以下简称《2016年首发指南》)中的重点攻关项目或自主创新项目的相关要求。 (二)申请项目内容如涉及专利的,应明确知识产权归属。近6年已获得相关专利证书或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的项目予以优先考虑。 (三)申报项目数量试行“不限项”方式。申请人牵头申报和参与项目数量不限,但每位申请者最终只能有一项获得资助。如申请者同时获得本专项与首发专项的立项资格,需选择其中一项。 (四)实施期限、单位匹配经费应符合《2016年首发指南》中的相关规定。 (五)项目结题验收考核指标应为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或获得专利受让等。 四、申请材料报送 转化医学专项申请书暂使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请书》样式,编制与报送方式、报送时间执行《2016年首发指南》的相关规定。申请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对本单位申请项目审核通过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
2015.03
25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第一章 申报须知一、总体目标围绕首都卫生工作重点,结合卫生科技需求,支持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储备后备力量,为提高首都防病治病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卫生行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实施期限项目的实施年限最长为三年,即开始时间为2016年1月1日,最后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三、资金来源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包括市财政专项经费和匹配经费两部分。其中匹配经费只对非全额拨款单位,即要求非全额拨款单位应自筹匹配经费不少于市财政专项经费的30%。全额拨款单位不需匹配经费。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其中,市财政专项经费只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预算;匹配经费可根据需要编制三年的预算。项目经费按照批复的预算分年度拨付。四、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首发专项重点支持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项目支持方向分为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普及应用项目和青年项目四个类型。(一)重点攻关项目针对首都卫生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和重点问题,需通过多家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的多学科、多中心的科学研究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必须至少包括3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等作为合作单位。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0万元,对于研究进展好、年度考核优秀的项目,将在项目负责人自愿申请基础上,择优实施滚动支持。(二)自主创新项目针对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40万元。(三)普及应用项目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特点和需求,开展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适用的实用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及示范应用研究等。每个项目必须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完成。其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区级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四)青年项目为北京地区储备科技队伍后备力量,支持医疗卫生领域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0万元。五、申请资格(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1.申报单位须为北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市和区级卫生机构,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重点攻关项目的申报单位须为三级(含)以上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申报单位设有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健全、规范。3.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科研能力,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4.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二)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1.须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无不良医疗和科研行为记录;申请人来自医疗机构的,申报单位应为其第一执业单位。2.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普及应用项目的申请人年龄不满57周岁(1959年1月1日以后出生);青年项目申请人年龄不满35周岁(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项目的意见书,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3.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申请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含首发专项及原首发基金)以及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予以优先考虑。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过与此次申报项目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4.申请人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道德,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5.申请人牵头申报项目限1项,参与项目不超过两项。未结题的首发专项和原首发基金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新项目。6.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三)申请项目的条件和要求1.研究内容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全市性医疗卫生任务的研究项目予以优先考虑。2.知识产权归属明晰,无纠纷或争议。3.项目性质、类型与经费符合本指南第一章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的规定。4.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职能分工合理。青年项目组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参加。5.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有资质机构出具的项目查新报告。6.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由市卫生计生委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且评价结论为“A”或“B”,机构名单请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附件1)。自主创新项目须提供至少2名流行病学和/或卫生统计学专家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评价意见样式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附件2)。7.凡与外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必须有合作单位出具的合作意向证明,应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经费、成果归属、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要素,并需加盖单位公章。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参与企业须提供项目申请财政经费2倍以上的匹配经费。8.应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凡已经获得其他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申报首发专项项目;申报首发专项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资助相同研究项目的,应在申报时作特殊说明。9.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10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2)其他三级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8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3)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单位不超过7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4)二级综合医院:每单位不超过5项。(5)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每单位不超过3项。(6)以上申报项目数中应至少包括1项青年项目,如不申报青年项目,则视为单位自动放弃1项。(7)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在2012年、2013年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可增加一项,项目类型除重点攻关项目外均可以。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曾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中”或“差”的项目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须减少一项,减少的项目类型除青年项目外均可以。具体见《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结果》(附件3)。(8)各级各类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申报项目及其他机构申报的中医类(含中西医结合)项目,由市中医局组织推荐,申报要求由市中医局另行通知。10.首发专项2016年试行滚动支持项目,凡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优”的重点攻关项目(见附件3),可自愿申请2016年滚动支持。申请滚动支持的项目研究内容应与前期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更加深入,经专家评审后择优予以立项。滚动支持项目不受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限制,不需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申请滚动支持项目在进行前期项目结题验收时综合评价意见未达到“优”的,则取消其滚动支持资格。六、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一)网上填报1.申报单位登陆或注册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首先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进行登陆或注册,成功后组织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填写。2.申请人填报项目申请人需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项目申请人申报系统”,按照“网上申报帮助”提示认真填写《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附件4),对所填内容确认完整无误后,提交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本指南全部附件的word格式可从北京卫生信息网-政务资讯-专题栏目-科技与教育-公告通知中下载(http://www.bjhb.gov.cn/zwfwq/ztlm/kjyjy/ggtz/)。3.申报单位提交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申请人及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网上提交。(二)递交书面材料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将本单位审核通过后的项目申请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申请函:由申报单位出具,正本一式一份,请用仿宋三号字、A4纸打印。包括:(1)正文:需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不限;(2)申报项目汇总表(包括序号、项目名称和项目负责人);(3)单位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目录);(4)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首次申报单位需提供)。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正本一式一份。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三)时间及地点此次项目申报的日常工作委托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承担。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4月6日(星期一)12时前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其中三级医疗机构4月7日至8日(星期三)17时前,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月9日至10日(星期五)17时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工作。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第二章 重点研究方向第一节 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断和心房去神经化治疗规范研究2.冠心病介入和外科治疗适宜指南和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3.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的应用与规范研究4.心血管疾病外科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及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的研究5.复杂先心病外科矫治及综合治疗指南和预后评价研究6.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和治疗规范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个体化降压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2.高危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与防治策略研究3.基于多模态技术的脑血管畸形个体化治疗策略临床研究4.颅内动脉狭窄闭塞脑血管病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研究5.帕金森病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6.难治性癫痫定位诊断新技术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常见恶性肿瘤个体化、多中心诊断和治疗研究2.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预测新标志物研发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乙肝母婴阻断技术的完善研究2.慢性HBV感染人群HBsAg转阴的临床研究3.AIDS 合并恶性肿瘤早期及预警诊断策略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微创技术在泌尿系结石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应用研究2.尿路上皮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研究3. 肾脏肿瘤诊断、辅助治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2型糖尿病多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建立和效果评价研究2.多级医疗机构互动平台的骨质疏松症早期预警和防治模式的研究3.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方案的探索研究4.内分泌性高血压的筛查方案的建立及诊疗路径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重性精神疾病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疗效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2.精神疾病的院内康复模式研究3.躯体形式障碍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方案优化研究4.常见睡眠障碍早期诊断、预警、治疗干预策略及预后评估的研究5.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疾病发育轨迹研究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青壮年腰腿疼痛诊疗及关键技术的研究2.严重多发伤病情评估及救治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3.老年骨折诊疗规范化研究4.导航辅助机器人脊柱微创手术系统研究5.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研究6.脊柱退行性疾病诊疗规范的关键技术及临床路径研究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北京地区孕产妇分娩方式的变化及产科质量评估研究2.妇科肿瘤保留生育功能和生理功能治疗研究3.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性研究4.葡萄胎的STR分子诊断、侵袭生物学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5.KRAS突变检测在粘液性子宫内膜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研究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2.出生缺陷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研究3.儿童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研究4.儿童生长发育相关问题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重症哮喘的诊治研究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及规范化治疗策略研究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规范化诊治研究4.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新模式的建立与应用研究5.环境因素对慢性阻塞型肺疾病的影响以及综合干预研究6.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策略与规范化治疗研究7.重症感染早期诊断、疾病严重程度早期预警和综合救治研究8.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新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9.体外膜式氧合治疗重度ARDS的前瞻性对照研究10.吸烟成瘾的分子流行病及戒烟治疗研究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2.微创手术技术适应症和技术规范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3.代谢性肝脏疾病交叉辅助式肝脏移植的临床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血液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新方案研究2.非恶性血液病诊疗的规范化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新型分子影像技术的多中心临床应用研究2.腹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规范化研究3.多模式融合成像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检验新技术及新指标的临床应用研究2.北京市综合医院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及药敏模式的建立3.尿液检测标准化指南制定的研究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系统癌前病变(食管、胃、结直肠、肝、胰腺)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方法研究2.消化内镜新技术及新设备国产化研究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1.眼内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2.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临床规范化诊疗及干预技术研究3.青少年近视的防治技术研究4.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对视神经损伤规律的研究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筛查和治疗方案评价6.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筛查及诊疗规范7.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机制的研究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1.低龄儿童耳聋诊疗规范多中心研究2.慢性中耳炎诊疗相关技术多中心研究3.人工听觉技术多中心研究4.先天性小耳残疾病人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5.慢性鼻窦炎免疫学分型及治疗策略研究6.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分型及分层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1.牙、颌缺损、缺失及畸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关键新技术研究2.口腔颌面软组织疾病的临床防治和新技术研究3.口腔数字诊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无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1.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与通气规范的建立研究2.不明原因重症肺炎诊疗规范的建立研究二十二、学科领域:麻醉和疼痛1.麻醉对肿瘤患者早期恢复和远期预后影响的研究2.围术期血糖水平监控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3.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研究4.癌痛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研究5.慢性非特异腰痛的诊疗研究二十三、学科领域:风湿免疫疾病1.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库的建立研究二十四、学科领域:皮肤病与性病1.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防治研究2.重症银屑病的规范化综合防治研究二十五、学科领域:老年医学1.老年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疾病综合管理技术研究2.老年衰弱和肌少症等老年综合征诊治及临床评价的研究3.老年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及管理模式的研究二十六、学科领域:临床药学1.老年人药学服务模式研究2.基于大数据的合理用药研究二十七、学科领域:病理学1.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方案研究2.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规范化研究3.数字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规范化研究二十八、学科领域:公共卫生无二十九、学科领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无三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管理无第二节 自主创新、普及应用及青年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常见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开展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早期预警技术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动态监测,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筛查及预防策略研究。2.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常见治疗方法的比较效果研究;常用诊疗技术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研究;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治关键技术(包括微创技术)的评价和应用研究;心肌损伤或坏死的保护及修复研究;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价研究。3.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新材料、新器械和新设备的临床评价开展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大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等诊疗新材料、新药物、新器械和新设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基因诊断和分子诊断的临床评价等研究。4.心血管疾病管理策略研究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的相关干预措施研究;心血管急危重症高效救治体系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及高危人群有效管理体系和防治模式的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脑血管病诊疗方法与技术研究开展脑梗死药物治疗研究,血管内治疗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研究,脑卒中血糖管理与预后研究,脑卒中复发的预测预警体系研究,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技术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识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脑动脉支架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研究;后循环缺血与眩晕的相关研究;脑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预警与识别技术研究;闭塞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规范的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脑卒中急救体系建立研究、北京卒中中心模式探索研究。开展脑出血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血肿扩大的预测预警研究;多途径联合治疗脑与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瘤风险及干预策略研究;脑血管病危重症患者并发症管理与防治研究。2.脑功能性疾病的研究开展包括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等常见脑功能性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难治性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规范和技术创新的研究。3.认知障碍疾病的研究开展包括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认知障碍等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支持对认知障碍疾病的危险因素、致病机制、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4.其他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开展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疾病、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脊髓疾病、神经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关键诊疗技术的研究;颅底、脑深部疾病、脑功能区手术的危险因素预警,脑保护方法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肿瘤诊断及预后评估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肿瘤预警、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等转化医学研究;基于社区的肿瘤防控体系建设的前瞻性研究。2.肿瘤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以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为目标,开展肿瘤规范化治疗、肿瘤康复、个体化靶向及耐药治疗的相关研究;肿瘤手术、化疗、放疗、介入、免疫、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及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恶性肿瘤的保留器官与功能治疗研究。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开展北京地区重点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免疫和干预策略研究;传染病病原检测新技术研究。2.重大传染病临床研究开展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早期诊断、治疗策略研究,特别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策略研究,母婴传播的阻断技术应用研究,新发耐药位点诊断、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开展针对乙肝耐药人群、以停药作为治疗目标的临床研究;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的早期诊断、筛查、转移生物标志物及免疫微环境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重大传染病合并症的外科治疗研究。3.新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开展新发传染病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及诊疗技术与方法研究;新发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等)的预防与诊治方法研究。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评价研究;新发传染病病例早期识别和病原体快速鉴定研究。4.其他常见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开展手足口病、猩红热、EB病毒感染、感染性腹泻、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等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新技术研究;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临床控制研究。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新技术、新策略研究;人群免疫接种措施的效果、经济学评价;人群免疫持久性的监测与评价研究;新型免疫规划疫苗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新技术研究开展腹腔镜新术式、新方法的研究;开展其它腔内技术如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经尿道操作技术的新术式、新方法的研究。2.肾脏移植的规范化研究开展活体供者选择及后期管理的规范化研究;开展受者及其移植物长期生存研究。3.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相关技术研究开展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及其他梗阻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神经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新技术研究。4.慢性肾脏病相关技术研究开展慢性肾脏病进展规律、生物标志物及干预措施研究;开展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适宜技术应用规范化研究。5.急性肾损伤相关技术研究开展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预警技术及干预措施研究。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开展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甲状腺疾病等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及相关疾病早期预警技术研究;糖尿病及共患疾病流行趋势及干预措施研究。2.内分泌与代谢病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常见诊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评价研究;常用诊疗技术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研究;内分泌与代谢病并发症早期诊疗和干预技术研究;肥胖症、糖尿病外科辅助性治疗技术的规范及远期疗效评估研究。3.内分泌与代谢病管理策略研究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及高危人群的综合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研究;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重性精神疾病诊治技术研究开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与干预技术研究;暴力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技术研究;医院及社区康复管理模式的研究。2.特殊人群精神障碍诊治技术研究开展老年期、孕产期、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技术研究。3.综合医院常见精神障碍的快速识别与干预技术研究开展综合医院常见抑郁、焦虑、不明原因躯体主诉等精神障碍的快速识别、评估及干预技术研究。4.心理干预技术研究开展心理压力与职业心理健康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技术研究。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创伤骨科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围关节周围骨折关键诊疗技术及预后评估的研究;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规范化研究;老年骨科疾病手术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开展四肢常见骨折智能化复位固定与微创手术关键技术、方法及其规范化研究。2.脊柱外科疾病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脊柱损伤及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常见病诊疗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脊柱外科导航、微创等新技术临床应用及规范化研究。骨质疏松骨折微创技术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与应用。3.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成人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系列治疗的研究;建立经济高效的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成像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一期复杂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和翻修技术;建立合理高效的关节置换及翻修术的临床路径和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案。开展骨关节炎预警方法及诊断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并发症防治研究。4.骨科疾病康复与护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骨科疾病康复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康复治疗及护理效果的系统评估研究。5.骨科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开展微创运动医学、骨科畸形与恶性骨肿瘤等骨科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生育质量与安全的研究发展和优化高通量、简便、准确、经济、适宜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新技术,科学评价其准确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开展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的研究;常见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筛查、干预和规范化管理研究;孕产妇营养状态与胎源性疾病关系的研究;产科出血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孕产妇心理状态及健康教育研究。疤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研究2.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开展适合国情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技术;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断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功能的改善;子宫腔粘连性疾病和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治;子宫颈病变的管理和诊治;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治;围绝经期管理及其相关疾病;多发妇科疾病的诊疗与干预措施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年轻癌症患者生殖力保护。3.辅助生育技术的研究开展辅助生殖技术与胎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常见排卵障碍性疾病及临床诊疗研究;辅助生育技术优化及应用安全性、规范化研究;辅助生育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妇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开展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防治的适宜技术研究,尤其是新发病原和疫苗可预防的感染病原所致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使用、耐药现状及对策研究。2.儿童出生缺陷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技术研究开展常见致死或致残的出生缺陷的诊治措施研究,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泌尿生殖、骨骼等各系统的先天性畸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干预措施研究,尤其是建立高通量技术体系以集成诊断遗传性/代谢性疾病。3.常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研究开展新生儿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技术及应用推广研究,疑难疾病的诊治新技术研究。4.危急重症的诊治技术研究危急重症的现状及早期诊断、危重度评级、处理和合理转运等技术的规范化诊治研究;儿童创伤及意外伤害的诊治研究。5.儿童生长发育相关问题研究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包括慢性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心理、行为、营养评价,相关障碍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技术及推广应用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常见呼吸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高危因素、表型、预后评估及康复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肺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肺纤维化等常见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戒烟干预研究。2.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研究肺部阴影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呼吸衰竭及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呼吸生理评价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呼吸介入诊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诊疗技术研究和推广;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诊疗技术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谱及诊疗技术研究;睡眠呼吸障碍等常见呼吸疾病的诊疗研究。3.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模式应用和推广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相关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管理及社区干预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效果评估。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技术规范、新技术的研究开展普通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关键技术、方法及其规范化研究和卫生经济学评估;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技术规范及疗效评估研究;微创技术及操作规范化的研究;手术风险评估、目标性用药及液体治疗等围手术期处理技术规范的研究;器官移植相关技术及疗效评价研究;开展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常见血液肿瘤的诊断新技术和治疗新方法以及规范化诊治的研究;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及主要合并症防治的研究;血液系统疑难危重疾病诊断新技术、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医学影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及疑难罕见疾病,开展放射、核医学和超声等影像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例如多模态分子影像新技术,影像引导精确治疗等研究。2.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研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和疑难罕见病,开展放射、核医学和超声等影像检查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检验新技术、新指标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细胞、蛋白、核酸等相关检验指标在各类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低成本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个体化用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临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研究、应用、评价及推广。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转化应用研究;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分布及变化趋势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及耐药性研究;以及医院感染暴发相关新型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3.实验室质量体系研究开展医学实验室质量指标及其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检测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4.成人及儿童输血技术及血液风险控制相关研究开展输血技术及血液风险控制、输血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输血对远期转归的影响等研究;在新生儿及婴幼儿人群开展ABO血型抗体发育规律研究。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1.非传染性肝病及并发症诊疗技术研究开展各种非传染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等)的早期诊断、监测、干预措施研究;肝硬化并发症的优化治疗方案研究。2.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技术研究开展常见消化道疾病(如消化系统炎性与溃疡性疾病、胃食道反流及肠易激综合症等)的诊治措施规范化研究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消化内镜新技术对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1.常见致盲性眼病防治研究及视觉发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及诊疗技术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诊治体系研究;眼底病、角膜病、白内障、眼缺血性疾病等致盲性眼病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研究;重症干燥性角结膜病的诊治关键技术研究;近视眼、弱视、斜视等视觉发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及诊治研究;高度近视的诊治研究;儿童眼病诊治研究;眼科疾病的影像学研究;眼与全身病研究;新型生物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1.耳疾病防治及人工听觉技术研究开展中耳传声机制研究;中耳疾病诊疗技术及规范研究;内耳疾病防治及与慢病相关性的研究;人工听觉技术改进和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低龄儿童耳聋诊疗规范研究;耳鸣诊疗规范研究;新型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研究。开展鼻、鼻窦疾病手术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研究;过敏性鼻炎综合诊治及其与全身过敏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鼻腔慢性炎症分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开展慢性鼻窦炎免疫学分型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3.咽喉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开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评估和防治及其与慢病的关联性研究;咽喉慢性疾病及食管反流性疾病等治疗研究;嗓音功能及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4.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研究开展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头颈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与综合性治疗的疗效研究。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1.牙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防治和新技术研究开展牙体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及口腔黏膜疾病的预防、诊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儿童口腔疾病诊疗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关系的研究。2.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开展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创伤、先天和后天畸形、炎症、肿瘤、神经疾病、唾液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等)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及预后评估研究。3.口腔修复、正畸的临床新技术和新材料研究开展口腔修复、种植和正畸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口颌面痛及咬合病诊治的应用研究。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1.先天性畸形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开展先天性畸形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究;早期治疗与干预措施对疗效、生长发育及功能的影响研究。2.组织缺损的修复和重建研究开展组织缺损、畸形、瘢痕修复的创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促进组织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1.心脏骤停、急性中毒、创伤等急危重病的早期诊断与处置开展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心肺复苏的质量控制及心肺复苏装置、亚低温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急性中毒的毒谱研究及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创伤急救体系建设、救治流程优化及高级生命支持研究;重症感染、呼吸衰竭等其他常见急危重症的早期诊断和救治。
2015.03
25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医药类) 2016年申请指南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医药类)2016年申请指南第一章 申报须知一、总体目标围绕首都卫生工作重点,结合卫生科技需求,支持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储备后备力量,为提高首都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卫生行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实施期限项目的实施年限最长为三年,即开始时间为2016年1月1日,最后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三、资金来源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包括市财政专项经费和匹配经费两部分。其中匹配经费只对非全额拨款单位,即要求非全额拨款单位应自筹匹配经费不少于市财政专项经费的30%。全额拨款单位不需匹配经费。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其中,市财政专项经费只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预算;匹配经费可根据需要编制三年的预算。项目经费按照批复的预算分年度拨付。四、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首发专项(中医药类)重点支持中医药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项目支持方向分为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普及应用项目和青年项目四个类型。(一)重点攻关项目针对首都中医药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和重点问题,形成创新性、实用性强的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重大成果,如特色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有效方药、诊疗技术、新诊疗设备、新标准、新软件等,需通过多家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的多学科、多中心的科学研究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必须至少包括3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等作为合作单位。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0万元,对于研究进展好、年度考核优秀的项目,将在项目负责人自愿申请基础上,择优实施滚动支持。(二)自主创新项目针对中医药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实用新技术、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40万元。(三)普及应用项目针对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工作特点和需求,开展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适用的中医实用适宜技术、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及示范应用研究等。每个项目必须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完成。其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区级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四)青年项目为北京地区储备科技队伍后备力量,支持中医医疗卫生领域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0万元。五、申请资格(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1.申报单位须为北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市和区级卫生机构,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重点攻关项目的申报单位须为三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市属中医类科研院所及建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示范中医科的三级综合医院。2.申报单位设有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健全、规范。3.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科研能力,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4.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二)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1.须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无不良医疗和科研行为记录;申请人来自医疗机构的,申报单位应为其第一执业单位。2.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普及应用项目的申请人年龄不满57周岁(1959年1月1日以后出生);青年项目申请人年龄不满35周岁(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项目的意见书,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3.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申请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含首发专项及原首发基金)以及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予以优先考虑。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过与此次申报项目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4.申请人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道德,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5.申请人牵头申报项目限1项,参与项目不超过两项。6.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7.以下人员不能申报:(1)未结题的首发专项和原首发基金在研项目负责人。(2)作为负责人承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的各类科研项目在研课题超过2项(含2项)者。(3)在承担市属各类科研课题研究中,2012年以来课题曾延期或中止、或未通过结题、或撤销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三)申请项目的条件和要求1.研究内容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全市性医疗卫生任务的研究项目予以优先考虑。2.知识产权归属明晰,无纠纷或争议。3.项目性质、类型与经费符合本指南第一章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的规定。4.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职能分工合理。青年项目组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参加。5.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有资质机构出具的项目查新报告。6.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由市卫生计生委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且评价结论为“A”或“B”,机构名单请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附件1)。自主创新项目须提供至少2名流行病学和/或卫生统计学专家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评价意见样式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附件2)。7.凡与外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必须有合作单位出具的合作意向证明,应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经费、成果归属、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要素,并需加盖单位公章。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参与企业须提供项目申请财政经费2倍以上的匹配经费。8.应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凡已经获得其他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申报首发专项项目;申报首发专项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资助相同研究项目的,应在申报时作特殊说明。9.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1)三级甲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8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2)中日友好医院、其他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6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3)建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示范中医科的三级综合医院:每单位不超过5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4)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药研究所:每单位不超过3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5)其他三级综合医院、市属医学科研院所:每单位不超过3项。(6)二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4项。(7)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每单位不超过2项。(8)以上申报项目数中应至少包括1项青年项目,如不申报青年项目,则视为单位自动放弃1项。(9)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在2012年、2013年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可增加一项,项目类型除重点攻关项目外均可以。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曾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中”或“差”的项目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须减少一项,减少的项目类型除青年项目外均可以。具体见《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结果》(附件3)。(10)各级各类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可申报西医项目,每单位申报数量: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不超过2项,二级中医医疗机构不超过1项,并且只能申报自主创新或普及应用项目。申报要求按照市卫生计生委《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执行,申报材料报送时间和地址按照本通知要求,但须单独出示西医项目的申请函。六、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一)网上填报1.申报单位登陆或注册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首先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进行登陆或注册,成功后组织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填写。2.申请人填报项目申请人需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项目申请人申报系统”,按照“网上申报帮助”提示认真填写《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附件4),对所填内容确认完整无误后,提交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本指南全部附件的word格式可从北京中医药信息网(http://www.bjtcm.gov.cn/)和北京中医药科教管理系统通知公告中下载。3.申报单位提交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申请人及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网上提交。(二)递交书面材料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将本单位审核通过后的项目申请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申请函:由申报单位出具,正本一式一份,请用仿宋三号字、A4纸打印。包括:(1)正文:需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不限;(2)申报项目汇总表(包括序号、项目名称和项目负责人);(3)单位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目录);(4)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首次申报单位需提供)。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及附件:中医项目正本一式五份、西医项目正本一式一份。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双面打印,并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三)时间及地点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12时前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其中三级医疗机构4月21日至22日(星期三)17时前,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月23日至24日(星期五)17时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工作。不接收快递报送。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联系人及电话:北京中联中医药项目管理与评价中心"陶有青 58650017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           刘骅萱 83970028报送地址:朝阳区小营路19号财富嘉园A座512室附件:1.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2.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3. 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结果4.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第二章 重点研究方向第一节 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冠心病中医证治规律及临床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2.高血压靶器官保护中医综合诊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3.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研究4.基于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心肾综合症中医防治方案的规范化研究5.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肌保护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研究6.心律失常中医干预方案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基于社区的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模式及中医干预方案的规范化研究。2.血管源性认知障碍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的优化及推广应用研究。3.中风病恢复期形神一体化的整体康复方案的规范化研究及其推广应用。4.脱髓鞘疾病中医药干预策略的临床研究。5. 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中医药联合微创等技术治疗恶性肿瘤应用研究2.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研究3.中医预防、康复与维持治疗在恶性肿瘤中应用4.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应用研究5.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6. 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病毒性肝炎相关肝衰竭中医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研究2.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合并症的研究4.传染病患者中医体质易感性临床特点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特发性少—弱—畸形精子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研究2.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Ⅲ型前列腺炎)的中医药治疗规范与疗效评价研究3.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4.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5.中医药对ED的减症增效的临床研究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2型糖尿病中医药防治效果评价和管理模式研究2.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方案规范化研究3.肥胖症中医药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4.糖尿病肾病中医全程干预综合方案研究5.糖尿病足中医药综合防治方案的临床研究6. 高脂血症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重性精神疾病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2.精神疾病人格发展的中医心理评估与治疗对策3.睡眠障碍的中医心理辨治规律研究4.躯体形式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5.精神疾病的院内中医综合康复模式研究6.情绪障碍临床识别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 中医中药防治骨关节炎的关键技术研究2. 中医与微创技术提高脊柱与关节疾病疗效的临床研究3. 中西医结合治疗筋伤的疗效评定与规范化研究4. 中医骨伤在自然灾害救治中的应急体系建设研究5.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抑制复发研究2.慢性盆腔痛中医药临床诊疗及技术规范研究3.排卵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及临床路径研究4.中医药在辅助生育技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5.孕产妇妊娠早期中医药干预保胎质量和效果的评价研究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童反复咳喘性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2.儿童慢性迁延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3.儿童注意力缺陷多东障碍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4.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5.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医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3.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策略与疗效评价研究4.慢性咳嗽中医诊疗方案的示范与推广应用研究5.难治性哮喘中医诊治方案研究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生肌外治法治疗各类溃疡疮面的技术规范研究。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外治技术研究。3.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中医防治方案研究。4.腹部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5.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造血系统增殖性肿瘤中医疗效提升研究2.老年白血病中医药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3. 血小板减少症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4.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优化治疗方案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针灸治疗脑卒中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研究2.缺血性中风的“疾病-中医证候-症状关联”的影像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基于中医证候的冠心病生物样本库建立及证候关联性实验室指标的挖掘研究。2.常用中药对肝肾功能及血脂检验指标测定结果影响的系统评估及相关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3.基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降低常用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的中药及复方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4.检测中药不良反应的实验室指标筛选和实验监测方法的建立。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1.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研究2.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技术规范及疗效评价研究3.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脾胃病中医诊疗指南制定技术规范和应用研究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1.糖尿病黄斑水肿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评价研究2.青光眼筛查及视神经保护中医治疗方案评价研究3.角膜炎中医诊疗规范和疗效评价研究4.中医药防治儿童近视进展治疗方案研究5.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医干预技术研究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1.耳眩晕发作期与缓解期的中医分型论治规范化研究。2.喉痹传统外治法技术规范与应用研究。3.鼻鼽传统割治技术结合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4.耳鸣的中医证型与针刺远近配穴原则研究。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1.口干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2.口腔扁平苔癣、白斑的中医内外治法研究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无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1.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2. 脓毒症胃肠道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二十二、学科领域:麻醉和疼痛1.颈源性头痛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2.以筋代骨理论指导下膝骨关节病的诊疗研究3.退变性膝骨关节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数据库的建立研究二十三、学科领域:风湿免疫疾病1.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临床规范应用研究2.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方案规范化及疗效评价研究二十四、学科领域:皮肤病与性病1.斑块状银屑病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3.囊肿结节瘢痕型痤疮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4.顽固性湿疹的中医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5.特应性皮炎中医疗效评价研究二十五、学科领域:老年医学1.老年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技术研究2.老年认知障碍性疾病中医药诊疗方案优化研究3.基于大数据的老年多疾并存和多系统损害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治疗方案研究二十六、学科领域:临床药学1.临床中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 2.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中成药处方点评的研究3.基于大样本数据的中药毒性机理、预警与防治研究二十七、学科领域:病理学无二十八、学科领域:公共卫生无二十九、学科领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1. 社区老年性慢性疾病人群监测方法与中西医综合干预方案研究三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管理无  第二节 自主创新、普及应用及青年项目研究方向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1.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未病”研究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开展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预防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证候特点、证候演变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早期预警综合指标体系的研究。2.心血管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研究与应用开展常见心血管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衰心肌损伤的中医药保护及修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医、中西结合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方法的评价研究。3.心血管疾病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评价研究开展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临床评价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合理应用及规范化研究。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1.中医药防治中风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围绕中风病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中风病急性期、中风病恢复期及中风后焦虑抑郁、认知障碍、帕金森综合症等相关疾病开展的临床研究及相关应用基础研究。2.中医药早期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展的临床证治规律、早期防治方案等临床研究。3.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的研究。围绕头痛、眩晕、癫痫、晕厥等发作性疾病进行的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复发等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4.其他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等开展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三、学科领域:肿瘤1.中医适宜技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与推广开展已有良好前期临床研究基础的中医适宜技术(有效方药、针灸、中医外治或其他适宜技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或改善癌症相关疲劳等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或推广应用研究。2.中医新技术、新方法在肿瘤诊治中的探索研究主要包括:①已有前期疗效基础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再评价研究;②基于新构思、新理念探索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新技术、新方法。3.恶性肿瘤中医理论(经方)创新研究基于文献或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或团队临床实践经验,开展恶性肿瘤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经方新用等创新研究(需要明确证据级别与可信度)。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1.重大传染病临床研究开展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研究。针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耐药及毒副作用,开展中医药减毒增效干预治疗研究。针对结核病抗结核治疗耐药及毒副作用,开展中医药减毒增效干预治疗研究。中医药抗乙型肝炎病毒临床疗效研究,应用核苷类似物联合中医对抗病毒治疗终点患者干预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癌中西结合治疗研究;肝癌证候要素的研究。中医药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研究。2.新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开展新发传染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3.其他常见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开展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医药降低手足口危重症发生率研究。4.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1.泌尿系结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结石诊疗过程中,中医药对辅助排石、围手术期作用、梗阻性肾功能损害的防治、预防复发等方面的临床研究2.前列腺疾病的中医药疗效研究前列腺炎的中医内治、外治法及分型论治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针对Luts症状的影响、对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以及对疾病分型论治等方面的临床研究晚期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3.男性不育症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不育症、ED、LOH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4.女性排尿功能障碍相关问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尿失禁、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等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1.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早期中医药防治策略研究开展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甲状腺疾病等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及相关疾病早期中医诊断技术研究;糖尿病及共患疾病流行趋势及中医药干预措施研究。2.内分泌与代谢病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医药诊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内分泌与代谢病并发症早期诊疗和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3.内分泌与代谢病管理策略研究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及高危人群的中医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研究。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1.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治疗技术研究开展迟发性运动障碍、代谢综合征、闭经等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治疗技术和方法研究。2. 精神疾病创新评估方法与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开展人格障碍、睡眠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和心境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中医特色评估方法研究。开展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开展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案优化研究。3. 精神疾病社区中医综合康复与管理模式研究开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手段在内的中医综合康复模式研究;开展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精神疾病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开展精神疾病社区中医管理模式研究。4.特殊人群精神与心理障碍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开展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中医治疗方案研究。开展老年期、孕产期、儿童及青少年期和妇女焦虑障碍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1.骨科术后中医康复方案的规范建立与评价开展骨伤科术后中医药康复方案的探索,通过科学评价,总结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康复方案,提供手术疗效,避免术后功能障碍。2. 老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技术与方案研究开展老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技术研究,探索、建立老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方案;开展老年骨折等术后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研究。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效方案的规范与评价在以往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和研究基础上,对有效方法和方案进行总结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疗效可靠、值得推广的诊疗方案。4. 可视化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规范与疗效研究发挥针刀技术特点,深入开展针刀技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研究,对可视化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和疗效进行验证,建立针刀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技术规范。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1.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开展中医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绝经综合征)、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临床研究;子宫颈病变管理和诊治研究;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2.名老中医经验研究规范化总结名老中医治疗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的经验;应用电子平台技术研究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的诊治规律、用药特色等。3.中医药对妊娠期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开展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妊娠剧吐、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中医药干预和规范化管理、诊疗路径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4.不孕症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开展与不孕相关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子宫内膜受容性差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中医药对排卵障碍性疾病的促排卵或辅助排卵的诊疗技术、诊疗路径优化及应用安全性、规范化研究;探讨手术、放化疗或超促排卵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卵巢功能抑制及患者心理状态的保护治疗和效果评价研究。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1.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中医防治的适宜研究,尤其是新发病原、疫苗可预防的感染病原所致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儿童感染性疾病耐药情况及相应中医对策研究。儿童中医体质与EB  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2.常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研究开展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技术规范化及应用推广研究,疑难疾病的中医诊治新技术研究3.危急重症的中医诊治技术研究4.开展儿科相关疾病(包括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迁延性疾病状态)中医外治法技术规范化及其推广应用研究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1.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研究2.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及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睡眠呼吸障碍、慢性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诊疗研究。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管理模式应用和社区推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管理模式应用和社区推广4.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多源数据协同的中医药治疗肺癌的共性规律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肺癌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药干预的关系的评估模型建立与应用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1.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法、操作技术的规范与改进研究开展中医外科常用操作技术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熏法、热烘法、溻渍法、药线疗法等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技术改进研究。2.外治法与微创手术结合适应症的选择、操作规范化及疗效评估研究;开展中西医结合外科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1.中医药治疗出凝血疾病临床研究开展已有前期疗效基础有效方药(医院制剂、协定处方、名老中医经验)提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液高凝状态等规范化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开展以中医药为主提高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效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的探索性研究。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肝炎、脂肪肝、肝弥漫性病变中医药治疗的影像学评价的筛选方法建立。2.医学影像学新技术的规范化研究针灸、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标准建立及疗效关系研究。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1.中药成分对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指标)影响的研究中药成分对基于生物化学反应原理的检验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基于酶联免疫反应原理的检验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基于化学发光反应原理的检验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血液常规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中药成分对尿液常规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其它相关研究内容。2.检验指标在中医辨证过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观察中医各系疾病证型与相应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与物质基础。这些检验指标包括但不局限于蛋白质、小分子物质、酶类、激素及基因位点等;建立中医主要证型(如血瘀证、肾虚证等)的诊断、疗效评价、预后评价等的评价指标。3.评价中医“治未病”效果的病理生理指标的发掘及应用评价。基于蛋白质、脂类、糖类等检测的常规实验室指标在中医“治未病”效果评价中作用研究;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分析在中医“治未病
2015.03
25
1 6 7 8 9 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