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
发布时间:2015-03-25 点击数:65 字体: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6年申请指南

第一章 申报须知

一、总体目标

围绕首都卫生工作重点,结合卫生科技需求,支持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储备后备力量,为提高首都防病治病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卫生行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实施期限

项目的实施年限最长为三年,即开始时间为2016年1月1日,最后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

三、资金来源

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包括市财政专项经费和匹配经费两部分。其中匹配经费只对非全额拨款单位,即要求非全额拨款单位应自筹匹配经费不少于市财政专项经费的30%。全额拨款单位不需匹配经费。

首发专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其中,市财政专项经费只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预算;匹配经费可根据需要编制三年的预算。项目经费按照批复的预算分年度拨付。

四、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

首发专项重点支持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项目支持方向分为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普及应用项目和青年项目四个类型。

(一)重点攻关项目

针对首都卫生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和重点问题,需通过多家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的多学科、多中心的科学研究项目。

重点攻关项目必须至少包括3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等作为合作单位。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0万元,对于研究进展好、年度考核优秀的项目,将在项目负责人自愿申请基础上,择优实施滚动支持。

(二)自主创新项目

针对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研究项目。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40万元。

(三)普及应用项目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特点和需求,开展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适用的实用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及示范应用研究等。

每个项目必须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完成。其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区级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

(四)青年项目

为北京地区储备科技队伍后备力量,支持医疗卫生领域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

每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0万元。

五、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申报单位须为北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市和区级卫生机构,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

重点攻关项目的申报单位须为三级(含)以上医疗机构、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申报单位设有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健全、规范。

3.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科研能力,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能够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

4.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申请人的条件和要求

1.须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无不良医疗和科研行为记录;申请人来自医疗机构的,申报单位应为其第一执业单位。

2.重点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普及应用项目的申请人年龄不满57周岁(1959年1月1日以后出生);青年项目申请人年龄不满35周岁(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项目的意见书,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3.重点攻关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申请人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含首发专项及原首发基金)以及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予以优先考虑。

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过与此次申报项目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至少1篇。

4.申请人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道德,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项目研究。

5.申请人牵头申报项目限1项,参与项目不超过两项。未结题的首发专项和原首发基金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新项目。

6.满足《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申请项目的条件和要求

1.研究内容符合本指南第二章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全市性医疗卫生任务的研究项目予以优先考虑。

2.知识产权归属明晰,无纠纷或争议。

3.项目性质、类型与经费符合本指南第一章项目类型及经费安排的规定。

4.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职能分工合理。青年项目组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参加。

5.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有资质机构出具的项目查新报告。

6.重点攻关项目须提供由市卫生计生委指定的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且评价结论为“A”或“B”,机构名单请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委托机构名单》(附件1)。自主创新项目须提供至少2名流行病学和/或卫生统计学专家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评价意见样式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方法学评价表》(附件2)。

7.凡与外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必须有合作单位出具的合作意向证明,应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经费、成果归属、违约责任及解决争议的方式等要素,并需加盖单位公章。

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参与企业须提供项目申请财政经费2倍以上的匹配经费。

8.应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凡已经获得其他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申报首发专项项目;申报首发专项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申请资助相同研究项目的,应在申报时作特殊说明。

9.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10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

(2)其他三级医疗机构:每单位不超过8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1项。

(3)市属医学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单位不超过7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不超过2项。

(4)二级综合医院:每单位不超过5项。

(5)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每单位不超过3项。

(6)以上申报项目数中应至少包括1项青年项目,如不申报青年项目,则视为单位自动放弃1项。

(7)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在2012年、2013年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可增加一项,项目类型除重点攻关项目外均可以。

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曾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中”或“差”的项目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须减少一项,减少的项目类型除青年项目外均可以。具体见《2014年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结果》(附件3)。

(8)各级各类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申报项目及其他机构申报的中医类(含中西医结合)项目,由市中医局组织推荐,申报要求由市中医局另行通知。

10.首发专项2016年试行滚动支持项目,凡在2014年组织的“首发专项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中被综合评价为“优”的重点攻关项目(见附件3),可自愿申请2016年滚动支持。申请滚动支持的项目研究内容应与前期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更加深入,经专家评审后择优予以立项。

滚动支持项目不受单位申报项目数量限制,不需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方法学评价意见。申请滚动支持项目在进行前期项目结题验收时综合评价意见未达到“优”的,则取消其滚动支持资格。

六、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

(一)网上填报

1.申报单位登陆或注册

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首先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进行登陆或注册,成功后组织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填写。

2.申请人填报

项目申请人需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申报评审系统(网址:http://www.bjhbkj.com)-项目申请人申报系统”,按照“网上申报帮助”提示认真填写《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附件4),对所填内容确认完整无误后,提交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本指南全部附件的word格式可从北京卫生信息网-政务资讯-专题栏目-科技与教育-公告通知中下载(http://www.bjhb.gov.cn/zwfwq/ztlm/kjyjy/ggtz/)。

3.申报单位提交

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申请人及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网上提交。

(二)递交书面材料

申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将本单位审核通过后的项目申请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函:由申报单位出具,正本一式一份,请用仿宋三号字、A4纸打印。包括:

(1)正文:需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不限;

(2)申报项目汇总表(包括序号、项目名称和项目负责人);

(3)单位管理制度情况(包括单位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制度目录);

(4)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首次申报单位需提供)。

2.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正本一式一份。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

(三)时间及地点

此次项目申报的日常工作委托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承担。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4月6日(星期一)12时前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其中三级医疗机构4月7日至8日(星期三)17时前,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月9日至10日(星期五)17时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工作。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



第二章 重点研究方向

第一节 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方向

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

1.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断和心房去神经化治疗规范研究

2.冠心病介入和外科治疗适宜指南和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3.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的应用与规范研究

4.心血管疾病外科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及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的研究

5.复杂先心病外科矫治及综合治疗指南和预后评价研究

6.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和治疗规范研究

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

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个体化降压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2.高危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与防治策略研究

3.基于多模态技术的脑血管畸形个体化治疗策略临床研究

4.颅内动脉狭窄闭塞脑血管病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研究

5.帕金森病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6.难治性癫痫定位诊断新技术研究

三、学科领域:肿瘤

1.常见恶性肿瘤个体化、多中心诊断和治疗研究

2.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预测新标志物研发

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1.乙肝母婴阻断技术的完善研究

2.慢性HBV感染人群HBsAg转阴的临床研究

3.AIDS 合并恶性肿瘤早期及预警诊断策略研究

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

1.微创技术在泌尿系结石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应用研究

2.尿路上皮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研究

3. 肾脏肿瘤诊断、辅助治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

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

1.2型糖尿病多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建立和效果评价研究

2.多级医疗机构互动平台的骨质疏松症早期预警和防治模式的研究

3.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方案的探索研究

4.内分泌性高血压的筛查方案的建立及诊疗路径研究

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

1.重性精神疾病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疗效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

2.精神疾病的院内康复模式研究

3.躯体形式障碍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4.常见睡眠障碍早期诊断、预警、治疗干预策略及预后评估的研究

5.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疾病发育轨迹研究

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

1.青壮年腰腿疼痛诊疗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2.严重多发伤病情评估及救治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3.老年骨折诊疗规范化研究

4.导航辅助机器人脊柱微创手术系统研究

5.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研究

6.脊柱退行性疾病诊疗规范的关键技术及临床路径研究

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

1.北京地区孕产妇分娩方式的变化及产科质量评估研究

2.妇科肿瘤保留生育功能和生理功能治疗研究

3.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性研究

4.葡萄胎的STR分子诊断、侵袭生物学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5.KRAS突变检测在粘液性子宫内膜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研究

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

1.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

2.出生缺陷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研究

3.儿童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研究

4.儿童生长发育相关问题研究

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

1.重症哮喘的诊治研究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及规范化治疗策略研究

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规范化诊治研究

4.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新模式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5.环境因素对慢性阻塞型肺疾病的影响以及综合干预研究

6.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策略与规范化治疗研究

7.重症感染早期诊断、疾病严重程度早期预警和综合救治研究

8.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新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

9.体外膜式氧合治疗重度ARDS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10.吸烟成瘾的分子流行病及戒烟治疗研究

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

1.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2.微创手术技术适应症和技术规范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

3.代谢性肝脏疾病交叉辅助式肝脏移植的临床研究

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

1.血液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新方案研究

2.非恶性血液病诊疗的规范化研究

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新型分子影像技术的多中心临床应用研究

2.腹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规范化研究

3.多模式融合成像技术的规范化研究

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

1.检验新技术及新指标的临床应用研究

2.北京市综合医院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及药敏模式的建立

3.尿液检测标准化指南制定的研究

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系统癌前病变(食管、胃、结直肠、肝、胰腺)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方法研究

2.消化内镜新技术及新设备国产化研究

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

1.眼内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

2.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临床规范化诊疗及干预技术研究

3.青少年近视的防治技术研究

4.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对视神经损伤规律的研究

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筛查和治疗方案评价

6.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筛查及诊疗规范

7.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机制的研究

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

1.低龄儿童耳聋诊疗规范多中心研究

2.慢性中耳炎诊疗相关技术多中心研究

3.人工听觉技术多中心研究

4.先天性小耳残疾病人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

5.慢性鼻窦炎免疫学分型及治疗策略研究

6.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分型及分层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

1.牙、颌缺损、缺失及畸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关键新技术研究

2.口腔颌面软组织疾病的临床防治和新技术研究

3.口腔数字诊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

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

1.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与通气规范的建立研究

2.不明原因重症肺炎诊疗规范的建立研究

二十二、学科领域:麻醉和疼痛

1.麻醉对肿瘤患者早期恢复和远期预后影响的研究

2.围术期血糖水平监控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3.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研究

4.癌痛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研究

5.慢性非特异腰痛的诊疗研究

二十三、学科领域:风湿免疫疾病

1.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库的建立研究

二十四、学科领域:皮肤病与性病

1.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防治研究

2.重症银屑病的规范化综合防治研究

二十五、学科领域:老年医学

1.老年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疾病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2.老年衰弱和肌少症等老年综合征诊治及临床评价的研究

3.老年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及管理模式的研究

二十六、学科领域:临床药学

1.老年人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2.基于大数据的合理用药研究

二十七、学科领域:病理学

1.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方案研究

2.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规范化研究

3.数字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规范化研究

二十八、学科领域:公共卫生

二十九、学科领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

三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管理

第二节 自主创新、普及应用及青年项目研究方向

一、学科领域:心血管疾病

1.常见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

开展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早期预警技术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动态监测,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筛查及预防策略研究。

2.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展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常见治疗方法的比较效果研究;常用诊疗技术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研究;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治关键技术(包括微创技术)的评价和应用研究;心肌损伤或坏死的保护及修复研究;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价研究。

3.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新材料、新器械和新设备的临床评价

开展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大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等诊疗新材料、新药物、新器械和新设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基因诊断和分子诊断的临床评价等研究。

4.心血管疾病管理策略研究

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的相关干预措施研究;心血管急危重症高效救治体系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及高危人群有效管理体系和防治模式的研究。

二、学科领域: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病诊疗方法与技术研究

开展脑梗死药物治疗研究,血管内治疗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研究,脑卒中血糖管理与预后研究,脑卒中复发的预测预警体系研究,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技术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识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脑动脉支架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研究;后循环缺血与眩晕的相关研究;脑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预警与识别技术研究;闭塞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规范的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脑卒中急救体系建立研究、北京卒中中心模式探索研究。

开展脑出血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血肿扩大的预测预警研究;多途径联合治疗脑与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瘤风险及干预策略研究;脑血管病危重症患者并发症管理与防治研究。

2.脑功能性疾病的研究

开展包括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等常见脑功能性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难治性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规范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3.认知障碍疾病的研究

开展包括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认知障碍等疾病的临床研究,重点支持对认知障碍疾病的危险因素、致病机制、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

4.其他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研究

开展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疾病、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脊髓疾病、神经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关键诊疗技术的研究;颅底、脑深部疾病、脑功能区手术的危险因素预警,脑保护方法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三、学科领域:肿瘤

1.肿瘤诊断及预后评估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开展肿瘤预警、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等转化医学研究;基于社区的肿瘤防控体系建设的前瞻性研究。

2.肿瘤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以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为目标,开展肿瘤规范化治疗、肿瘤康复、个体化靶向及耐药治疗的相关研究;肿瘤手术、化疗、放疗、介入、免疫、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及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恶性肿瘤的保留器官与功能治疗研究。

四、学科领域: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1.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开展北京地区重点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免疫和干预策略研究;传染病病原检测新技术研究。

2.重大传染病临床研究

开展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早期诊断、治疗策略研究,特别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策略研究,母婴传播的阻断技术应用研究,新发耐药位点诊断、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开展针对乙肝耐药人群、以停药作为治疗目标的临床研究;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的早期诊断、筛查、转移生物标志物及免疫微环境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重大传染病合并症的外科治疗研究。

3.新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

开展新发传染病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及诊疗技术与方法研究;新发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等)的预防与诊治方法研究。

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评价研究;新发传染病病例早期识别和病原体快速鉴定研究。

4.其他常见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开展手足口病、猩红热、EB病毒感染、感染性腹泻、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等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新技术研究;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临床控制研究。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新技术、新策略研究;人群免疫接种措施的效果、经济学评价;人群免疫持久性的监测与评价研究;新型免疫规划疫苗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五、学科领域: 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新技术研究

开展腹腔镜新术式、新方法的研究;开展其它腔内技术如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经尿道操作技术的新术式、新方法的研究。

2.肾脏移植的规范化研究

开展活体供者选择及后期管理的规范化研究;开展受者及其移植物长期生存研究。

3.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相关技术研究

开展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及其他梗阻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神经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新技术研究。

4.慢性肾脏病相关技术研究

开展慢性肾脏病进展规律、生物标志物及干预措施研究;开展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适宜技术应用规范化研究。

5.急性肾损伤相关技术研究

开展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预警技术及干预措施研究。

六、学科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病

1.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

开展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甲状腺疾病等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病及相关疾病早期预警技术研究;糖尿病及共患疾病流行趋势及干预措施研究。

2.内分泌与代谢病的诊疗技术应用研究

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常见诊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评价研究;常用诊疗技术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研究;内分泌与代谢病并发症早期诊疗和干预技术研究;肥胖症、糖尿病外科辅助性治疗技术的规范及远期疗效评估研究。

3.内分泌与代谢病管理策略研究

利用已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内分泌与代谢病及高危人群的综合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研究;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研究。

七、学科领域: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

1.重性精神疾病诊治技术研究

开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与干预技术研究;暴力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技术研究;医院及社区康复管理模式的研究。

2.特殊人群精神障碍诊治技术研究

开展老年期、孕产期、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技术研究。

3.综合医院常见精神障碍的快速识别与干预技术研究

开展综合医院常见抑郁、焦虑、不明原因躯体主诉等精神障碍的快速识别、评估及干预技术研究。

4.心理干预技术研究

开展心理压力与职业心理健康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技术研究。

八、学科领域:骨科疾病

1.创伤骨科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围关节周围骨折关键诊疗技术及预后评估的研究;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规范化研究;老年骨科疾病手术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开展四肢常见骨折智能化复位固定与微创手术关键技术、方法及其规范化研究。

2.脊柱外科疾病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脊柱损伤及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常见病诊疗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脊柱外科导航、微创等新技术临床应用及规范化研究。骨质疏松骨折微创技术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3.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成人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系列治疗的研究;建立经济高效的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成像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一期复杂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和翻修技术;建立合理高效的关节置换及翻修术的临床路径和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案。开展骨关节炎预警方法及诊断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并发症防治研究。

4.骨科疾病康复与护理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骨科疾病康复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康复治疗及护理效果的系统评估研究。

5.骨科其他相关领域研究

开展微创运动医学、骨科畸形与恶性骨肿瘤等骨科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

九、学科领域:妇产科疾病

1.生育质量与安全的研究

发展和优化高通量、简便、准确、经济、适宜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新技术,科学评价其准确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开展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的研究;常见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筛查、干预和规范化管理研究;孕产妇营养状态与胎源性疾病关系的研究;产科出血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孕产妇心理状态及健康教育研究。疤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研究

2.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

开展适合国情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技术;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断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功能的改善;子宫腔粘连性疾病和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治;子宫颈病变的管理和诊治;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治;围绝经期管理及其相关疾病;多发妇科疾病的诊疗与干预措施的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年轻癌症患者生殖力保护。

3.辅助生育技术的研究

开展辅助生殖技术与胎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常见排卵障碍性疾病及临床诊疗研究;辅助生育技术优化及应用安全性、规范化研究;辅助生育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妇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

十、学科领域:儿科疾病

1.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

开展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防治的适宜技术研究,尤其是新发病原和疫苗可预防的感染病原所致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使用、耐药现状及对策研究。

2.儿童出生缺陷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技术研究

开展常见致死或致残的出生缺陷的诊治措施研究,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泌尿生殖、骨骼等各系统的先天性畸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干预措施研究,尤其是建立高通量技术体系以集成诊断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3.常见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研究

开展新生儿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技术及应用推广研究,疑难疾病的诊治新技术研究。

4.危急重症的诊治技术研究

危急重症的现状及早期诊断、危重度评级、处理和合理转运等技术的规范化诊治研究;儿童创伤及意外伤害的诊治研究。

5.儿童生长发育相关问题研究

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包括慢性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心理、行为、营养评价,相关障碍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技术及推广应用研究。

十一、学科领域:呼吸系统疾病

1.常见呼吸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

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高危因素、表型、预后评估及康复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肺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肺纤维化等常见疾病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戒烟干预研究。

2.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研究

肺部阴影早期诊断技术研究;呼吸衰竭及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呼吸生理评价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呼吸介入诊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诊疗技术研究和推广;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诊疗技术研究;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谱及诊疗技术研究;睡眠呼吸障碍等常见呼吸疾病的诊疗研究。

3.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模式应用和推广

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相关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管理及社区干预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效果评估。

十二、学科领域:普通外科疾病

1.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技术规范、新技术的研究

开展普通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关键技术、方法及其规范化研究和卫生经济学评估;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技术规范及疗效评估研究;微创技术及操作规范化的研究;手术风险评估、目标性用药及液体治疗等围手术期处理技术规范的研究;器官移植相关技术及疗效评价研究;开展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技术研究。

十三、学科领域:血液系统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开展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常见血液肿瘤的诊断新技术和治疗新方法以及规范化诊治的研究;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及主要合并症防治的研究;血液系统疑难危重疾病诊断新技术、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十四、学科领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医学影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及疑难罕见疾病,开展放射、核医学和超声等影像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例如多模态分子影像新技术,影像引导精确治疗等研究。

2.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研究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和疑难罕见病,开展放射、核医学和超声等影像检查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

十五、学科领域:检验医学

1.检验新技术、新指标的临床应用研究

开展细胞、蛋白、核酸等相关检验指标在各类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低成本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个体化用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临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研究、应用、评价及推广。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

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转化应用研究;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分布及变化趋势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及耐药性研究;以及医院感染暴发相关新型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

3.实验室质量体系研究

开展医学实验室质量指标及其量化评价标准的研究;检测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

4.成人及儿童输血技术及血液风险控制相关研究

开展输血技术及血液风险控制、输血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输血对远期转归的影响等研究;在新生儿及婴幼儿人群开展ABO血型抗体发育规律研究。

十六、学科领域:消化系统疾病

1.非传染性肝病及并发症诊疗技术研究

开展各种非传染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等)的早期诊断、监测、干预措施研究;肝硬化并发症的优化治疗方案研究。

2.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技术研究

开展常见消化道疾病(如消化系统炎性与溃疡性疾病、胃食道反流及肠易激综合症等)的诊治措施规范化研究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消化内镜新技术对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十七、学科领域:眼科疾病

1.常见致盲性眼病防治研究及视觉发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及诊疗技术研究

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诊治体系研究;眼底病、角膜病、白内障、眼缺血性疾病等致盲性眼病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研究;重症干燥性角结膜病的诊治关键技术研究;近视眼、弱视、斜视等视觉发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及诊治研究;高度近视的诊治研究;儿童眼病诊治研究;眼科疾病的影像学研究;眼与全身病研究;新型生物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

十八、学科领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

1.耳疾病防治及人工听觉技术研究

开展中耳传声机制研究;中耳疾病诊疗技术及规范研究;内耳疾病防治及与慢病相关性的研究;人工听觉技术改进和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低龄儿童耳聋诊疗规范研究;耳鸣诊疗规范研究;新型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研究。

开展鼻、鼻窦疾病手术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研究;过敏性鼻炎综合诊治及其与全身过敏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鼻腔慢性炎症分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开展慢性鼻窦炎免疫学分型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研究。

3.咽喉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开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评估和防治及其与慢病的关联性研究;咽喉慢性疾病及食管反流性疾病等治疗研究;嗓音功能及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

4.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研究

开展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头颈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与综合性治疗的疗效研究。

十九、学科领域:口腔医学

1.牙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防治和新技术研究

开展牙体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及口腔黏膜疾病的预防、诊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儿童口腔疾病诊疗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关系的研究。

2.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

开展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创伤、先天和后天畸形、炎症、肿瘤、神经疾病、唾液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等)临床诊疗新技术研究及预后评估研究。

3.口腔修复、正畸的临床新技术和新材料研究

开展口腔修复、种植和正畸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口颌面痛及咬合病诊治的应用研究。

二十、学科领域:整形医学

1.先天性畸形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开展先天性畸形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究;早期治疗与干预措施对疗效、生长发育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2.组织缺损的修复和重建研究

开展组织缺损、畸形、瘢痕修复的创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促进组织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

二十一、学科领域:急诊医学

1.心脏骤停、急性中毒、创伤等急危重病的早期诊断与处置

开展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心肺复苏的质量控制及心肺复苏装置、亚低温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急性中毒的毒谱研究及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创伤急救体系建设、救治流程优化及高级生命支持研究;重症感染、呼吸衰竭等其他常见急危重症的早期诊断和救治。

关于申报2016年首都转化医学研究专项?项目的通知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医药类) 2016年申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