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医学研修圆满成功!各国官员缔结友谊,共启应急医学合作新篇
6月16日,由商务部主办,应急管理部国合中心承办,应急总医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协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医学管理研修班在京举行结业仪式。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10名官员顺利完成了为期一周的研修活动。 应急管理部国合中心主任张晓宁、副主任米建英,应急总医院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智出席开班式 2025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本次研修班积极落实领导人关于聚焦发展动能推陈出新,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讲话精神,围绕应急医学管理主题,邀请应急管理部国合中心、应急总医院、中科院心理所等应急领域专家,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现场参观和座谈交流,分享了中国应急医学管理体制机制、智慧应急医学新模态、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与能力建设、应急救援人员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经验,为各国官员提供了有益借鉴。 应急总医院专家为官员们培训时留影 应急总医院专家为官员们培训时留影 为加深官员们对中国的深入了解,研修班特别安排了上合组织地方经贸示范区(青岛)的参观行程。官员们在青岛市立医院、青岛市急救中心、上合(青岛)国际应急医学装备技术研究院、上合之珠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实地了解了中国应急医学总体发展情况、中国救援队能力建设情况和应急医学领域航空救援水平,直观感受了中国应急医学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和先进性,全方位多角度汲取中国应急医学管理有关经验,为后续国际合作与本土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组织官员赴青岛参观考察 组织官员赴青岛参观考察 组织官员赴青岛参观考察 青岛参观考察合影 此次研修,来自3个国家的10名官员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合作中凝聚共识,在生活中相互理解融合,在相处中缔结友谊,充分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始终秉持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理念,推动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走深走实。西哈萨克斯坦医科大学应急医学教研室主任爱努尔·朵娜依娃在结业式上深情致辞,她表示,此次中国之行的各项内容给所有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胸怀,激励了各国参训官员重新思考本国应急医学的管理模式。目前,中国领导人目前正在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中方发言中专门提到了要深化中亚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合作,鼓励青年、智库加强交流。她感谢两个国家作为友好邻邦建立的深厚友谊,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交流合作。 结业仪式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将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建立常态化的应急医学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网络建设,完善跨境应急医学救援绿色通道机制,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提升区域应急医学管理水平,为构建人类安全与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6
20
喜报!应急总医院荣获新华网“双奖”,融媒体宣传再创佳绩
可喜可贺 6月15日,在新华网首届大健康合作周启动仪式上,应急总医院荣获新华网“医疗科普优秀案例医院”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云芝凭借出色的科普直播,荣获新华网“科普医星”奖。 新华网大健康是新华网客户端直播平台,也是中国唯一覆盖医疗全学科的电视直播节目,汇聚全国三甲医院众多临床一线专家,其权威性与影响力广受赞誉。 周云芝主任在现场领奖 近年来,应急总医院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在新华网大健康平台开展了31期直播,累计时长62个小时。14个科室的41名专家踊跃参与,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为全国网友带来了一场场生动的健康知识盛宴,直播总观看量达2253.8万。 主办 融媒体中心 监制 彭雪征 编辑 莫  鹏  
2025.06
17
应急总医院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式启用,开启骨科精准治疗新篇章
2025年6月8日,应急总医院主办了“智能骨科技术临床应用暨精准关节置换”学术交流会。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劲文教授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他强调:“智能骨科技术的落地,是医院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国家应急医疗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次引进的MAKO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标志着医院骨科硬件平台建设正式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将为灾害救援中的复杂骨关节修复提供顶尖技术支撑!” 孙劲文副院长致辞 据了解,本次启用的是北京市第7台 MAKO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此前6台均配置于高端大型三甲医院。此次引进,标志着应急总医院骨科高端装备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会议现场 权威专家云集,共绘智能骨科新蓝图 会议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周一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张国强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冯宾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虎教授等权威专家,聚焦机器人辅助手术标准化、复杂关节病精准治疗等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智能化是关节外科发展必然方向,需加速技术临床普惠化进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主任致辞 北京积水潭医院周一新主任作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张国强主任作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虎主任作报告 技术转型升级,精准医疗迈入新阶段 在孙劲文副院长及与会专家见证下,应急总医院正式启用国际领先智能骨科手术系统。该系统通过三维精准规划、实时导航与机械臂控制,实现亚毫米级操作精度(误差≤1°)。大外科主任、骨科负责人董巍表示:“技术标志着医院关节手术进入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新时代,将显著提升患者疗效。” 启用仪式 董巍主任主持会议 实战演示引热议,智能技术获验证 会议设置了“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直播演示。手术团队依托智能系统精准完成截骨与假体植入,操作全程可视化。与会同仁通过实时交互深入探讨,彰显技术临床可靠性。 北京协和医院冯宾主任手术直播演示 深化产学研用,科技守护民生 作为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将持续联动医疗机构与企业,推动智能骨科技术在常规诊疗与应急救援双场景的应用转化,以创新之力筑牢骨骼健康防线。 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搭建了骨科高水平学术平台。未来,医院将加速智能技术临床推广,对于饱受关节疾病困扰、需要做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而言,骨科机器人犹如一道曙光,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选择。它凭借精准、高效等优势,能在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骨科机器人正式落户应急总医院,标志着该院骨科高端装备实现了重大跨越,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先进的医疗服务。 来源:骨科 审核:董巍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6
13
应急总医院创新服务:异地来京临时透析不再愁
应急总医院欢迎您 异地来京旅游、出差或探亲的透析患者,常常因担忧无法及时找到临时透析的医院而导致行动受限。为此,应急总医院推出了临时透析服务,有效解决异地患者的后顾之忧。 来京透析提前约 应急总医院肾内科许焱主任介绍,异地患者来京需要临时透析,请提前2-3天电话预约(010-87994923、87994925)。临时透析建档和办理相关手续大约1小时内即可完成,患者需要携带一些必要的文件,如当地医保卡,最好能够提供最近的化验单和治疗单照片,以及既往病历,这样有助于提前判断患者的病情,增加两地治疗的衔接度,同时提高效率。 来京透析前,要向当地医保局和医院咨询在京结算方式、报销比例等,每个地方的规定不同,建议异地透析患者来京时,提前与当地医保中心进行沟通。 双院联动提效能 应急总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不仅在东院区设立了先进的透析中心,其本院区同样配备了专业的肾内科团队。为了方便患者跨院区就诊,医院专门开通了往返班车服务。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轻松穿梭于两个院区之间,享受无缝衔接的医疗服务。这种双院区联动的模式,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就医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就医效率。 专业团队展实力 应急总医院东院区透析中心拥有一支由专家领衔、技术精湛的医护团队。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血管通路建立、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方面展现出过硬的专业能力。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和身体状况,团队会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透析治疗。通过精准的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环境升级体验佳 为进一步提升透析患者的就医体验,应急总医院东院区透析中心于2022年7月完成了全面升级改造。新的透析中心位于朝阳区麦子店街道霞光里8号院B栋,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米,采用三层楼结构设计,宽敞明亮。中心配备了先进的透析设备60余台,每月可为超过2500人次提供高质量的血液净化治疗服务。舒适的就医环境和先进的设备设施,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温馨、安全的治疗空间。 答疑解惑暖人心 为了方便患者咨询与就诊,应急总医院东院区透析中心设立了多条咨询电话。无论患者身处何地、何时需要帮助,都能通过电话获得专业的解答与指导。这一贴心服务不仅缩短了患者与医院之间的距离,更让关爱与温暖时刻相伴。患者可以随时了解透析治疗的相关信息,预约就诊时间,解决了他们在就医过程中的诸多困惑。 参加新华网《新华大健康》直播 透析中心咨询电话: 010-87994923、87994924、87994966、87994925、87994930 学科带头人 许焱,应急总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先后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及应急管理部应急总医院。 学术兼职: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净化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市保护健康协会肾脏健康协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及朝阳区血液净化与肾脏病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专家。 主要擅长: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诊疗、终末期肾脏病及其并发症一体化管理、急性肾损伤,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对维持性透析者的“全人”照护理念,旨在不仅延长生命,更要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增加社会融入感。 学术科研:主持或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研究、院内课题、GCP临床器械研究等,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实验室合作的转化研究项目曾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二等奖,并获得专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Biochemical Genetics杂志、《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审稿专家。 出诊时间:本院区,周一上午肾内科专家门诊、周四上午肾内科普通门诊;东院区,周三上午肾内科专家门诊。 主办:融媒体中心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6
06
突发脑梗生命告急,10分钟“极速手术”获新生
近日,60多岁的巩先生遭遇了一场生死危机。一天晚上,饭后他突然言语不清,全身无力,意识也逐渐模糊。家属心急如焚,立刻拨打120,将他紧急送往应急总医院急诊。   急诊迅速启动脑卒中筛查流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第一时间会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结果令人揪心——双侧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起始段闭塞,这意味着脑干、小脑等生命中枢正遭受进行性缺血损伤,若不及时干预,患者随时可能陷入昏迷、呼吸骤停,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 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存亡。应急总医院卒中中心团队立即行动起来。神经内科医生迅速完成床旁NIHSS评分,19分的结果提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万分危急,介入取栓刻不容缓。神经外科沈寻主任、巴特尔副主任医师带领介入团队提前就位,准备急诊实施全脑动脉造影并动脉取栓。 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有序。团队成员配合默契,凭借精湛的医术,通过血管内介入取栓方法,仅仅10分钟,就成功打通了患者闭塞的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恢复了正常的血管和血流方向。术后,患者言语不利及肢体活动不利的症状完全恢复正常。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应急总医院卒中中心团队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这例成功的脑卒中急诊介入取栓手术,只是应急总医院卒中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数百名急性脑卒中患者在这里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 应急总医院始终将卒中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尤其在急性卒中诊疗方面,应急特色尤为突出。医院建立了“两全六响应”工作机制,卒中绿色通道顺畅高效,急诊接诊流程快捷规范。从急诊接诊到各项检查完善,从神经内外科诊治到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再到出血性血管病人的手术,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体现了医院对卒中诊治的应急型、服务型、创新型特点。医院打造了一支快速响应、技术过硬、协作密切的卒中救治团队。团队成员时刻准备着,为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前不久,应急总医院正式通过北京市卫健委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严格专业评审,成功获评 “三级卒中中心”。这是对医院卒中救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医院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应急总医院,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每一次成功都是团队协作和精湛医术的结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普时间 据神经外科沈寻主任介绍,急性脑梗死是脑的供血动脉被堵塞,导致血管供血区域脑组织的坏死。从而导致其功能的不可逆丧失,出现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口角歪斜、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昏迷等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急性脑梗死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率居首位的疾病,现已成为全球卫生健康的重要挑战;为提高大家对卒中防治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 脑细胞对缺血缺氧耐受的极限时间是6分钟,随着时间的延长,脑梗死范围逐渐扩大。目前3-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视情况不同可以进行 静脉溶栓,挽救尚在逐渐坏死的脑细胞,减少脑梗塞后遗症。然而对于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干堵了),静脉溶栓往往失败,这时可进行 介入取栓治疗,用微创的办法把动脉内形成的血栓取出来。血管通的越早,损失的脑细胞越少,遗留的症状越少,恢复的越好。 脑梗死后是否遗留后遗症取决于 梗死时间的长短和 血管是否完全再通。巩先生 就诊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及时、治疗彻底、血管完全再通,因此没有留下脑梗塞后遗症。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预防才是上上策。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 一、健康生活,起居有节。 适度锻炼,避免久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已有慢性病史,或已有脑梗死病史,或老年人在天气寒冷运动时,注意保暖,做到劳逸结合,以快走、散步、太极拳等项目为宜。管住嘴,迈开腿:避免进食动物内脏、卤煮、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食用绿色蔬菜等健康食材。避免高盐饮食。戒烟戒酒。避免情绪激动。 二、定期筛查,及时干预。 对于脑梗死高危或复发风险高的人群,建议定期筛查相关危险因素,比如血压、血脂、血糖(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对于既往脑梗死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颅内血管CTA检查,有条件者可做DSA和高分辨核磁血管壁检查。 三、规律服药,定期随访。 对于已有脑血管病患者,当规律服用二级预防用药。若无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当为长期服用。规律服用降压、降糖药物,并定期监测,定期门诊随访,切忌自行停药。 来源:神经外科 审核:沈寻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6
03
1 5 6 7 8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