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脑梗生命告急,10分钟“极速手术”获新生
近日,60多岁的巩先生遭遇了一场生死危机。一天晚上,饭后他突然言语不清,全身无力,意识也逐渐模糊。家属心急如焚,立刻拨打120,将他紧急送往应急总医院急诊。   急诊迅速启动脑卒中筛查流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第一时间会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结果令人揪心——双侧椎动脉V4段及基底动脉起始段闭塞,这意味着脑干、小脑等生命中枢正遭受进行性缺血损伤,若不及时干预,患者随时可能陷入昏迷、呼吸骤停,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     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存亡。应急总医院卒中中心团队立即行动起来。神经内科医生迅速完成床旁NIHSS评分,19分的结果提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万分危急,介入取栓刻不容缓。神经外科沈寻主任、巴特尔副主任医师带领介入团队提前就位,准备急诊实施全脑动脉造影并动脉取栓。 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有序。团队成员配合默契,凭借精湛的医术,通过血管内介入取栓方法,仅仅10分钟,就成功打通了患者闭塞的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恢复了正常的血管和血流方向。术后,患者言语不利及肢体活动不利的症状完全恢复正常。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应急总医院卒中中心团队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这例成功的脑卒中急诊介入取栓手术,只是应急总医院卒中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数百名急性脑卒中患者在这里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     应急总医院始终将卒中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尤其在急性卒中诊疗方面,应急特色尤为突出。医院建立了“两全六响应”工作机制,卒中绿色通道顺畅高效,急诊接诊流程快捷规范。从急诊接诊到各项检查完善,从神经内外科诊治到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再到出血性血管病人的手术,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体现了医院对卒中诊治的应急型、服务型、创新型特点。医院打造了一支快速响应、技术过硬、协作密切的卒中救治团队。团队成员时刻准备着,为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前不久,应急总医院正式通过北京市卫健委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严格专业评审,成功获评“三级卒中中心”。这是对医院卒中救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医院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应急总医院,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每一次成功都是团队协作和精湛医术的结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普时间   据神经外科沈寻主任介绍,急性脑梗死是脑的供血动脉被堵塞,导致血管供血区域脑组织的坏死。从而导致其功能的不可逆丧失,出现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口角歪斜、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昏迷等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急性脑梗死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率居首位的疾病,现已成为全球卫生健康的重要挑战;为提高大家对卒中防治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     脑细胞对缺血缺氧耐受的极限时间是6分钟,随着时间的延长,脑梗死范围逐渐扩大。目前3-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视情况不同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挽救尚在逐渐坏死的脑细胞,减少脑梗塞后遗症。然而对于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干堵了),静脉溶栓往往失败,这时可进行介入取栓治疗,用微创的办法把动脉内形成的血栓取出来。血管通的越早,损失的脑细胞越少,遗留的症状越少,恢复的越好。     脑梗死后是否遗留后遗症取决于梗死时间的长短和血管是否完全再通。巩先生就诊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及时、治疗彻底、血管完全再通,因此没有留下脑梗塞后遗症。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预防才是上上策。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 一、健康生活,起居有节。 适度锻炼,避免久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已有慢性病史,或已有脑梗死病史,或老年人在天气寒冷运动时,注意保暖,做到劳逸结合,以快走、散步、太极拳等项目为宜。管住嘴,迈开腿:避免进食动物内脏、卤煮、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食用绿色蔬菜等健康食材。避免高盐饮食。戒烟戒酒。避免情绪激动。     二、定期筛查,及时干预。 对于脑梗死高危或复发风险高的人群,建议定期筛查相关危险因素,比如血压、血脂、血糖(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对于既往脑梗死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颅内血管CTA检查,有条件者可做DSA和高分辨核磁血管壁检查。     三、规律服药,定期随访。 对于已有脑血管病患者,当规律服用二级预防用药。若无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当为长期服用。规律服用降压、降糖药物,并定期监测,定期门诊随访,切忌自行停药。   来源:神经外科
2025.05
31
应急总医院开展系列活动献礼国际护士节,展现护理团队风采
为庆祝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应急总医院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激励全体护士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进一步推动医院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提前布局,全力备战北京“天使杯”大赛 自2月初起,护理部便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动员青年护士参与第三届北京“天使杯”青年护士健康教育主题大赛。30多个护理组积极响应,集思广益,精心制作护理健康教育主题视频,并推出护理服务“金点子”。这些视频作品不仅展示了各护理组的专业技能,更传递了关爱患者、促进健康的温暖理念。经过医院初赛的激烈角逐,急诊科的主题视频脱颖而出,跻身第三届北京“天使杯”青年护士健康教育主题大赛百强,充分展示了医院在急诊急救护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风采。 宣布规则 登台表演 现场打分 现场打分 征文演讲,展现应急护理人精神风貌 护理部牵头,面向全院护理单元开展“高效护理,守护未来——赋能健康与发展”主题征文及演讲比赛活动。护士们围绕征文题目,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了感人至深的文章,并在现场演讲中一一呈现。护理部联合医务处、院工会、院团委等相关人员组成评审团,对演讲进行现场打分。活动现场,护士们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应急护理人牢记使命、为应急护理事业奋斗的精神风貌。 现场演讲 现场演讲 现场演讲 现场演讲 技能比拼,锤炼高效护理本领 护理技能是护士的立身之本,也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为进一步提升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开展护理技能大赛。比赛涵盖静脉采血技术、单人心肺复苏技术、非同步电除颤技术、包扎技术等核心内容,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35个护理单元积极应战,全体护士、护理员、工勤岗人员均参与其中,按照操作考核项目进行岗位练兵。护士们通过相互学习、切磋技艺,进一步锤炼了高效护理的专业能力。 现场包扎 技能比拼 心肺复苏 技能比拼 志愿同行,传递健康关爱 作为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应急总医院志愿护理服务队,为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护理部组织护士开展了“健康相伴志愿同行”南丁格尔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以社区为阵地,护士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护理指导等服务,受到居民们热烈欢迎。 社区义诊 贴心服务 贴心服务 评优表彰,树立护理榜样 5月12日下午,应急总医院举行护士节表彰大会暨庆祝活动,对过去一年表现突出的护理团队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院领导班子成员,职能处室及大内科、大外科主要负责人,全体护士长及护士代表出席,副院长孙劲文主持。 为先进护理病区(科室)颁奖 为从业满35周年及以上人员颁奖 为优秀护士长颁奖 为优秀护士颁奖 院长吴迪宣读了表彰通知,受到表彰的5个“先进护理病区(科室)”、5名“优秀护士长”、50名“优秀护士”,以及16名从业满35周年及以上的护士上台,院领导为他们颁发奖牌及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优秀护士长和护士代表上台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心得和成长历程。现场播放宣传视频引发热烈反响,让在场很多人潸然泪下。还特别安排了护士风采展示环节,护士们现场表演院歌“生命之光”舞蹈和“我为国家来减重”健身操,活跃了现场氛围。 优秀护士长代表发言 优秀护士长代表发言 优秀护士代表发言 应急管理部总工程师兼总医院党委书记唐琮沅代表院党委和院领导班子向全体护理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一组组数据,对过去一年的护理工作亮点和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称赞。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节点,对全院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期望。 现场表演 《生命之光》舞蹈 表演“我为国家来减重”健身操 “我为国家来减重”健身操 合影留念 应急总医院通过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不仅展现了护理团队的专业风采和人文关怀,更激发了全体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南丁格尔精神,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出品:融媒体中心 来源:护理部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5
13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南基地成立
合 作 共 赢         2025年5月10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南基地签约和授牌仪式在成都市锦江宾馆贵宾楼举行。西南基地(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曾俊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等参加了仪式。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南基地授牌仪式 应急总医院院长、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吴迪在致辞时提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生态脆弱,灾害风险防范形势尤为严峻。四川省人民医院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医疗中心,拥有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急危重症救治、灾害医学救援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希望基地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强化区域多部门协调联动布局,构建覆盖全域、辐射周边的立体化救援格局;希望基地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与临床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联合开展应急医学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应急医学装备、药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行业的科技含量。 应急总医院院长、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吴迪致辞 仪式结束后,应急总医院一行前往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开展实地调研。双方聚焦基地联动、资源整合、多部门协同应急救援机制优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探讨。 参观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参观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南基地的落地,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西南地区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关键一步。此前,双方已在应急医学救援学科与能力建设、援外培训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未来,双方将深度整合应急与医疗技术力量,打破行业与区域壁垒,推动各方在应急医学领域实现资源互通和优势叠加,建设“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共同打造立足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应急医学救援高地,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靳岚祯
2025.05
11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揭牌
2025年5月9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揭牌暨甘肃省应急医院挂牌仪式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举行。 仪式由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柴尔青主持。首先进行了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签约仪式和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甘肃省应急医院揭牌启动仪式。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签约仪式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吴迪为西北基地、甘肃省应急医院揭牌 甘肃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蔡辉发表致辞。他表示,甘肃省人民医院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深度融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此次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的落地,是推动西北地区应急医学救援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既是对医院综合实力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未来基地将深化与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救援力量的联勤联动,推动建立覆盖全省的应急医疗协作网络。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翔发表致辞。他表示,“大应急”与“大卫生”的强强联手,标志着甘肃省应急医学按下了“快进键”、迈上了快车道。省卫生健康委将不遗余力、千方百计支持“强省医”行动,在政策资金保障、多方资源统筹协调,强化跨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平战结合应急医学网络、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深化应急医学研究等方面顶格支持、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力争在全国应急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上闯出“甘肃经验、甘肃特色”。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洪涛在致辞中指出,长期以来,省人民医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先后参与舟曲泥石流灾害、积石山地震灾害等多次抢险救灾行动和演练,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接下来,省应急管理厅将着眼抢大险、救大灾实战需求,在应急理论研究、应急实践探索、应急救援准备、应急能力建设、应急协同联动、应急救援演练等诸多方面,为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甘肃省应急医院的发展建设予以全力支持。 应急总医院院长、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吴迪对此次合作寄予厚望。他希望西北基地面向西北地区灾害特点和救援需求,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坚持平急结合、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的原则,构建全域联动的应急医学救援网络,推动西北地区应急医学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兰州作为丝路明珠的重要地理位置,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做出贡献。 领导致辞 西北基地的成立得到了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韩正明,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浩,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筹备组党委书记、组长王刚参加并见证了仪式。 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参观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 参观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参观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基地的落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能力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西北地区应急医学救援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未来基地将通过体系、队伍、能力建设,深化与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协同,积极探索应急救援与应急医疗的“全链条融合”,推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地方专业紧急医疗救援队形成联勤联动医救协同机制,建立长期、稳定、友好、密切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提升区域应急医学响应能力与救治水平,为筑牢国家西北地区应急与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5
09
应急总医院亮相2025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分享智慧医疗服务创新样本
5月9日,2025年中国医院信息网络管理大会(CHIMA2025)在厦门隆重召开。应急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卢智利主任受邀参会,并以《智慧服务“小切口”,便民惠民“大文章”——数智化赋能患者就医的关键小事》为题代表医院专题学术分享,系统展示了医院在智慧服务便民惠民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转型升级强根基,应急救援显担当 在信息便民惠民与互联网医院专场会上,卢智利主任首先介绍了应急总医院从三级综合医院向承担国家应急医学救援职能,建强急诊急救为特色的战略转型历程。医院通过整合三支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伍资源,创新构建“应急救援+院前急救”协同体系,实现急救响应效率提升40%以上,成功打造“黄金一小时”生命救治网络。这一特色化发展路径,为医院数智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而美”便民系列工程撬动服务变革,六维创新破解就医痛点 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推出“小而美”系列便民工程,通过六大维度20余项智慧举措重塑就医流程:   5G账户模式打通生命通道:创新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系统,通过5G技术实现救护车与HIS系统、手术室数据交互,医疗设备数据自动采集率达100%。创新“先诊疗后付费”信用医疗模式,为急危重症患者节省平均11分钟黄金抢救时间。   全流程无感服务升级体验:门诊住院服务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代跑”的跨越式发展。详细介绍从诊前、诊中、诊后到全流程服务的具体举措,智能陪诊系统日均服务超2500人次,AI问诊提升门诊病历书写时间;床旁结算覆盖率100%,电子票据使用率突破85%;云影像平台减少患者胶片费用,适老化改造惠及老年患者,患者体验显著提升。 核心技术筑底座,智慧服务谱新篇 在技术支撑层面,医院构建了“1+5+N”智慧服务平台架构,建设综合信息协同,即1个平台(信息共享平台)、5大智慧服务应用(院内智慧服务、线上医疗、远程与协作医疗、诊后健康管理、创新智慧服务)、N个入口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分享会现场观众热情,与会专家评价:“应急总医院将应急特色与智慧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在便民服务细节处见真章,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此次学术交流不仅彰显了应急总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深耕细作,更为推动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了重要实践经验。未来,医院将持续深化“科技+服务”双轮驱动战略,让数智化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审核:卢智利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5
15
1 10 11 12 13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