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浅谈乙型肝炎
发布时间:2025-01-14 点击数:67 字体: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听到“乙肝”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源于众多媒体对乙肝的误导性宣传:和病毒携带者同桌吃饭,甚至近距离交谈,都会惹病上身。遭受了这样的误读和引起恐慌,主要是源于大家对“乙肝”的认识不足。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地认识它,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下面我就简单和大家说说“乙肝”。

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于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导致的。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 20 亿人曾感染 HBV,每年约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H C C)。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在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HBV感染率明显下降,由1992的9.75%下降到目前的5%-6%,据此估算,我国HBV感染人数由约1.2亿下降至目前约7000万。

有些人会问,乙肝是怎么得的?

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器针头及牙科、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纹身、纹眉、穿耳眼、做双眼皮、刮面、修脚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目前用血安全是有保证的,绝不能因噎废食。

2、母婴传播: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

3、性接触传播:男女性生活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只会按上边所提到的几种方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日常接触,比如和患有乙肝的人握手、同桌吃饭甚至亲吻拥抱,并不会传播病毒!

通过什么检查能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

t015ae8def301c1b35b.webp

检验乙肝的方法是抽血化验“乙肝五项”,即俗称的“两对半”检验。乙肝阳性结果最常见的是“大三阳”和“小三阳”,后者的传染性大大低于前者。

如果不小心得了乙肝该怎么办?平时该注意些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个概念: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人,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携带乙肝病毒并不等于乙肝发病。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一个人感染了乙肝病毒,通过临床化验也证实体内确实有乙肝病毒的存在,但是没有肝炎的临床症状,如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这样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多数人都是在体检的过程中发现的,大部分人可能不需要治疗,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肝炎相关症状,在劳累、饮酒、或者免疫力降低时,会出现肝炎的症状,出现了活动性肝炎;同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虽然只是携带病毒,也没有症状,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传染性,它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多数病人临床上可能表现为大三阳或者小三阳,小三阳可能会更多一些,病毒载量可能不会太高,但也有部分病人病毒载量可能会增高的很明显。乙肝病人,则表现为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值,此时的乙肝病毒载量(HBV-DNA)也相当高,这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时期。

不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乙肝病人,平时都应注意:

1.戒酒,避免服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2.自我观察脸部、手掌、皮肤、腹部等,自我感觉如有无乏力感、食欲等学会肝病自测,一旦出现不良情形时应当及时入院做进一步检查。

3.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乙肝病毒载量(HBV-DNA)、甲胎蛋白(AFP)、腹部B超或腹部CT。

乙肝怎么治疗?

       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乙肝都需要治疗,部分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机体可将病毒清除,所以有些人体检的时候会发现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的痕迹。目前最新的乙肝治疗的指征是:①只要HBV-DNA阳性,转氨酶持续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比如脂肪肝、酒精性肝损伤或者药物性肝损害)所致者。②转氨酶正常,但有HBV-DNA活跃复制,且经肝穿刺活检明确肝脏中度以上的炎症坏死或经B超、CT检查发现肝纤维化。③年龄>30岁,且有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家族史者。④肝硬化早期,只要检测到HBV-DNA,就开始治疗。⑤如果肝硬化患者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那么只要HBsAg阳性,就需要抗病毒治疗了。对于乙肝,目前尚无可以治愈的药物,但药物完全可以做到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现在很多药物的治疗效果很好,比如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TDF)、丙酚替诺福韦(TAF)。乙肝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一般至少2至3年,甚至终身服用,切不可擅自停药,以免造成病毒反跳,加重病情,服药期间应做好各项指标监测,定期复查。

怎么预防感染乙肝病毒呢?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感染乙肝病毒的方法。乙肝疫苗是基因重组乙肝灭活疫苗,不能在体内复制,必须经过多次注射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使受种者得到保护。我国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为0,1,6,全程接种3针,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第3针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出现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30年,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或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监测乙肝表面抗体,如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可再次接种1针乙肝疫苗。除了接种疫苗外,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工具纹身、纹眉、穿耳洞、修脚等;避免和他人共用容易被血液污染的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感染乙肝病毒并不可怕,只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定期体检,调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完全可以将乙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灾后常见肠道传染病有哪些呢?我们该怎们办?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你应该知道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