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肿瘤抗争的道路上,除了疾病本身,还有一个“沉默的威胁”需要我们共同警惕——下肢静脉血栓(DVT)。数据显示,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7倍,严重时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PE)可能致命。但您别担心!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风险。为此,应急总医院肿瘤内科护理团队为您提供从医学原理到日常实践的全面守护。

一、肿瘤患者:为何成为血栓“重灾区”?
血栓形成并非偶然,它需要三个关键条件(医学上称为Virchow三角):
1.血液高凝状态:促凝的“罪魁祸首”
肿瘤细胞本身:像“促凝工厂”,分泌多种物质(如组织因子、癌性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凝血系统。治疗影响:化疗(尤其含铂类、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激素治疗、靶向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可损伤血管内皮或增强凝血活性。炎症反应:肿瘤本身及治疗引发的慢性炎症,也是促凝因素。
2.血流淤滞(血流缓慢):血液流动的“绊脚石”
活动减少:疲劳、疼痛、虚弱、术后卧床、长时间输液或检查导致肢体活动受限。肿瘤压迫:腹腔或盆腔巨大肿瘤可能压迫下腔静脉或髂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等置管可能影响血流或损伤血管壁。
3.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的“创伤之源”
手术创伤:外科手术是明确的血栓风险因素。化疗药物:某些药物直接损伤血管内壁。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过程及导管本身对血管壁的刺激。

二、预防的核心策略:动!动!动!
“肌肉泵”是下肢静脉回流的天然动力源!
1.黄金动作:踝泵运动(卧床/久坐必备)
科学原理:小腿肌肉(尤其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收缩挤压深静脉,像“泵”一样推动血液回流心脏,防止淤滞。
标准动作(分步详解):勾脚(背伸):平躺或坐直,双腿放松。脚尖尽全力向上勾向身体方向(想象用脚尖够鼻尖),感觉小腿后侧绷紧,保持5-7秒。
(1) 绷脚(跖屈):脚尖尽全力向下踩(想象踩油门),感觉小腿前侧绷紧,保持5-7秒。
(2)环绕运动:以踝关节为中心,缓慢、用力地做360度旋转,顺时针、逆时针各10-15圈。
关键要点:动作幅度要大,速度要慢,用力要足,才能有效挤压血管。
频率:清醒状态下,每小时做1-2组,每组完成“勾脚-绷脚”10-15次 + 环绕运动
2. 床上/椅上腿部活动:
(1)屈膝抬腿:交替缓慢屈曲膝关节(脚跟尽量向臀部滑动但不强求),再缓慢伸直。
(2)模拟蹬车:仰卧,双腿交替做缓慢、小幅度的蹬自行车动作。
(3)直腿抬高:平躺,缓慢将一条腿抬高(角度无需过大,离开床面即可),保持几秒,缓慢放下,换腿。

3. 尽早下床活动:
重要性:站立和行走对激活“肌肉泵”的效果远超床上运动。
原则:在医生评估安全(如术后、无头晕乏力)后,越早越好!
方法:从床边站立、扶床行走几步开始。循序渐进增加时间和距离。
避免久坐久站:坐或站立30-60分钟,务必起身活动3-5分钟(散步、原地踏步、抬脚尖脚跟)。
4.物理预防“利器”(遵医嘱使用):
(1)梯度压力弹力袜(GCS):
A、原理:在脚踝处施加最大压力(通常18mmHg左右),压力向小腿、大腿方向梯度递减。这种设计模仿肌肉泵作用,促进静脉血液由浅向深、由下向上回流。
B、如何选:必须精准测量(晨起时测量踝部最细处周长和小腿最粗处周长),由专业医护人员确定尺寸和压力等级(通常I级或II级)。
C、正确穿戴: 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前(腿部未肿胀时)穿上,晚上睡觉前脱下。穿戴时确保袜面平整无褶皱,特别注意脚后跟和脚趾部位要对位准确。袜口不能卷边或过紧。
D、维护:手洗,温水中性洗涤剂,平铺晾干,避免暴晒和烘干。定期检查弹性。
(2)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

原理:通过连接气泵的腿套(包裹小腿或小腿+大腿),规律性地充气膨胀挤压腿部,然后放气。模拟肌肉收缩和放松,有效促进静脉血流和淋巴回流。
适用:住院期间、术后、活动严重受限的患者。
要点:确保腿套大小合适、位置正确,连接通畅,按医嘱要求使用足够时长。
三、药物预防:医生的“秘密武器”(严格遵医嘱!)
1、哪些人可能需要?
(1)接受大手术(尤其是腹部、盆腔、下肢手术)。
(2)某些高凝风险肿瘤(如胰腺癌、胃癌、肺癌、脑瘤、淋巴瘤、妇科肿瘤)。
(3)接受特定高风险化疗或靶向治疗。
(4) 既往有血栓病史。
(5)活动能力严重受限。
(6)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感染、遗传性易栓症)。

2、常用药物:
(1)低分子肝素(LMWH):如依诺肝素、达肝素钠等。皮下注射,是目前肿瘤相关血栓预防和治疗的首选,疗效确切,相对安全。需要学会正确的注射方法和部位轮换。
(2)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口服方便,但在某些肿瘤(如消化道肿瘤活动性出血高风险)或特定治疗期间需谨慎使用。
(3)华法林:传统口服抗凝药,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INR),在肿瘤患者中使用相对LMWH和DOACs受限。
重中之重:绝对不可自行购买、服用或停用抗凝药!药物选择、剂量、疗程需由医生根据您的具体病情、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出血风险等综合评估决定。密切观察出血迹象: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瘀斑(尤其是注射部位或受压部位)、呕血或咖啡样物、黑便(柏油样便)、血尿、月经量异常增多、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警惕脑出血)。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告知所有医护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如拔牙、手术、有创检查)前,务必告知医生您正在使用抗凝药。

四、健康生活方式:构筑防栓基石
1.生命之源:充足饮水,如果心肾功能正常者,每日1500-2000ml(约8-10杯)。发热、出汗多、腹泻呕吐时需额外补充。
原理:水分不足会导致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显著升高血栓风险。
选择:温开水、淡茶水最佳。避免浓茶、咖啡(利尿可能加重脱水)及含糖饮料。
技巧:小口慢饮,定时定量(晨起1杯,上午2-3杯,下午2-3杯,晚餐后少量,睡前1-2小时避免大量饮水防夜尿)。观察尿液颜色(淡黄色为佳)。

2. 抗栓营养核心原则:均衡、清淡、高纤、富含抗氧化物质。
(1)强力推荐:多彩蔬果:深绿叶菜(菠菜、西兰花)、红色果蔬(番茄、红椒)、紫色果蔬(蓝莓、紫甘蓝)、柑橘类等。富含维生素C、E、K(适量)、类黄酮、膳食纤维,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
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藜麦等。提供丰富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稳定血糖血脂,促进肠道蠕动。
(2)优质蛋白:鱼类(尤其富含Omega-3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禽肉(去皮)、蛋类、豆制品(豆腐、豆浆)。提供修复组织、维持体力的必需氨基酸。Omega-3具有抗炎、轻微抗凝作用。
(3)需要限制:饱和脂肪与反式脂肪:红肉(尤其肥肉)、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动物油脂、油炸食品、人造黄油、起酥油。增加炎症和血液粘稠度。高盐食品:咸菜、酱菜、腊肉。高钠摄入易致水钠潴留,可能加重水肿,间接影响循环。
(4)精制糖:含糖饮料、糕点、糖果。促进炎症反应。
(5)严防便秘:原因:排便用力(Valsalva动作)会急剧升高腹压,严重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对策: 保证足量膳食纤维(蔬果、全谷物、豆类、奇亚籽、亚麻籽)。足量饮水(纤维吸水才能膨胀通便)。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晨起或餐后利用胃结肠反射)。适当腹部按摩(顺时针)。严重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聚乙二醇)。

3. 心灵护航:情绪管理不可缺压力与循环,长期焦虑、抑郁、紧张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血栓风险。
(1)放松训练:深呼吸/腹式呼吸:缓慢深吸气(数4秒)→屏气(数2秒)→ 缓慢深呼气(数6秒)。重复数次。 渐进式肌肉放松:依次紧张然后放松身体各部位肌群。
(2)愉悦活动:听舒缓音乐、阅读、园艺、简单手工艺、看喜剧等,转移注意力,提升愉悦感。

五、细节决定成败——日常起居防护要点:
(1)衣着舒适: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尤其避免紧身裤、袜口过紧的袜子或裤袜,防止局部压迫血管。 洗澡水温不宜过高(<40℃),避免热水长时间浸泡下肢,高温会使血管扩张加重淤血。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可能压迫腘窝血管)。
(2)科学坐姿:避免长时间跷二郎腿(严重压迫腘静脉)。坐位时双脚平放于地或踏在小凳上,保持膝盖微屈(>90度)。长途旅行(乘车/飞机)时,除定时活动外,可穿弹力袜。休息时可适当垫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

(3)绝对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强力推手。限制饮酒:过量酒精对肝脏、血管和整体健康有害。
与肿瘤共处的日子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是守护生命线的重要一环。请记住:每一次规范的踝泵运动、每一口洁净的饮水、每一份均衡的餐食、每一次情绪的积极调适、每一刻谨记的警示信号,都是您主动掌控健康、为康复之路扫除障碍的坚实行动!这份攻略是您的防盾,而您自己,是最强大的战士。肿瘤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将始终与您并肩同行,为您的生命之河保驾护航!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肿瘤内科
作者:孔令煜、赵旭
审核:张楠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