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3日的世界急救日,都在提醒我们:急救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属,而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能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超54万,但急救技能普及率不足1%。当意外发生时,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往往决定生死。今天,我们邀请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通过真实场景还原、分步操作指南和常见误区解析,手把手教大家掌握五大急救技能,让生命救援不再依赖运气。
一、心肺复苏(CPR):与死神赛跑的“黄金4分钟”
场景重现:健身房内,35岁的张先生举铁时突然倒地,呼吸心跳骤停。此时距离救护车到达还有8分钟……
科学原理:心脏骤停后,大脑缺氧4分钟即出现不可逆损伤。CPR通过胸外按压维持血液循环,人工呼吸提供氧气,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
操作步骤:
1、评估环境安全:确保无触电、坠物等二次伤害风险。
2、判断意识:轻拍双肩并大声呼喊:“先生/女士,能听到吗?”
3、呼叫救援:指定旁人拨打120并取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若无人则先进行1分钟CPR再求助。
4、胸外按压: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
手法:双手叠扣,掌根着力,手臂伸直
深度:5-6厘米(成人),频率100-120次/分钟
口诀:“用力压、快速压、不间断”
5、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一手压额头,一手托下巴),清除口腔异物。
6、人工呼吸:捏住鼻孔,正常吸气后完全包住患者口部吹气1秒,观察胸廓起伏,共2次。
7、循环操作: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持续至患者恢复呼吸或专业人员接手。
关键误区:
❌ 担心按压骨折而力度不足(正确做法:宁深勿浅)
❌ 人工呼吸前未开放气道(导致气体进入胃部)
❌ 急救中断超过10秒(按压中断时间应<5秒)
二、海姆立克急救法:气道梗阻的“生命拥抱”
场景重现:餐厅内,5岁儿童边吃果冻边奔跑,突然面色青紫、双手抓喉……
科学原理:当异物阻塞气道时,肺部残留空气形成冲击力,通过特定手法可将其排出。此法被称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急救术。
操作步骤(成人/儿童):
1、识别症状:突然不能说话、咳嗽,呼吸时发出哮鸣音或无声,面色青紫。
2、站位: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脚呈弓步,前脚置于患者两脚间。
3、手法:
一手握拳,拳眼对准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
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内上方冲击5次
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
4、自救法:若独自被噎,可弯腰靠椅背,用上述手法自救。
婴儿急救(1岁以下):
拍背法:将婴儿面朝下放在前臂,头部低于身体,用掌根在肩胛骨中间拍打5次。
压胸法:若未排出,转为面朝上,用两指在胸骨下半段快速按压5次。
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反应(此时立即开始CPR)。
常见错误:
❌ 对意识丧失患者继续使用海姆立克法(应立即CPR)
❌ 冲击位置过高(易损伤肝脏)或过低(无效)
❌ 对肥胖患者未调整站位(需从侧面环抱)
成功案例:
2023年杭州地铁内,一名乘客用海姆立克法成功救出被糖块卡喉的儿童,整个过程仅用17秒。
三、止血包扎术:控制失血的“生命防线”
场景重现:厨房内,主妇切菜时不慎割破手腕动脉,鲜血呈喷射状涌出……
科学原理:成人总血量约4000-5000ml,失血超过20%即可引发休克。快速止血是创伤急救的首要原则。
操作步骤:
1、判断出血类型:
动脉出血:鲜红色,喷射状(最危险)
静脉出血:暗红色,缓慢流出
毛细血管出血:渗出状(可自行凝固)
2、直接加压止血:
用干净纱布或衣物直接按压伤口10-15分钟
若血液浸透,勿移除敷料,继续叠加新敷料
3、加压包扎法:
在伤口近心端缠绕绷带(注意避开关节)
保持适度压力(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4、止血带使用(极端情况):
仅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
位置:上臂上1/3或大腿中上段
标记时间:每1小时放松1-2分钟(总时长不超过2小时)
口诀:“上肢上臂,下肢大腿,宁高勿低,记录时间”
致命误区:
❌ 用绳索、电线代替止血带(导致肢体坏死)
❌ 止血带缠绕过松(无效)或过紧(神经损伤)
❌ 伤口内塞入异物(如烟丝、草药)引发感染
预防措施:家庭急救包应配备无菌纱布、弹性绷带、三角巾,并定期检查有效期。
四、烧烫伤处理:阻断热损伤的“黄金时刻”
场景重现:儿童打翻刚煮沸的热水,颈部和前胸被大面积烫伤……
科学原理:烧烫伤后,热力会持续损伤组织达数小时。正确处理可减少疤痕形成和感染风险。
处理步骤:
1、冲:立即用15-20℃流动冷水冲洗伤口15-30分钟(勿用冰水)。
2、脱:小心脱去或剪开衣物,避免撕扯粘连部分。
3、泡:疼痛明显时,可将患肢浸泡在冷水中10-15分钟。
4、盖:用干净湿纱布或保鲜膜覆盖伤口(勿用牙膏、酱油等涂抹)。
5、送:Ⅱ度以上烧伤(出现水泡、破皮)需立即就医。
特殊情况处理:
化学烧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30分钟以上,并保留化学品容器供医生参考。
电烧伤:先切断电源,再检查呼吸心跳(电击常伴随内脏损伤)。
面部烧伤:用湿毛巾冷敷,保持呼吸道通畅(警惕吸入性损伤)。
常见错误:
❌ 挑破水泡(增加感染风险)
❌ 涂抹红药水、紫药水(影响医生判断)
❌ 用冰敷或雪搓(加重组织损伤)
数据警示:儿童烧烫伤中,50%发生在家庭厨房,其中60%与热水有关。
五、骨折固定术:减轻痛苦的“临时支架”
场景重现:登山途中,老人不慎滑倒,左小腿呈畸形扭曲,剧烈疼痛……
科学原理:骨折后移动患肢可能刺破血管神经,固定可减少并发症并缓解疼痛。
操作步骤:
1、评估伤情:询问疼痛部位,观察畸形、肿胀、淤血情况。
2、止血包扎:如有开放性伤口,先进行止血处理。
3、临时固定:
上肢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
下肢骨折:将健肢与患肢捆绑固定(注意膝盖微屈)
脊柱骨折:保持患者平躺,用硬板搬运(切勿扭曲身体)
4、检查感觉:固定后询问患者脚趾/手指是否麻木(避免过紧)。
5、及时送医:固定仅为临时措施,需专业医生复位。
材料替代方案:
木板、杂志、雨伞可作为夹板
领带、腰带、围巾可充当绷带
充气枕头可用于颈部固定
致命误区:
❌ 对怀疑骨折部位进行按摩(加重损伤)
❌ 试图将骨折端推回原位(造成二次伤害)
❌ 让患者进食饮水(可能需急诊手术)
预防建议: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户外活动时佩戴护具。
【急救技能,用一次就是一辈子】
这些技能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建议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培训课程,通过模拟人实操掌握正确手法。记住:在急救现场,你不仅是旁观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从今天开始,让急救知识成为你的“第二本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国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