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举办了一场聚焦心脏康复风险评估与治疗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将心脏康复领域的前沿理念、先进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吸引了北京地区众多医疗机构康复医学、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不断碰撞思维火花,为推动心脏康复诊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影留念
开幕致辞:肯定价值,指明方向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与科技教育处处长高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吴院长指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攀升,心脏康复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价值日益凸显。此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推动心脏康复临床应用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契机,应急总医院将全力支持相关学术探索与实践。高艳处长也强调了心脏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及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综合医疗科主任李长新,北京小汤山医院心脏重症康复科主任古磊等专家担任主持,精准提炼知识点,助力会议高效推进。

吴迪院长致辞

高艳处长致辞

专家主持
权威分享:前沿理念,倾囊相授
会议上,多位专家带来心脏康复领域的精彩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谢瑛,围绕心脏康复诊疗思维培养,阐述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的跨越之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威教授系统讲解CPET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深度剖析心肺运动试验在指导心脏运动康复中的关键作用。小汤山医院心肺重症康复科主任国荣,系统构建重症心脏病从评估、诊断到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完整体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全面理论指导。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学英分享科室实践成果与创新经验,展示利用先进设备与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成功案例。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诊科主任缪国斌从多角度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脏康复,深入分析心脏康复与临床治疗的紧密衔接。

专家授课
此外,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范煜东、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桂沛君、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琦等专家,围绕心脏康复的多学科协作、康复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直面现状:剖析问题,明确路径
会议期间,专家们共同探讨我国心脏康复发展现状。目前,心脏康复重要性虽逐渐被认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专业人才短缺限制康复服务覆盖范围与质量;部分医院重视不足,缺乏完善康复体系;临床实践中,康复方案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不够紧密。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院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医疗机构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设备,建立多学科协作康复团队;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更科学、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升整体效果。

专家留影
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精准康复
应急总医院高度重视康复医学科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配备了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六分钟步行试验测试系统、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一批专业设备,能精准评估患者心脏功能与运动耐力,为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科室组建了由心血管内科专家、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及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从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多维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康复服务。
展望未来:携手共进,助力健康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心脏康复领域专业人士提供深入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共享与转化。与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治疗师提供宝贵指导,提升其对心脏康复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心脏康复新技术、新方法,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康复希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康复医学科
审核:王学英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