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有多重要?急救反应时间提速11分钟意味着什么?
12月25日,应急总医院危急重症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缪国斌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通过医院的5G急诊账户模式,应急总医院急诊患者平均抢救时间减少了11分钟。”
应急总医院危急重症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缪国斌教授。医院供图
创新应用“5G+急诊急救”,让医生提前参与到急救中
缪国斌教授介绍,应急总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急诊急救工作,把急诊急救与应急医学救援当做医院战略目标进行融合发展。2021年,医院与北京120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出台了“两全六响应”等相关制度措施作为政策保障,创新应用“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技术,建立了3个院前急救工作站。针对传统救治模式中救护车转运与医院救治信息脱节的弊端,将急诊急救患者诊疗信息前置,让患者真正感受“上车即建档、上车即入院”的快捷医疗服务。
“这个平台将院前急救信息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打通,患者还在急救车上时,医院就能接收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急救信息,帮助医护人员做出迅速准确的救治决策;医生还可以通过5G视频实时指导120人员进行救治工作,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和质量。”缪国斌说,这意味着,患者还没到医院,医生就已经参与了抢救和会诊。
先救治后付费,救治时间平均缩短11分钟
2024年8月,76岁的张女士突发急性心梗,被送到应急总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启动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无需家属挂号缴费,先行为张女士进行检查并实施手术,使其得到有效救治,转危为安。
缪国斌介绍,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的启用,让患者“一键式”完成挂号、看病、取药、检查和检验等流程,真正做到了先救治后收费。此外,针对“三无患者”(指部分患者没钱看病、没有家属在身边、暂时不知道姓名),医院直接为他们开通急诊账户,无需先挂号缴费即可直接进入抢救流程。
缪国斌主任(右二)和急诊科医生讨论患者病情。医院供图
“我们通过整合院前急救平台与5G账户模式,省去了传统急诊救治中的挂号缴费等步骤,有效地缩短了救治时间:平均减少患者窗口往返次数6次,缩短抢救时间11分钟。”缪国斌表示。
另一方面,医院急诊救治数量也在不断提升。缪国斌介绍,“2021年之前,医院的急救车一年大约出诊550人次,新平台应用后,2023年一年开展急救车次4092次,是两年前的六倍多。今年这一数量还在增加,最多的月份达460人次。应急总医院已成为北京市接诊急诊急救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
2024年7月19日,应急总医院急诊科跻身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比百强榜单,位居全国急诊专科第93位。
“提速11分钟,意味着急诊急救流程的一次变革,也意味着生命多了一份救治希望。”缪国斌表示。
责编:陈龙飞
主编:杨小明
校对:朱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