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立秋后燥性湿疹来袭,你的皮肤能扛住吗?应急总医院专家有话说
发布时间:2025-09-09 点击数:7 字体:

立秋一过,暑气虽未全消,但空气中的湿度已悄然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不少人开始感觉皮肤变得紧绷、干燥,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这很可能是“燥性湿疹”(医学上称为乏脂性湿疹)在“作祟”。这种与季节紧密相关的皮肤病,在秋冬季节尤为高发,尤其影响老年人、婴幼儿以及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的人群。我们邀请应急总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刘爱英从病因、症状、案例、治疗及预防五个方面,为您全面解读燥性湿疹,助您科学应对这一季节性皮肤困扰。

IMG_256

一、燥性湿疹的病因:内外夹击,皮肤屏障“失守”

燥性湿疹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诱因可归结为以下五类:

1.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其角质层如同“城墙”,既能锁住水分,又能抵御外界刺激。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皮脂腺和汗腺功能逐渐衰退,皮肤保水能力下降;过度清洁(如频繁使用碱性肥皂、热水烫洗)、频繁搓澡等行为,会进一步破坏角质层,导致水分流失加速。例如,一位60岁的张阿姨,因每天用热水洗澡并用力搓澡,冬季全身出现干燥性皮疹,皮肤镜检查显示角质层严重受损。

IMG_257

2. 环境干燥与温差刺激

立秋后,北方地区空气湿度常低于40%,皮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而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皮肤血管频繁收缩扩张,易引发炎症反应。一项针对北方居民的调查显示,冬季使用暖气后,室内湿度普遍低于30%,导致皮肤干燥症发病率显著上升。

3. 遗传与基础疾病

家族中有过敏史(如湿疹、哮喘)的人群,患燥性湿疹的风险增加;鱼鳞病、银屑病等皮肤病患者,因皮肤本身干燥脱屑,更易合并燥性湿疹。例如,一名10岁鱼鳞病患儿,冬季因未加强保湿,双腿出现严重皲裂和渗血。

IMG_258

4. 药物与化学刺激

某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可能影响皮肤代谢;含酒精、香料的护肤品、化纤衣物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一位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李叔叔,冬季出现全身瘙痒,停药后症状明显缓解。

5. 年龄与性别差异

老年人因皮肤萎缩、皮脂分泌减少,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女性在绝经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肤干燥问题更突出。

IMG_259

二、燥性湿疹的症状:从轻微干痒到严重皲裂

燥性湿疹的症状具有阶段性,早期易被忽视,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典型表现包括:

1. 皮肤干燥与脱屑

初期表现为皮肤粗糙、紧绷,随后出现细小鳞屑,如同“蛇皮”或“碎瓷片”,尤其在小腿前侧、手臂外侧等皮脂分泌较少的部位明显。

IMG_260

2. 剧烈瘙痒与抓痕

瘙痒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夜间加重,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形成“瘙痒-抓挠-炎症”的恶性循环。一位40岁的王先生,因冬季小腿瘙痒难忍,反复抓挠后出现感染,需住院治疗。

3. 红斑与皲裂

病情进展时,皮肤出现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边界不清;严重者出现深浅不一的裂隙,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行走。例如,一名老年女性患者,冬季足跟皲裂深达真皮层,出血后继发细菌感染。

IMG_261

4. 苔藓样变与色素沉着

慢性患者因长期搔抓,皮肤增厚、粗糙,形成“苔藓样变”,并可能留下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三、典型案例:从忽视到规范治疗,他们如何走出困境?

案例1:老年患者的“冬季噩梦”

70岁的赵奶奶,每年冬季全身皮肤干燥瘙痒,尤以双腿为甚。她曾自行涂抹“皮炎平”等激素药膏,初期缓解,但停药后复发更重。2024年11月,赵奶奶双腿出现大面积红斑和皲裂,疼痛难忍,就诊后被诊断为“重度燥性湿疹合并感染”。医生建议:

停用强效激素,改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尿素软膏;每日涂抹保湿霜3次,重点护理小腿和足跟;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缓解瘙痒;避免热水烫洗,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

经过3周治疗,赵奶奶的症状明显改善,冬季未再复发。

IMG_262

案例2:婴幼儿的“反复湿疹”

8个月大的宝宝乐乐,自立秋后反复出现面部湿疹,皮疹呈密集小丘疹,伴渗出和结痂。家长曾使用“艾叶水”外洗,但效果不佳。经儿科医生诊断,乐乐的湿疹与“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有关,医生建议:

外用弱效激素(如地奈德乳膏)控制炎症,每日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每日涂抹婴儿专用保湿霜,洗澡后立即使用,尤其注意面部和四肢褶皱处;避免过度保暖,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哺乳妈妈调整饮食,避免食用海鲜、辛辣食物。

10天后,乐乐的皮疹消退,继续巩固治疗1周后痊愈。

四、燥性湿疹的治疗:分级管理,科学用药

燥性湿疹的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分级处理,核心原则为“保湿+抗炎+避免刺激”。

1. 轻度患者:以保湿为主

外用保湿剂:选择含神经酰胺、尿素、甘油等成分的乳液或霜剂,每日涂抹2—3次,尤其在洗澡后3分钟内使用。

避免刺激:停用碱性肥皂、热水烫洗,减少搓澡频率;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化纤材质。

IMG_263

2. 中度患者:保湿+外用药物

外用激素:短期使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中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褶皱部位等敏感区域,无激素副作用。

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缓解瘙痒症状。

IMG_264

3. 重度患者:系统治疗+光疗

中重度湿疹常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可以选用靶向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

窄谱UVB光疗:每周2—3次,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皮肤修复。

抗感染治疗:若合并细菌感染,需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

五、燥性湿疹的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筑牢皮肤防线

预防燥性湿疹的关键在于维护皮肤屏障功能,减少外界刺激。以下措施实用且易于操作:

一、科学保湿:选对产品,用对方法

保湿是预防燥性湿疹的核心。选择保湿产品时,油性皮肤可选轻薄乳液,干性皮肤用厚重霜剂,敏感肌避开酒精、香料。成分上,封闭剂(如凡士林)锁水,吸湿剂(如甘油)吸水,仿生脂质(如神经酰胺)修复屏障,可按需搭配。涂抹保湿霜的黄金时机是洗澡后3分钟内,每日至少2—3次,重点护理小腿、手臂等易干燥部位。

IMG_265

二、洗澡管理:温和清洁,避免过度

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时间5—10分钟,避免热水烫洗破坏屏障。选择弱酸性洁面产品,慎用磨砂膏、去角质啫喱。减少机械刺激,不用搓澡巾,沐浴露用量以硬币大小为限,重点清洗易出汗部位。

IMG_266

三、环境调控:维持适宜湿度

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40%—60%,冷蒸发式适合有儿童、老人的家庭,超声波式需定期清洗。空调或暖气出风口避免直吹皮肤,可搭配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增加湿度。定期清洁床品,使用60℃以上热水清洗,减少尘螨;避免饲养宠物、铺设地毯,降低过敏原。

四、饮食管理:内调外养,增强抵抗力

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如三文鱼)、维生素A(如胡萝卜)、维生素E(如坚果)的食物,促进皮肤修复,抑制炎症。避免辛辣、酒精、高糖食物,这些会加重皮肤瘙痒和炎症。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以温水、淡茶为主,少量多次饮用。

IMG_267

五、穿着与习惯:减少刺激,细节防护

选择棉、麻等天然材质衣物,避免羊毛、化纤的粗糙摩擦。冬季穿戴宽松、分层,防止出汗;夏季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随身携带薄外套。瘙痒时用冷敷或拍打缓解,避免搔抓;慎用艾叶水、花椒水等偏方,防止刺激加重病情。

【结语:立秋护肤,从“润”开始】

燥性湿疹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立秋后,不妨将“保湿”纳入日常护肤流程,从选择一瓶合适的润肤霜开始,守护皮肤健康。若出现严重瘙痒、红斑或感染迹象,请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记住:健康的皮肤,是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让我们从细节做起,远离燥性湿疹的困扰,享受每一个舒适的季节!

【专家名片】

IMG_268

刘爱英,应急总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0余年,每年诊治病例一万余次。擅长治疗皮炎湿疹、玫瑰糠疹、带状疱疹、银屑病、痤疮、荨麻疹、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扁平疣、寻常疣,雀斑、色素斑、祛皱嫩肤、水光注射、脱毛等美容激光。

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激光美容分会皮肤病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北京⾃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灾害医学与应急救援教程》编委。

带领科室开展了超声刀提拉紧致、黄金热拉提、M22超光子、皮秒激光治疗、血管性疾病激光治疗、瘢痕激光治疗、激光磨削术、化学换肤术、连续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激光脱毛、药物导入调节肤质、皮肤妊娠纹、颈纹以及银屑病和顽固性湿疹的生物治疗等。还拥有银屑病、白癜风治疗的窄谱UVB治疗仪、带状疱疹高能红光治疗;肉毒杆菌注射除皱、胶原蛋白眼周注射以及娃娃针水光注射等;毛发头皮相关疾病治疗以及皮肤肿物手术切除。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本院区);周三、周四上午(东院区)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爱英

监制:彭雪征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 特应性皮炎——皮肤上的“顽固小怪兽”,你了解多少?
带状疱疹“乱窜”之谜:为何不只缠腰还上脸,疼到失眠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