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性结直肠癌(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EOCRC)是指年龄确诊结直肠癌的个体,日前发病原因及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晚发性结直肠癌(年龄≥50岁)比较,EOCRC通常在较晚期被诊断,预后较差。EOCRC的 临床特征与晚发性不同,最常见于直 肠,其次是远端结肠。70%以上在左半 结肠。而迟发性结直肠癌(50岁以上的患者)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直肠比例类同。总体而言,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比女性高30%,其中直肠癌发病人群比结肠癌发病人群在性别上更明显。EOCRC患者含有印戒细胞的低分化癌症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40岁以下的患者中,不过早期研究数据没有展示高频率的引起超突变的DNA错配 修复缺陷(dMMR)的微卫星不稳定 (MSI-H)。最近发现EOCRC患者比迟 发性结直肠癌更多的是MsI-H,并与 预后不良相关。更多的是胚系MMR基因突变。而晚发性结直肠癌MLHl MMR基因的表观遗传失活更常见,TNM分期也更晚期。EOCRC患者常见的症状是便血 (38%),腹痛腹胀或骨盆疼痛(33%),大便习惯改变(20%),这些症状在左半结肠和直肠癌更常见。病程初期常常被误 认为是良性疾病。但目前随着EOCRC的增加趋势,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应该警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结直肠癌(CRC)目前居全球发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分别占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9.7%和9.4%。在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跃居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五位。在世界范同内,EOCR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的EOCRC发病率有所增加。根据来自20个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癌症登记数据:20~29岁人群中的CRC发病率从1990年的0.8/10万人上升到2016 年的2.3/10万人(2004~2016年,年百分 比变化为7.9%);在30~39岁人群及40~49岁人群中,发病率分别从2006 年的2.8/100000人上升到2016年的6.4/100 000人(2005~2016年,年百分比变化为4.9%),以及从2005年的1.5.5/100000 人上升到2016年的19.2/100 000人 (2004~2016年,年百分比变化为1.6%)。
在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多个国家,EOCRC的发病率也都表现出增长趋势。在中国,EOCRC的发病率为6.4/100 000人,年百分比变化为0.4%。
关于EOCRC的死亡率,各地数据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在美国20~49岁人群中恶性结肠肿瘤的死亡率已从1999 年的2.6/100 000人,上升至2019年的2.8/100 000人。当按解剖部位(结肠VS直 肠)分层时,在此期间,结肠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保持稳定(1999年为2.1/1 00 000 人VS2019年为2.O/100 000人);相比之下,乙状结肠和直肠恶性肿瘤的死亡 率从1999年的0.5/100 000上升到 2019年的0.8/100 000人。 在20个欧洲国家中,20~29岁人 群的死亡率没有变化。从1990年至 2016年,30~39岁年龄组的死亡率每年下降1.1%;从1990年至2009年,40~49 岁年龄组的死亡率每年下降2%。
肠道菌群是人体第二大基因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小儿1岁时,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健康成年人肠道中有约100万亿个细菌,主要由厚壁菌、拟杆菌、变形菌、放线菌、梭杆菌、疣微菌等多种细菌组成, 大致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肠 道菌群参与机体生物合成、能量代谢、免疫系统成熟、神经信号传导、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等诸多生理功能。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和宿主互利共生,在肠道内维持动态平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既往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不同,其特点主要为菌群多样性降低,某些特定细菌如具核梭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沙门氏菌、粪肠球菌、和产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等相对丰度增高。国内学者使用 16SrDNA测序方法检测了903例中国受试者的粪便菌群,认为具核梭杆菌/双歧杆菌的比例上升,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志物。国外学者使用16srRNA 测序方法分别对法国地区的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6例健康受试者粪便进行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拟杆菌/普氏 菌的比例上升为结直肠癌的特征性变化。同时国外学者还研究发现,结直肠 癌患者中某些噬菌体丰度上升,如丝状病毒和金枪鱼病毒,这两种病毒能够以具核梭杆菌、脆弱拟杆菌为宿主,影响 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日本学者对 616名受试者的粪便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0期(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黏膜内癌)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在结直肠癌的各个阶段(0、I/II和III/Iv 期)具核梭杆菌、乳杆菌和摩尔梭菌等的中度皆上升,0期以拟南芥子、牙髓 放线菌、长距离脱硫弧菌和琥珀酸柱杆菌的相对丰度上升为特征。既往研究已证实,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药物等各种因素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EOCRC的发生。
研究发现,有几种肠道细菌已被证 明可以通过特定的生物学机制,在促进结直肠癌中起关键作用。例如,具核梭杆菌表达黏附素,包括FadA和Fap2,这些黏附素与肿瘤细胞结合并通过激活致癌wnt/8-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细胞浸润和抗肿瘤免疫,直接促进癌变。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在结肠黏膜中形成生物膜,促进炎症和肿瘤的发展。类似地,表达聚酮合酶的大肠杆菌通过产生基因毒素大肠杆菌素和随后的DNA损伤致癫。此外,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与发病有关。有研究发现,与同龄对照组比较,EOCR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但显著高于晚发性结直肠癌组,且EOCRC组肠道菌群具有独特的多样性。研究同时发现,具有独特的细菌代谢特征,即以DNA结合和RNA 依赖的DNA牛物合成过程为主,这表 明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因此,特异性微生物群表现为更容易发生 恶性进展的代谢状态。
EOCRC是结直肠癌中的一个独特亚型,其临床特征与晚发性结直肠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患者中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男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晚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由于目前对50岁以下的人群 没有进行结直肠癌的常规筛查,因此绝 大多数患者都是因为发现了相关症状才被诊断出来的。有文献报道,86%~98% 的患者在诊断之前曾出现过便血、腹痛 和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由于患者不重视这些症状的出现,就诊延迟,同时医生警惕性降低,又会进一步导致诊断延迟。资料发现,E0cRc从发现症状到诊断之间的延迟期高达6个月。
为了降低EOCRC的误诊,应做到:(1)对有1个或以上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个体,应当在40岁时开始进行筛查。(2)对平均风险高于普通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 龄从50岁降至45岁。(3)根据有无高危因素,对年轻人进行个性化的结直肠癌筛查。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缺乏运动、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4)加强医师和年轻人的教育,提高结直肠癌筛查的依从性及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