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红色堡垒 勇当生命先锋
应急总医院第二党总支第五党支部 陈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应急总医院急诊科医生陈杰,也是中国救援队医疗队的一员。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汇报我在缅甸地震救援中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在废墟中救援生还者的难忘历程,并结合我们急诊外科的工作特点,分享我对"四好"党员标准的理解和实践。
2025年3月29日,我们抵达缅甸地震灾区。满目疮痍的景象让我震惊,但更让我揪心的是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的生命。作为一名急诊外科医生,平日里我在医院抢救室内见惯了各种创伤患者,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害现场,我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
记得当时是抵达灾区的凌晨,我们接到消息:当地11层天空公寓住宅楼下面五层全部坍塌,旁边3栋楼也全部坍塌,里面可能有幸存者。我立即随救援队赶往现场。倒塌的建筑结构极其复杂,钢筋交错,混凝土块摇摇欲坠。我们小心翼翼地进入废墟,探查里面有生命迹象!经过努力终于打通一条只能单人爬行的生命通道,携带救援物资进入废墟内发现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身体被压周边都是尸体,当时她极度惊恐,我们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进行救治。凭借在急诊外科积累的创伤救治经验,判断患者长时间被困,当地气温炎热,有脱水迹象,她的左腿被旁边的尸体压住,已经出现了轻度的挤压伤症状。时间紧迫,我立即对他进行初步评估:神志清楚,精神差,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这是休克的早期的表现。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快速输注!”在急诊科,我们经常要在紧张的环境中工作,但这次是在摇摇欲坠的废墟下,每一次余震都让碎石簌簌落下。
我跪在碎石上,凭借在急诊科练就的"盲穿"技术,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成功建立了静脉通道。液体快速输注后,伤者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这时,救援队员开始移除压在她腿上的障碍物,并对患者伤肢进行消毒和包扎。我紧紧握住伤者的手,安慰他:“坚持住,我们是中国救援队,我们来救你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伤员终于被成功救出。我一路护送她到救护车,和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伤情汇报和处置。由于在现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置,伤员的情况稳定,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当他被抬上救护车时,用微弱的声音说出的"Thank you, Chinese doctor"(谢谢你,中国医生),让我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这样的救援场景在灾区不断上演。每一次深入废墟,都是对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我们急诊外科医生平日里培养出的快速评估、果断决策、多任务处理能力,在救援现场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处理多发伤、挤压伤、创伤性休克等方面,我们的专业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回到医院后,我将这些宝贵的救援经验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我们改进了创伤救治流程,优化了应急物资管理,加强了多科协作。在急诊科,我经常与同事们分享国际救援的经验教训,我们都深刻认识到:平时练就的过硬本领,关键时刻就能挽救生命。
通过此次国际救援,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无论是在日常的急诊工作中,还是在国际救援的战场上,我们急诊人都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用专业和爱心守护每一个生命。
作为一名党员医生,我将永远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不断提升应急医疗救援能力,在平凡的急诊岗位上践行"四好"党员的标准和要求,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