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道事业如何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东西问
在当前国际人道法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一样清晰地表明: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中新社记者 肖欣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日内瓦公约》签署75周年和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在全球人道形势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以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为代表的国际人道行动坚守冲突一线实施援助,重申人道基本原则,疾呼“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人道主义凝聚着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博物馆中展示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汉字隶书警示牌,国际人道法研究领域也兴起对中国传统“人道”理念的挖掘与比较研究。国际人道事业为何向东方文化“求解”?在中国和亚洲地区影响深远的“仁爱”“恕道”等思想,如何被应用在国际人道行动中?中新社“东西问”日前就此专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顾问高莎莉娅·卡鲁纳萨加拉(Kaushalya Karunasagara)。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国际人道法研究领域兴起对中国传统“人道”理念的挖掘与比较研究,为什么出现这一趋势? 卡鲁纳萨加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接触文化和宗教传统,旨在根据国际人道法,用更易于被理解的话语去传达重要的人道信息。 虽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发源地和总部都在欧洲,但我们承认其他文化视角对人道行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中保护平民、被拘留者和伤病员方面,我们认识到,可以向亚洲文化学习。 30年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始探索伊斯兰文化与国际人道法的交汇点。初衷是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更好地与其工作所在地的文化联系起来,比如在许多伊斯兰国家。自2017年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致力于佛教文化与国际人道法的研究,目的基本相同。我们也致力于印度教传统、基督教伦理与国际人道法的比较研究。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新研究是这项工作的延续。 发现不同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趋同性”起初令人惊讶,我们意识到,国际人道法恰恰根植于世界各地的人道传统,其中一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没有忽视这些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分歧,讨论分歧同样重要。所有这些研究与探讨让对话与交流变得如此丰富、有趣和有意义。 我们确信,东方文化中的人道传统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其他人道传统一起,有效地丰富关于“人道”的讨论,创新地建立起不同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联系和桥梁,推动人道行动创新,获得并维持人道准入,以及国际人道法的普及。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希望能从中国学者、人道工作者和其他相关方那里学到更多。 2023年9月7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访问位于江苏苏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参观间隙,斯波利亚里茨尝试用毛笔书写汉字“人道”。中新社记者 钟升 摄中新社记者:在您的新近研究中,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哪些理念与国际人道理念相契合? 卡鲁纳萨加拉:即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关中国人道传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仁爱”原则是中国人道传统的支柱。换句话说,“仁”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是指我们倾向于以人类同情同理之心行事。 如果进一步探索,可以观察到,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两个普遍共有的原则,我们称之为“黄金法则”和“白银法则”。 “黄金法则”说的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怎样对待别人。例如,如果你喜欢平等公正的待遇,你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白银法则”说的是,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例如,如果你不想被折磨,就不要对别人做同样的事。当我们关注中国文化传统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条规则也包含在其中,它们代表了“仁”的本质。 孔子的所有道德教导都是以人为本的。其中,“仁”的思想是促进人类社会繁荣的基本美德。它与作为人类尊严基础的“黄金法则”和“白银法则”相似。 此外,中国还有“君子”概念,在英语翻译中,“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们无论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能得体地言与行。“君子”的美德可以成为武装冲突各方出于人道原则限制战争和其他暴力影响的典范。 2024年10月,“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顾问卡鲁纳萨加拉在线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 肖欣 摄中新社记者:对中国和亚洲地区影响深远的“仁爱”(仁者爱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是否也体现在《日内瓦公约》中?如何被应用于国际人道行动中? 卡鲁纳萨加拉:1949年签署的《日内瓦公约》是世界各国共同审议的结果,它借鉴了广泛的人类文化传统。中国是最早签署《日内瓦公约》的国家之一。 早在《日内瓦公约》获得通过的几个世纪之前,中国文化传统就已经在战争中把“人道”放在首位,制定了保护平民和平民财产的规则,并强调治疗伤病员的重要性。现在,这些原则构成国际人道法的核心,国际人道法也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道使命的基石。 例如,《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特别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导人中。《孙子兵法》是有关军事战略、战争艺术的书籍。书中写道,“‌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人道地对待战俘,与《日内瓦公约》中所规定有关“战俘待遇”的原则是相通的,比如允许他们与家人交流。 再比如,《孙子兵法》中写道,“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孙子兵法·谋攻篇》)它强调,在夺取权力后,胜者不应摧毁战败国。这密切反映了国际人道法中规定的,保护特定物品和文化遗产的义务。 在当前国际人道法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一样清晰地表明: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2023年4月,973名与也门冲突相关的被扣押人员获释,并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运送回也门或沙特阿拉伯。图为人们在萨那机场相互拥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供图中新社记者:国际人道事业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对当今世界有何现实意义? 卡鲁纳萨加拉:当武装冲突在现实中爆发时,遵守国际人道法可使通往和平的道路变得更可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和遵守,强调所有国家都有义务推广国际人道法。通过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强调国际人道法根植于这些不同传统,提醒人们恪守人道目标。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哲学、宗教和文化传统直接或间接地在塑造价值观、伦理和信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一起探讨这些传统思想与国际人道法的共同点时,人们更易于开始将国际人道法视为自身价值体系的反映。 关键是,人们逐渐理解,国际人道法不是一套“外来的陌生规则”,而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 受访者简介: 卡鲁纳萨加拉。 受访者供图高莎莉娅·卡鲁纳萨加拉(Kaushalya Karunasagara)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代表处合作伙伴网络顾问。她多年来专注多元文化学术研究,致力于以亚洲文化视角关注和推广“国际人道法”和“人权法”。她的最新研究报告《冲突局势中的规则与传统:将国际人道法与中国人道传统相结合》,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主题研讨会上发表。
2025.01
15
应急总医院代表团赴俄交流,共谋中俄应急救援与心理援助新未来
为认真贯彻中俄预防和消除紧急情况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纪要精神,根据应急管理部2024年外事安排,并应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邀请,2024年11月17日至22日,应急总医院会同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组成4人代表团赴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对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尼基福罗夫医学中心第一、第二医院和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心理援助中心进行了学术交流。 下一步,双方拟在应急救援、心理援助与康复、核辐射损伤监测与救治等方向开展深入合作。 中俄代表团与俄方交流座谈 尼基福罗夫医学中心谢尔盖院长介绍中心情况 代表团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尼基福罗夫医学中心领导合影 代表团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心理援助中心领导合影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2
02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少年”国际青训营移动专车交车,开启应急教育“移动2.0”时代
       11月15日,“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专车交车仪式在应急医学数字教育示范基地隆重举行。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参与仪式。此次活动标志着“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正式进入“移动2.0”的新时代。 多功能“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专车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为仪式致辞,她指出,经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批准设立的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内重大灾害事故医疗救援、跨国(境)救援医疗救护、应急医学能力提升等职责。面向气候变化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复杂多变的未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指引下,与各方携手打造了“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项目,希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少年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不仅是对少年们成长的关爱,更是对全社会应急能力的赋能与提升。该项目在应急管理部的支持下,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多期活动。本次移动青训营的启动,是中心为青少年们提供的一个全新的、更加便捷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它将搭载着中心对青少年的期待,在提升他们的应急医学能力的征途上勇往直前;它将陪伴着青训营学员们的成长,成为他们学习应急医学知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伙伴。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致辞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小虎先生代表专车制造方详细介绍了专车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性能优势,并郑重承诺,将全力支持青训营的各项活动,持续加强应急医学类车辆研发,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为培养优秀的应急医学青年人才贡献力量。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小虎致辞 随后由两位可爱的国际青少年代表,郑重地穿过由心肺复苏培训设备组成的特殊“红毯”,将象征着移动青训营大巴车的金钥匙,转交给“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承办方。 应急少年传递移动青训营“金钥匙” 仪式结束后,现场嘉宾们参观了青训营专车,并亲自体验了车内的先进设备与模拟训练。 大巴车内景 梦想起航,未来,满载着知识与技能的移动青训营,如同一个个流动的课堂,将深入社区、学校和偏远地区,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应急医学知识技能的普及与推广,持续扩大应急少年培训覆盖半径,助力全社会生命安全素养提升。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1
18
中国:各界专家共同探讨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北京)——2024年10月25日,来自多个国家的人道专家、医务人员、外交官、救援工作者和学者等齐聚北京,共同探讨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的契合与现实意义。   此次研讨会题为“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应急救援伦理学讨论”,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联合举办,旨在通过交流对话,增进对人道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与中国人道传统的融合。 应急总医院宣传处 任宝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纪博瑞致开幕辞。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纪博瑞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国际人道法的核心理念,如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十分契合。”他还鼓励开展相关研究,加深对中国伦理理念的理解,并将其融入全球人道工作中,从而为规范敌对行为,缓解冲突紧张局势,以及应对全球人道挑战做出贡献。 应急总医院宣传处 任宝兴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国忠致开幕辞。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国忠指出,中国的儒家、道家和法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道思想,并强调了中国在国际救援和应急医学培训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他表示:“通过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未来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繁荣的世界,让人类社会在应对各种灾害和挑战中展现出更加坚韧和强大的生命力。” 应急总医院宣传处 任宝兴 中国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致开幕辞。 中国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介绍了中国红十字会在国内自然灾害救助和国际人道救援方面开展的大量工作。他强调中国是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积极拥护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新的世界局势下,如何将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融合,如何更好为国际人道援助贡献中国力量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边晓表示。 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在研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曼谷全球事务区域经理查理·多尔曼-奥高恩(Charlie Dorman-O’ Gowan)向与会者介绍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亚洲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关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斯里兰卡顾问高莎莉娅·卡鲁纳萨加拉(Kaushalya Karunasagara)深入比较了中国传统经典中的重要概念与国际人道法的具体规则,从中国人道价值观的角度阐述了国际人道法。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高金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红十字国际学院国际人道法与人道政策教研中心副主任徐诗凌探讨了援助伦理学的生成,并强调了传统思想与现代人道实践相融合的重要性。 应急总医院宣传处 任宝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顾问刘欣燕(左一)主持了专题讨论。嘉宾(从左至右)包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灾害管理处处长蔡文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曼谷全球事务区域经理查理·多尔曼-奥高恩,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贾忠伟,国家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司救护与卫勤处高级工程师、技术高级指挥长徐晓燕,红十字国际学院国际人道法与人道政策教研中心副主任徐诗凌和应急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处副处长孟涛疆。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顾问刘欣燕主持了专题讨论,与会专家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在国际人道救援中的作用、“一带一路 ”倡议框架下的人道合作、人道传统对遵守国际人道法的影响、现代应急救护中的人道传统、救援行动中数据歧视的伦理问题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应急总医院宣传处 任宝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传播主管巴昱华总结了研讨会的亮点。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传播主管巴昱华在活动结束时总结了此次活动的亮点,并盛赞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此次研讨会主题的阐释。他强调此次研讨会是探索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法融合的重要一步,并对这一领域的持续研究满怀期待。
2024.10
29
“应急红玫瑰”生命教育活动在京启动,共筑“一带一路”女性健康桥梁
5月20日,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以传播中医传统文化、美容养生为依托,从关爱女性,关爱健康的角度,开展“应急红玫瑰”生命教育进社区活动,为“一带一路”国家驻华外交使节夫人与女性工作人员搭建交流平台,从女性视角助力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并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助力红十字人道力量。 活动现场 为嘉宾系上红玫瑰手环 启动仪式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红十字奥运项目秘书处携手应急总医院东院区联合承办。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张云红、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人道事务与政策部主任葛慈,蒙古国驻华大使夫人、参赞等及古巴、法国、乌兹别克斯坦驻华使馆等近30名女性代表与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应急总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领导出席活动。共青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委员会为活动提供了语言志愿服务支持。 合影留念 仪式由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主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金宏图、“红玫瑰”代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张云红、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氛围浓厚 金宏图主任提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女士时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互利共赢,为加强全球治理和人道主义问题治理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本次活动是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携手红十字参与“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合作建设,发挥人道作用的重要体现。 金宏图主任致辞 张云红副主任表示,国际联合会与中国应急管理部、中国红十字会保持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并于去年成为机制协调成员单位。国际联合会高度赞赏中国红十字会和应急总医院在国际医疗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期待与总医院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 张云红副主任致辞 吴迪院长强调,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的健康与幸福关乎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女性的智慧和力量对于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应对至关重要。期待通过“应急红玫瑰”活动,持续关爱女性健康与安全,为“一带一路”国家使馆女性工作人员,女性家属们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交流智慧、分享经验与增进友谊,并从女性视角推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 吴迪院长致辞 孙劲文副院长主持 启动仪式后,与会嘉宾们饶有兴致地观赏了中国传统养生茶的配置,参与了生命救护技能的分享,并亲自动手为身边同伴进行了手部急救包扎训练。体验环节,嘉宾们分组体验了中医、针灸、艾灸、美容养生等多项内容。在活动尾声,嘉宾们纷纷感叹这是一场“fantastic”、“amazing”的活动,对主办方的精心组织与周密安排表示感谢。 中药介绍 急救演示 据悉,“应急红玫瑰”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此后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外交使节夫人与驻华使馆女性工作人员多期举办。 现场互动 交流需求 护肤体验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05
22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