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是指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属主要的法定传染病之一。其中有病毒引起的肝炎、脊髓灰质炎;有细菌引起的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及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病等。由于病原体从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就会引起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历来是大灾过后最常见的传染病。 1.灾后肠道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因素 1.1水源破坏 首先由于灾后饮用水的卫生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使得水质受到污染,生活用水感染机会增加;其次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很容易发生各种肠道传染病。因此,肠道传染病将是灾后早期的主要威胁之一。 1.2食物短缺 由于灾难破坏性大,涉及地域广阔, 故常造成食物短缺。灾民及救助人员可能进食生冷食物,甚至食用不洁及变质食物,将造成个人卫生水平下降,身体素质普遍降低,从而使各种肠道传染性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 1.3环境卫生差 灾后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加之大量来不及清运的腐败尸体,垃圾、废弃物随处可见。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它们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极易引发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1.4高负荷工作 大量救援人员来自各地,有相当部分人员未接种疫苗,对灾区流行的传染病无免疫力,并且部分人员由于高负荷的救援工作使其体力严重透支、免疫力明显下降。 2.灾后常见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肠道传染病除了共同表现,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等症状外,不同的肠道传染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限于灾后医疗条件,并非所有疾病均能第一时间确诊,可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经验,给予经验性治疗。 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 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或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 6周,患者多以发热起病,常伴随有恶心、呕吐、不喜油腻食物、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尿色如隔夜茶色,皮肤和巩膜发黄。 治疗:一般甲型肝炎或戊型肝炎预后良好,病死率低。 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可口为宜,如普通的米面食品、易于消化的蔬菜、水果,补充多种维生素(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除重症病人外,可给豆制品、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品。忌饮酒、少油腻、可喝茶水,避免劳累、手术和服用有损肝脏的药物。原则上不需要服保肝药。病人一般都会在几个月内恢复。部分病人,可发展至重症型肝炎,死亡率高,应尽早住院治疗。 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临床特点为起病突然,剧烈腹泻。一般为无痛性腹泻 (偶有腹痛),每日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大便呈黄水样或清水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肌肉痉挛 (小腿痉挛)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 治疗:轻度脱水,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者,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补液。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注意抗生素使用的禁忌。 伤寒或副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引起。 临床表现:潜伏期大多为7-14天,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且持续不退。患者表情淡漠、头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相对缓脉(脉搏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在腹部和胸部可见淡红色皮疹,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和肠出血。小儿伤寒一般较成人轻,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误诊。 治疗: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氯霉素等。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又称志贺氏菌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者数小时,大多数为1-2天。其特点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并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净,肛门有下坠感),腹泻每天虽十几次到数十次,但量不多,大便常带脓血。中毒型可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输液,其它如对症治疗,降温、止痛。药物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细菌性食物中毒 凡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胃肠炎和其它症状的都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数天,具有群集性发病的特点,即共同就餐者或共同吃某种食物者同时发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中毒性休克。 治疗:对症治疗,如条件允许,可补充电解质溶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同时对不同的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阿米巴痢疾 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 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1-2周(4日至数月),起病多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常无发热,腹痛轻微,腹泻,每日便次多在10次左右,量中等,带血和粘液,血与坏死组织混合均匀呈果酱样,具有腐败腥臭味。 治疗:首选甲硝唑口服,也可口服甲硝磺酰咪唑。 3. 灾后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防控: 应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进行干预。 3.1公共卫生措施保障饮水卫生是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应釆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首先恢复并保障安全饮用水供应,并注意做好水源保护及消毒工作,定期进行水质检验;保证饮食安全,不食隔夜及变质食物;尽快深埋或火化遇难者遗体、进行局部及周边消毒;做好垃圾及废弃物处理;治理污水,清理居住地周围可成为蚊蝇孳生地的积水;灭蚊蝇、防蚊虫叮咬;监测鼠类密度、釆取灭鼠措施;尽量少接触疫水、必须下水时釆取相应防护措施;做好 “手卫生”是肠道传染病防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手卫生”包括洗手和卫生手消毒,“洗手”是指用含或不含抗菌剂的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的过程。洗手能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部分致病菌。“卫生手消毒”是指用含或不含抗菌剂的肥皂洗手和手消毒剂擦手的过程。在接触病人、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前后均应洗手, 取消了消毒液浸泡双手的步骤, 改用速干手消毒剂, 以保证手部皮肤的完整。洗手应遵循六部法, 第一步: 掌心对掌心揉搓,第二步: 手指交叉, 掌心对手背揉搓, 第三步: 手指交叉, 掌心对掌心揉搓, 第四步: 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第五步: 拇指在掌中揉搓, 第六步: 指尖在掌心中揉搓。洗手时注意将指甲、指间、指甲缝、指关节等容易藏污垢的部位, 并随时清洁水龙头的开关, 防止干燥时发生再次污染。 3.2加强疾病监控 (1)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医师应加强巡诊,重点关注腹泻、发热、出疹或发热患者,早期发现并确诊各类传染病,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三管一灭一宣传(即管理食品、水、粪便,灭蝇、健康教育)、消杀、预防服药和应急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按照“早、小、严、实”的工作原则,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在实处”,在最短的时间将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2)快速诊断:灾区医疗单位应配备常见传染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及相应的检验人员,以利于尽早确诊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有效控制疾病蔓延。 (3)疫情报告:完善并严格灾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疫情应立即上报,以利于及时釆取相应防控措施。 3.3疫苗和药品储备 (1)疫苗储备:针对灾区可能出现的传染病,应储备相应疫苗,适时对相应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实施疫苗接种。 (2)药品储备:针对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疫情,应注意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包括抗生素(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三代头孢类、大环内脂类)、口服补盐液、止吐药、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和止泻药等。 3.4专业培训及健康教育 (1)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培训灾区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隔离治疗措施等。 (2)健康教育:在灾区开展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防止“病从口入”,重点向群众宣传不喝生水喝开水;食物要彻底煮熟,剩余食品吃前要彻底再加热并趁热吃;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可削皮、剥壳者例外;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蝇设备;接触排泄物后,应立即洗净手;及时安全处理病人的排泄物。教育儿童不要随地大小便。劝阻灾区群众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吃“大席”;指导消杀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告知群众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自觉隔离;鼓励群众积极配合疫情调查以及消杀工作等。 4.评估 肠道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其中有的甚至是致命的。但是,只要针对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在综合措施基础上,选择切断传播途径为防治的关键,妥善处理传染源,有重点地进行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根据灾区肠道传染病发生的种类、数量、暴发疫情发生的范围与影响、各项救灾防病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肠道传染病的总体防控措施、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指导灾区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及早控制肠道传染病疫情,保证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 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