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小龙虾盛宴,如何安全享尽美味?应急总医院专家来支招
夏季的夜晚,小龙虾成为了许多餐桌上的主角,其鲜美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然而,最近关于吃小龙虾时手指被扎破导致感染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不禁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担忧。那么,为什么吃小龙虾会导致感染?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川为大家支招。 哪些情况下容易导致感染 1.手指被扎破容易感染。在处理小龙虾的过程中,如果不戴手套或者手套被小龙虾的尖锐部分扎破,手部的皮肤就有可能被割伤或扎伤。这些伤口虽小,但足以让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体内,从而引发感染。特别是在小龙虾的头部和钳子部分,这些地方更容易携带病原体,因此处理时需要特别小心。 2.没有熟透容易感染。小龙虾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节肢动物,它们喜欢栖息在泥沙、水草等环境中。这样的生活习性使得小龙虾身上可能携带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如果小龙虾在烹饪过程中没有熟透,这些病原体就可能没有被完全杀死,从而被人体摄入。这些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繁殖并引发感染,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此,在烹饪小龙虾时,一定要确保熟透,不要为了保持口感而缩短烹饪时间。 3.小龙虾保存不当导致的变质感染。小龙虾一旦死后就很容易变质,如果商家或消费者将不新鲜或者变质的小龙虾继续食用,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变质的小龙虾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毒素,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发严重的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症状。因此,在购买和食用小龙虾时,一定要注意检查其新鲜程度,避免食用变质的小龙虾。 4.与其他食材交叉污染导致的感染。在处理小龙虾时,如果不注意与其他食材的隔离,就可能导致交叉污染。例如,将处理过小龙虾的刀具、砧板等直接接触其他食材,就可能将小龙虾身上的病原体传播给其他食材。因此,在处理小龙虾时,一定要使用专用的工具和容器,避免与其他食材接触。 其他海产品也会导致感染吗 除了小龙虾外,其他海产品如蟹、虾、贝类等也存在类似的感染风险。这些海产品同样生活在水中,身上也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因此,在处理和食用这些海产品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卫生和烹饪方法。 首先,在购买海产品时,要选择新鲜、无异味的产品,并在烹饪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处理。其次,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确保海产品完全熟透后再食用。 此外,在处理海产品时,最好使用专用的工具或手套,避免手部直接接触海产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如何避免吃小龙虾时手部感染 1.戴手套处理小龙虾:在处理小龙虾时,最好戴上一次性手套。手套可以起到隔离作用,减少手部与小龙虾的直接接触,降低感染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手套并非万无一失,如果小龙虾的壳或钳子过于尖锐,也可能扎破手套。因此,在戴手套的同时,也要注意操作方式,避免被扎伤。 2.选择专业的处理工具:在处理小龙虾时,可以使用专业的处理工具,如剪刀、钳子等。这些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处理小龙虾,还可以降低手部受伤的风险。 3.注意手部卫生:在处理小龙虾前后,都要注意手部的卫生。在处理前,最好先洗手并消毒;在处理后,也要及时洗手并擦干。如果手部被扎伤或出现伤口,要及时清洗并消毒伤口,避免感染。 4.避免直接用手剥壳:在吃小龙虾时,尽量避免直接用手剥壳。可以使用筷子或专门的剥虾工具来剥壳,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手部受伤,还可以让小龙虾的肉质更加完整。 5.戴多层手套的考量:虽然戴多层手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护效果,但也要注意手套的透气性和舒适度。如果手套过厚或过紧,不仅会影响手部的灵活性和舒适度,还可能因为手部出汗而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在选择手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024.12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