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健康先行:五类人群如何安心享用月饼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月饼作为节日的标志性食品不仅承载着团圆的寓意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刘晓川主任提醒大家从健康角度来看月饼虽美味但因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特点我们不可忽视月饼对健康的潜在影响食用时需注意诸多事项 月饼食用方式牢记三要点02 精准计量,适量为美 月饼虽小,热量却不容小觑。一个标准大小的月饼(约100克)往往蕴含了相当于几碗米饭的热量。为了维持健康的体态,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2个为宜。如果家中月饼种类繁多,不妨采用“份额制”,将每个月饼切分为小块,与家人共享,既增进情感交流,又有效控制了总体摄入量。02 慢品细尝,分食雅趣     月饼的精髓在于其细腻的口感与丰富的层次。在享受这份美味时,不妨放慢节奏,细细咀嚼,让味蕾充分感受每一丝甜蜜与醇厚。同时,将月饼分多次食用,不仅可以延长满足感,还能有效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减轻胃肠负担。03 智慧搭配,营养均衡 月饼虽好,但不可独享。为了平衡其高热量与高脂肪的特性,我们需要巧妙地搭配其他食物。一杯清新的绿茶或黑咖啡,不仅能够解腻,还能促进消化;一盘色彩斑斓的水果拼盘,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能有效中和月饼中的糖分与脂肪;此外,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如米饭、馒头等,以避免碳水化合物总量超标,保持血糖稳定。 实用小贴示 时间选择:尽量在饭后一段时间食用月饼,避免空腹时摄入过多糖分与脂肪。 温度控制:月饼宜在室温下食用,过冷或过热的月饼都可能影响口感与消化。 保存方法:未食用的月饼应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潮变质。 创新尝试:不妨尝试将月饼融入早餐或下午茶中,如用月饼碎搭配酸奶、燕麦等制作创意料理,既健康又美味。 健康吃月饼五类特殊人群须注意01 糖尿病患者 典型实例:李女士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中秋节期间为了控制血糖购买了无糖月饼。然而,在食用后她的血糖仍然出现了波动。经过咨询医生得知,无糖月饼虽然不含蔗糖等传统甜味剂,但可能含有其他甜味剂或淀粉等成分,这些成分同样会转化为葡萄糖被身体吸收利用。因此,无糖月饼并非完全无糖,糖尿病患者仍需谨慎食用并控制摄入量。专家支招: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月饼的摄入量,因为月饼中的糖分极易导致血糖升高。无糖月饼虽然不含蔗糖,但可能含有其他甜味剂或淀粉类替代品,仍需谨慎食用。建议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月饼,并在食用前后监测血糖变化。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控制血糖稳定。02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典型实例:王叔叔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中秋节时,家人准备了丰盛的月饼。他一时没忍住,连续吃了几块传统的莲蓉月饼。当晚,他便感到头晕不适,血压飙升。原来,莲蓉月饼中的高脂肪和高糖分对他本就脆弱的血管造成了压力。这次经历让王叔叔深刻认识到,作为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必须严格控制月饼的摄入量,并选择低脂、低钠的品种,同时注重饮食搭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专家支招:对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来说,月饼中的高脂肪和高盐分是潜在的威胁。建议选择低脂、低钠的月饼品种,如冰皮月饼、绿茶月饼等。同时,注意控制食用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和脂肪。在食用月饼时,可以搭配一些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 胃肠疾病患者 典型实例:小李本来就患有胃炎,中秋佳节家人团聚,他忍不住品尝了几块蛋黄莲蓉月饼。由于月饼油腻且不易消化,加上他未控制食量,不久后便开始感到胃部隐隐作痛,接着出现胃胀、反酸等不适感。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作为胃肠疾病患者,在享受节日美食时更需格外注意,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健康。专家支招:胃肠疾病患者如胃炎、胃溃疡等人群,在食用月饼时应特别注意。月饼中的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加重胃肠负担,引发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建议选择易于消化的月饼品种,如五仁月饼(避免过多坚果)或水果月饼(选择新鲜水果馅料)。同时,保持饮食规律,避免在睡前或空腹时食用月饼。04 儿童典型实例:张阿姨疼爱孙子,中秋节时买了许多他最爱的莲蓉月饼。由于孩子年纪小,不懂得节制,一口气吃了好几个。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就出现了腹胀、消化不良的症状,整晚都睡不好觉。第二天,孩子还出现了轻微的腹泻,让张阿姨既心疼又后悔。原来,月饼的高糖高脂肪对孩子的消化系统造成了负担,影响了正常的饮食和营养吸收。这个经历让张阿姨深刻意识到,即便是节日美食,也需适量食用,尤其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 专家支招:家长因疼爱孩子而容易忽视健康饮食原则的问题。张阿姨的初衷是好的,但缺乏对孩子饮食量的合理控制和对月饼高糖高脂肪特性的认识,导致孩子过量食用后出现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量食用月饼不仅会导致肥胖,还可能影响正餐的食欲和营养摄入。因此,家长应控制孩子的月饼摄入量,并引导孩子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05 孕妇典型实例:李女士是一位孕妇,中秋节期间,她品尝了几块高糖的豆沙月饼,没有意识到过量摄入糖分可能对胎儿和自身健康不利。不久后,她感到头晕、乏力,甚至出现了轻微的妊娠糖尿病症状。这次经历让她警醒,意识到作为孕妇,在享受节日美食时更应谨慎选择,避免高糖高脂肪的月饼,确保母婴健康。 专家支招:高糖月饼不仅可能导致孕妇自身血糖波动,增加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的身体在孕期本就处于敏感状态,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能力也有所变化,因此更需要精细管理饮食。孕妇在中秋节期间,应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月饼,如某些专为孕妇设计的健康月饼。同时,要控制食用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糖分和脂肪。此外,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母婴健康。在享受节日美食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健康选月饼记住三要点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首先,购买月饼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如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等,以确保月饼的质量和安全。近年来,市场上不乏假冒伪劣月饼,这些产品往往存在卫生不达标、添加剂超标等问题,给消费者健康带来隐患。例如,2016年中秋节前,上海市某超市销售的月饼因标签未标示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而被处罚,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在购买时需仔细查看产品标签,确保合规合法。02 关注月饼的营养标签 其次,购买时要关注月饼的营养标签,尽量选择脂肪和能量不高的产品。月饼种类繁多,从传统的豆沙、莲蓉到 现代的冰淇淋、巧克力等口味,不同种类的月饼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对于需要控制热量和脂肪摄入的人群,如糖 尿病患者、肥胖者等,应选择低糖、低脂的月饼。 注意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此外,购买时还需注意月饼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确保购买到的是新鲜、优质的月饼。过期的月饼不仅口感变差,还可能滋生细菌,对健康造成危害。 科学吃月饼记住四要点 控制摄入量 为了控制月饼的摄入量,可以提前规划好每天的饮食计划,将月饼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合理分配。例如,可以在早餐或下午茶时间食用月饼,并相应减少其他高热量食品的摄入量。 增加运动量 在享受月饼美味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消耗多余的热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方式,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即可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并减少脂肪堆积。 多样化选择 在选择月饼时可以尝试多样化的口味和种类以满足不同的口味需求。同时也要注意选择低脂、低糖的产品以减少热量和脂肪的摄入量。 关注身体反应 在食用月饼后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情况。如果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调整饮食计划以避免病情加重。
2024.12
31
夏日小龙虾盛宴,如何安全享尽美味?应急总医院专家来支招
夏季的夜晚,小龙虾成为了许多餐桌上的主角,其鲜美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然而,最近关于吃小龙虾时手指被扎破导致感染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不禁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担忧。那么,为什么吃小龙虾会导致感染?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川为大家支招。 哪些情况下容易导致感染 1.手指被扎破容易感染。在处理小龙虾的过程中,如果不戴手套或者手套被小龙虾的尖锐部分扎破,手部的皮肤就有可能被割伤或扎伤。这些伤口虽小,但足以让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体内,从而引发感染。特别是在小龙虾的头部和钳子部分,这些地方更容易携带病原体,因此处理时需要特别小心。 2.没有熟透容易感染。小龙虾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节肢动物,它们喜欢栖息在泥沙、水草等环境中。这样的生活习性使得小龙虾身上可能携带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如果小龙虾在烹饪过程中没有熟透,这些病原体就可能没有被完全杀死,从而被人体摄入。这些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繁殖并引发感染,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此,在烹饪小龙虾时,一定要确保熟透,不要为了保持口感而缩短烹饪时间。 3.小龙虾保存不当导致的变质感染。小龙虾一旦死后就很容易变质,如果商家或消费者将不新鲜或者变质的小龙虾继续食用,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变质的小龙虾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毒素,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发严重的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症状。因此,在购买和食用小龙虾时,一定要注意检查其新鲜程度,避免食用变质的小龙虾。 4.与其他食材交叉污染导致的感染。在处理小龙虾时,如果不注意与其他食材的隔离,就可能导致交叉污染。例如,将处理过小龙虾的刀具、砧板等直接接触其他食材,就可能将小龙虾身上的病原体传播给其他食材。因此,在处理小龙虾时,一定要使用专用的工具和容器,避免与其他食材接触。 其他海产品也会导致感染吗 除了小龙虾外,其他海产品如蟹、虾、贝类等也存在类似的感染风险。这些海产品同样生活在水中,身上也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因此,在处理和食用这些海产品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卫生和烹饪方法。 首先,在购买海产品时,要选择新鲜、无异味的产品,并在烹饪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处理。其次,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确保海产品完全熟透后再食用。 此外,在处理海产品时,最好使用专用的工具或手套,避免手部直接接触海产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如何避免吃小龙虾时手部感染 1.戴手套处理小龙虾:在处理小龙虾时,最好戴上一次性手套。手套可以起到隔离作用,减少手部与小龙虾的直接接触,降低感染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手套并非万无一失,如果小龙虾的壳或钳子过于尖锐,也可能扎破手套。因此,在戴手套的同时,也要注意操作方式,避免被扎伤。 2.选择专业的处理工具:在处理小龙虾时,可以使用专业的处理工具,如剪刀、钳子等。这些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处理小龙虾,还可以降低手部受伤的风险。 3.注意手部卫生:在处理小龙虾前后,都要注意手部的卫生。在处理前,最好先洗手并消毒;在处理后,也要及时洗手并擦干。如果手部被扎伤或出现伤口,要及时清洗并消毒伤口,避免感染。 4.避免直接用手剥壳:在吃小龙虾时,尽量避免直接用手剥壳。可以使用筷子或专门的剥虾工具来剥壳,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手部受伤,还可以让小龙虾的肉质更加完整。 5.戴多层手套的考量:虽然戴多层手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护效果,但也要注意手套的透气性和舒适度。如果手套过厚或过紧,不仅会影响手部的灵活性和舒适度,还可能因为手部出汗而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在选择手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024.12
31
夏日盛宴下的健康警钟:啤酒、小龙虾、烧烤与急性胰腺炎的“不解之缘”
典型病例:夏日炎炎,李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在周末夜晚选择了一家露天烧烤摊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微风和星空下的欢聚时光。啤酒一杯接一杯,小龙虾和烤肉串不断被送上桌面。在欢声笑语和美食的陪伴下,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然而,第二天早晨,李先生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医生诊断他患上了急性胰腺炎,很可能是由于昨晚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和酒精所致。这个事件让李先生深刻认识到,享受夏日盛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健康的重要性。   在夏季,那熟悉的场景再次浮现——夜幕降临,微风习习,啤酒、麻辣小龙虾、烧烤成为了许多人欢聚一堂的“夏日三部曲”。朋友间的欢声笑语,伴随着烤肉的香气和冰镇啤酒的清爽,仿佛能瞬间驱散一天的疲惫,让人沉醉在这份属于夏日的快乐中。 然而,在尽情享受这份美好时,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背后的健康隐患。特别是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食物和酒精,特别是高脂肪、高热量的烧烤食物与冰镇啤酒的组合,可能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中最直接、最危险的后果就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因此,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川特别提醒,在享受夏日盛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适量饮酒、选择健康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都是预防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让我们在享受夏日快乐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饮酒为何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 酒精作为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诱因之一,其危害不容忽视。当人体摄入酒精后,它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直接作用于胰腺,刺激其分泌大量的胰液。胰液作为胰腺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在正常情况下对于食物的消化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酒精促使胰液分泌过量时,胰腺的负担会急剧增加,导致胰腺组织承受过大的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酒精还会影响胰液的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胰液会通过胰管顺利进入肠道,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但酒精的摄入会干扰胰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胰液排出受阻。当胰液在胰腺内部积聚过多时,会对胰腺组织造成直接的损伤,进一步加剧炎症的发生。 此外,酒精还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其代谢功能。酒精摄入后,肝脏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来分解和代谢酒精,这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血脂水平升高。高血脂状态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影响胰腺的血液循环,进一步增加胰腺炎的风险。 烧烤时会产生致癌物质 当肉类在高温的炙烤下,内部的油脂会不断滴落并在火焰中燃烧。这种燃烧过程会产生一种名为“苯并芘”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种被科学证实的致癌物。苯并芘进入人体后,首先会对我们的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因为它会干扰消化道的正常功能。长期累积摄入苯并芘,可能会增加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例如胃癌、肠癌等。这些疾病一旦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另外,很多人在烧烤时喜欢搭配冰镇啤酒,认为这样能带来清凉感。然而,冰镇啤酒实际上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它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干扰正常的消化功能。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胃痛、腹泻等。   急性胰腺炎有什么症状 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多样且显著,一旦出现需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最显著的症状是腹痛,这种疼痛通常位于上腹部或左上腹部,痛感强烈且持续,有时甚至会向背部放射。疼痛的性质可能是钝痛、钻痛或刀割样痛,让患者难以忍受。 除了腹痛外,恶心和呕吐也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频繁出现恶心感,并伴随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其进食和营养摄入。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黄疸和腹胀等症状。发热通常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而黄疸则可能表明胆道阻塞或肝功能受损。腹胀则可能由于腹腔内炎症和积液所致,让患者感到不适和沉重。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痛苦,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烧烤+啤酒对身体会叠加伤害 夏日傍晚,与好友围坐烧烤摊前,享受烤肉的香气与冰镇啤酒的清凉,确实能带来瞬间的惬意与快乐。然而,这种组合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却不容忽视。 烧烤时,肉类在高温下油脂滴落并燃烧,会产生一种叫作“苯并芘”的致癌物质。这种物质不仅损害我们的消化系统,长期摄入还可能增加患癌的风险。而冰镇啤酒,虽然能带来瞬间的清凉,但它会刺激胃肠道,使血管收缩,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 更糟糕的是,当烧烤与啤酒结合时,两者对身体的伤害会相互叠加。油腻的烧烤食物需要更多的胰液来分解,而酒精则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液。当胰液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就可能对胰腺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引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不仅疼痛难忍,还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享受烧烤与啤酒带来的快乐时,我们更应关注它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为了健康,建议适度享受,同时保持均衡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夏日快乐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哪些人易得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易得急性胰腺炎的人群: 1.长期大量饮酒者。长期且大量摄入酒精的人群,其胰腺会受到酒精的慢性刺激,导致胰腺分泌功能紊乱,增加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2.胆道疾病患者。患有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囊炎等的人群,由于胆道阻塞或感染,容易激活胰酶原,进而引发急性胰腺炎。据统计,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诱因之一。 3.高血脂、高钙血症患者。高血脂和高钙血症等代谢障碍会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4.有家族遗传史的人。遗传因素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由于遗传易感因子的存在,其患急性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此外,暴饮暴食、情绪不舒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因此,为了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暴饮暴食等不健康行为,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胆道疾病等潜在风险。   胰腺炎的诱因有哪些 1.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食物,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食物,会促使胰腺分泌过多的胰液,导致胰腺管阻塞或压力增大。酗酒:长期酗酒可导致慢性胰腺炎,因为酒精能直接刺激胰腺,并可能阻塞胰腺管。 2.胆道系统疾病。胆道结石:当胆石移动并阻塞胰腺导管时,胰腺消化酶的排出会受到阻碍,引发胰腺炎。胆道炎症:胆道炎症可能导致胰液分泌和排出受阻,增加胰腺炎的风险。 3.药物和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雌激素、某些抗生素和降血脂药等,可能干扰胰腺的正常功能。化学物质如有机磷杀虫剂等,也可能对胰腺造成损伤。 4.感染。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如腮腺炎病毒、伤寒杆菌等,可能并发胰腺炎。 5.外伤。胰腺受伤或手术时可能导致胰腺炎。高脂血症和高钙血症:这些代谢障碍可能增加胰腺炎的风险。 6.遗传因素。虽然胰腺炎本身通常不直接遗传,但某些遗传性疾病或遗传倾向(如胆囊炎、酗酒等)可能增加胰腺炎的风险。   急性胰腺炎如何预防 1.控制饮酒。酒精是导致胰腺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过量饮酒和长期酗酒都可能增加患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建议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空腹饮酒,因为这会加速酒精的吸收,增加胰腺的负担。 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高糖食物。保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选择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过饥。 3.积极治疗胆道疾病。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囊炎等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诱因。如有胆道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4.控制慢性疾病。高血脂、高钙血症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增加患胰腺炎的风险。如有这些疾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5.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6.避免药物诱发。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胰腺炎。如有必要服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7.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  
2024.12
31
食物过敏大揭秘:守护你的味蕾及健康
食物过敏,这个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词汇,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美食的享受,更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甚至威胁到我们的健康。那么,什么是食物过敏?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过敏食物呢?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川带大家一起了解食物过敏,学习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过敏:了解与应对 食物过敏是指机体在摄入某种食物蛋白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从轻微的皮肤发痒、红肿,到严重的呼吸困难、休克等。因此,对于过敏食物,我们需要格外小心。 面对过敏食物,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过敏原。如果是单一食物过敏,比如对海鲜或花生过敏,那么在日常饮食中就需要完全避免这类食物。而对于多种食物过敏的人来说,情况则更为复杂。他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过敏测试等方式,明确自己的过敏原,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 单一食物过敏:营养平衡的饮食之道 对于单一食物过敏的人来说,如何在避免过敏原的同时,保证营养的摄入呢?其实,关键在于食物的多样化和合理搭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替代食物来保证营养的摄入。例如,对海鲜过敏的人可以选择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蛋类等。同时,多吃新鲜蔬果,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轻过敏反应。 其次,注意饮食的均衡。除了蛋白质,我们还需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确保营养的全面摄入。 多种食物过敏:遵循的饮食原则 对于多种食物过敏的人来说,饮食调整的难度无疑更大。他们需要在避免多种过敏原的同时,确保营养的摄入。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饮食原则: 1、严格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明确自己的过敏原,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 2、选择替代品,确保营养的全面摄入。例如,对多种蛋白质来源过敏的人,可以尝试使用特殊的植物蛋白粉作为替代品。 3、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即使对某些食物过敏,也要尽可能选择其他种类的食物来补充营养。 4、定期体检,关注营养状况,及时调整饮食计划。 改善过敏体质:多吃这些食物 除了避免过敏食物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改善过敏体质。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改善过敏体质的食物: 1、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维生素D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减轻过敏反应。日常食物中,鱼肝油、牛奶、鸡蛋等富含维生素D。此外,适当的阳光照射也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 2、富含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这类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反应。深海鱼、亚麻籽、核桃等食物都是良好的来源。 3、抗氧化物质丰富的食物: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过敏反应。新鲜蔬果、绿茶、红酒等食物都富含抗氧化物质。 食物过敏后的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食物过敏症状,我们应立即停止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并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症状,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过敏症状缓解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以免引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 2、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食物过敏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过敏反应,享受健康的生活。让我们从日常饮食做起,关注身体健康,远离食物过敏的困扰。
2024.12
31
认识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人类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 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 第3及第5位,新发病例37.6万,死亡 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50岁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 高了早期诊断率,降低了死亡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 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镜筛查。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可改善结 直肠癌的诊疗水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关于结直肠癌的一些知识。 结直肠位置及作用 结直肠统称为大肠,长度在1.5米左右,盲肠位于大肠起始部,阑尾在其 前,其后分别是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大肠功能主要是对小肠吸收完的食物 残渣和水分再次吸收,并分泌肠液润滑肠道和储存、转运粪便,直至将粪便从肛门排出。大肠癌是指大肠黏膜上皮在环境 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恶性肿瘤起源于黏膜上皮或黏膜下间叶组织。其中由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大肠癌,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问叶组织者称为肉瘤,约占大肠恶性病变的1%,以恶性淋巴瘤为主,少见的还有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 大肠癌病因与机制 1.环境因素。过多摄人高脂肪和红肉,膳食纤维过少,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原因。近些年研究认为,肠道微生 态紊乱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2.遗传因素。从遗传学观点来看,结直肠癌分为遗传性与非遗传性,前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 肉病结直肠癌。后者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基因突变。但即使是散发结直肠癌,遗传因素也在其发牛中起着重要作用。 3.高危因素。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癌前状态。炎症性肠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发生癌变,多为幼年起病,病变广,时间长,常伴有原 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其他高危人群或高危因素有大便潜血阳性,有结直肠癌 家族史者,本人有癌症史者,长期吸烟, 年龄>50岁,盆腔放疗史,胃肠道疾病史者。 结直肠癌的发生途径有3条:腺瘤到腺癌途径、从无到有途径和从炎症到癌症途径。 结直肠癌分期与病理组 织学分型、分子分型 1.结直肠癌的分期。TNM分期(T指原发肿瘤,N是区域淋巴结,M是指远处转移)显示直肠癌和结肠癌有非常相似的生存预后。因此,这两种癌症使用 同样的分期系统。在该版分期中,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肿瘤侵透黏膜下层进入固有肌层,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T4a肿瘤直接浸润穿透至脏层腹膜表面,T4b肿瘤直接侵犯或者粘连至周同组织或者器官。2.组织学类型。参照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普通型腺癌中含有特殊组 织学类型,如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时 应注明比例。①腺癌,非特殊型。②腺癌,特殊型,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锯齿状腺癌、微乳头状腺癌、髓样癌、筛状粉刺型腺癌。③腺鳞癌。④鳞癌。⑤梭形细胞癌/肉瘤样癌。⑥未分化癌。⑦其他特殊类型。⑧不能确定类型。 3.结肠和直肠癌的分子分型。结直肠癌是一个异质性疾病。最近一个国际联盟报道了结直肠癌分子分型,分为4个亚型:CMSl(MsI免疫型),高突变、微卫星不稳定、伴有强免疫活化;CMS2 (经典型),上皮样、染色体不稳定,伴有显著的WNT和WYC信号通路活化;CMS3(代谢型),上皮样、伴有显著的代谢失调;CMS4(问质型),显著的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间质浸润和血管生成。然而,该分子分型目前尚未在临床实践中推荐使用。 结直肠癌症状 早期结直肠癌病人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2)大便性状改变 (变细、血便、黏液便等);(3)腹痛或腹部不适;(4)腹部肿块;(5)肠梗阻相关症状;(6)全身症状如贫麻、消瘦、乏力、 低热等。 结直肠癌转移 转移是指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经, 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 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转移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或转移癌。转移是结肠癌恶化的特征。 1.肝转移。结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的患者会发牛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约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方法检测的隐匿性肝转移。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 20%)适合手术切除,且其70%术后复发。 2.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①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②结肠旁淋巴结,位于邻近结肠壁的系膜内。③系膜血管淋巴结,位于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④系膜根部淋巴结,位于结肠系膜 根部。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概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到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他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可能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都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4.浸润与种植。癌肿可直接浸润周围组织与脏器。癌细胞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黏膜上;脱落在腹腔内,可种植在腹膜上。转移灶呈结节状或粟粒状,白色或灰白色,质硬。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痛性腹膜炎,出现腹水等。 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1.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定义。微卫星 (MS)是指细胞基因组中以少数几个核 苷酸(多为1~6个)为单位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又称短串联重复。DNA错配修复功能出现异常时,微卫星出现的复制错误得不到纠正并不断累积,使得微卫星序列长度或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称为微可星不稳定性(MSI),同时导致基因组呈现高突变表型。肿瘤的MMR功能缺陷往往由于MMR基因及其相关基 因EPCAM的致病性突变导致,也可能由于MLHl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引起的MLHl表达缺失导致。MSI现象于1993 年在结直肠癌中被首次发现。MSl根据程度可以被分成3类: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微卫星低度不稳定性、微卫星稳定。MsI在不同癌种中的发牛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已知MsI发生率较高的实 体瘤包括子宫内膜癌(20%~30%)、胃癌 (15%~20%)和结直肠癌(12%~15%, 其中Ⅳ期结直肠癌4%~5%)等。 2.MSl的临床意义。MSI是MMR蛋白功能缺陷导致的结果。MMR蛋白功 能缺陷同时也会导致基冈组呈现高突 变表型,进而导致肿瘤发牛风险增加。目前,MSI检测被美国国赢综合癌症 网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推荐 用于所有结肠直肠癌患者。MSI检测 对于多种实体瘤患者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①MSI检测作为林奇综合征初筛手段。在2010年之前,林奇综合征又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结直肠及其他多部位(包括子宫、卵巢、胃、小肠、胰腺、肝胆系统、上尿道、脑和皮肤等)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可考虑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多基因panel进行肿瘤易感基因的筛查。这些多基因panel包含 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及其他肿瘤易感 基因。《NCCN结直肠癌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2018VI》专家组对于CRC 或EC的患者及其家属,推荐以下3种策略之一进行检测:MMR状态或MSI 检测;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包括MMR及EPCAM在内的多基因 胚系突变检测。其中,MMR状态或MSI 检测作为普筛的基本方法。②MSI是Ⅱ期结直肠癌预后因子。目前,临床上推荐对高危T1期CRC患者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定义的高危因素包括T4、组织学分化差(3/4级,不包括MSI-H者)、淋巴结切除数目枚、肿瘤合并肠梗阻或穿孔、手术切缘阳性或可疑阳性、脉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等。而具有MMR/MSI-H表型的CRC虽然往往分化较差,但通常预后较好,被归为低级别腺癌。 ③MSI是Ⅱ期结直肠癌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因子。一项基于多个Ⅲ期临床研究人组患者数据(n=570)的回顾性分析表明,Ⅱ/Ⅲ期CRC患者存在MSl-H,可预测其接受5-Fu单药辅助化疗无效, ④MSI是晚期实体瘸免疫治疗疗效 预测因子。MsI-H表型的晚期实体瘤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往往具有显著疗效。
2024.12
31
1 2 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