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 | 白露之后“秋冻”正当时,这份实用冻法指南请收好!
2025.09
08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三减三健”构筑生命防护网
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2025年9月1日更是第19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咱们老百姓的健康正面临着诸多挑战。走在街头巷尾,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看看身边,肥胖人群日益庞大,不少人年纪轻轻就骨质疏松,弯腰驼背。这些健康问题就像隐藏在生活中的“定时炸弹”,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告诉大家,其实,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并不难,掌握“三减三健”的健康秘诀,就能轻松拥抱健康生活。 一、当下人们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健康问题却接踵而至,犹如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阴影,时刻威胁着我们的身体。 高血压——沉默的“杀手” 高血压就像一个无形的“杀手”,悄无声息地损害着我们的心脏、大脑和肾脏。很多人平时没什么感觉,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然而一旦发病,就可能引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主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长期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比如,很多上班族每天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缺乏运动,又经常吃外卖,外卖往往为了提升口感,盐和油的使用量较大,长期食用这样的食物,血压不知不觉就升高了。 糖尿病——甜蜜的“负担” 糖尿病也不甘示弱,它会导致血糖升高,长期下去会损害眼睛、肾脏、神经等多个器官,让患者苦不堪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热量、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过多,而运动量却相对减少,这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糖尿病还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肥胖——现代社会的“通病” 肥胖更是成了现代社会的“通病”,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关节疾病的风险。现在,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人们很容易就摄入过多的热量。同时,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们走路的机会越来越少,运动量严重不足。多余的热量在体内堆积,就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肥胖的人走路时会感到气喘吁吁,爬几层楼梯就累得不行,而且关节承受的压力也比正常人大,容易患上关节炎等疾病。 骨质疏松——脆弱的“骨骼” 骨质疏松也不容小觑,它让我们的骨骼变得脆弱,轻轻一摔就可能骨折,尤其是老年人,一旦骨折,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的钙质会逐渐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就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很多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稍微不小心就发生骨折,如髋部骨折、腕部骨折等,骨折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二、“三减”——为健康减负 (一)减盐:5克盐的界限 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吃多了却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过多的盐会使血压升高,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可别小看这5克,它大概就是一个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平平装满一盖的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盐的摄入。首先,减少食用咸菜、腌肉、咸鱼等高盐食品,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盐,含盐量极高。比如,100克咸菜的含盐量可能就达到了5-8克,吃一小碟咸菜,一天的盐摄入量就可能超标了。其次,做饭时要少放盐,可以使用限盐勺来控制用量。很多人做饭时习惯凭感觉放盐,往往一不小心就放多了。有了限盐勺,就能更准确地控制盐的使用量。还可以用一些天然的香料和调味料来代替盐,比如葱、姜、蒜、醋、柠檬汁等,它们能为食物增添独特的风味,同时减少盐的使用。例如,在凉拌黄瓜时,加入适量的蒜末、醋和生抽,再滴上几滴柠檬汁,味道清爽可口,而且不用放太多盐。另外,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选择低钠食品。有些食品虽然吃起来不咸,但可能含有大量的隐形盐,如方便面、火腿肠等,通过查看食品标签,可以了解食品中的钠含量,从而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二)减油:25 - 30克油的智慧 油,能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但吃多了却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 为了减少油的摄入,我们可以选择健康的烹调方式,如蒸、煮、炖、焖、拌等,尽量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烹调方法。以土豆为例,如果采用油炸的方式制作薯条,土豆会吸收大量的油,热量会大幅增加;而如果采用蒸或煮的方式,土豆的营养成分能更好地保留,而且热量较低。在购买食用油时,要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玉米油等,这些油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不同的油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橄榄油适合凉拌和低温烹饪,亚麻籽油适合凉拌,玉米油则适合煎、炒、炸等多种烹调方式。同时,要注意控制用油量,可以使用带刻度的油壶,这样能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用了多少油。另外,少吃油炸食品和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蛋糕、饼干、薯片等。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配料表,如果含有植脂末、人造奶油等成分,说明该食品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应尽量少吃。 (三)减糖:向添加糖说“不” 糖,虽然能给我们带来甜蜜的感觉,但吃多了却会对健康造成诸多危害,如导致肥胖、龋齿、糖尿病等。这里的糖主要指的是添加糖,即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如白砂糖、红糖、冰糖、果葡糖浆等。 我们要减少添加糖的摄入,首先,要少喝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果汁饮料等,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糖,喝多了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和体重增加。一瓶500毫升的可乐中含糖量可能高达50克左右,远远超过了人体一天所需的添加糖量。其次,少吃甜食,如蛋糕、糖果、巧克力等。这些甜食不仅含糖量高,而且往往还含有大量的脂肪,热量非常高。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如果配料表中添加糖排在前列,说明这种食品含糖量较高,应尽量少吃。可以用水果来代替甜食,水果中含有天然的糖分和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对健康有益。比如,吃一个苹果既能满足对甜食的渴望,又能摄入多种营养成分。 三、“三健”——“健”出活力体魄 (一)健康口腔:牙齿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大门 要保持口腔健康,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含氟牙膏,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巴氏刷牙法是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 - 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并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的压力,使刷毛在原位作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4-5次。饭后要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可以使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漱口水能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定期更换牙刷,一般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使用时间长了,刷毛会变形、磨损,清洁效果会下降,还容易滋生细菌。还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年至少洗牙一次,及时发现和治疗口腔疾病。洗牙可以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牙菌斑,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等疾病。 (二)健康体重:维持能量平衡的艺术 要控制体重,我们首先要合理饮食,遵循“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优质蛋白质,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热量低,饱腹感强;全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提供持久的能量;优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原料,如瘦肉、鱼类、豆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要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肌肉量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另外,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控制体重。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增加食欲,尤其是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 (三)健康骨骼:支撑一生的“顶梁柱” 要保持骨骼健康,我们要保证充足的钙摄入。牛奶、豆制品、鱼虾等食物都是钙的良好来源,每天可以喝300毫升左右的牛奶,多吃一些豆制品和鱼虾。牛奶中的钙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补钙的首选食品。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我们可以通过晒太阳来合成维生素D,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即可。在晒太阳时,要注意让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不要涂抹过多的防晒霜,以免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此外,还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跑步、跳绳等,这些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强骨骼强度。运动时,骨骼受到适当的压力,会促进骨细胞的活性,有利于骨骼的健康。 四、行动整合:让“三减三健”融入日常生活 (一)膳食宝塔巧应用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日三餐的科学搭配指南。我们可以按照宝塔的建议,合理选择食物种类和数量。在主食方面,增加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如糙米、全麦面包等,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而全谷类食物保留了谷物的外层,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水果,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我们应该尽量多样化选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在烹饪过程中,注意控制盐、油、糖的使用,自然实现“三减”。比如,做红烧肉时,可以减少糖和盐的使用量,用一些天然的香料来调味;炒青菜时,少放油,快速翻炒,保持青菜的营养和口感。 (二)科学运动不可少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将运动分配到每天,如每天快走30分钟。快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适合大多数人。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如骑车、游泳、打球等。骑车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打球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除了有氧运动,还要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每周进行2 - 3次即可。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让我们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的能量。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刚开始运动时,可以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三)全家动员齐参与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共同采购健康食材,一起做饭,享受健康美食。在采购食材时,可以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优质蛋白质,避免购买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品。一起做饭不仅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家人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还可以制定家庭运动计划,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一起运动,如周末一起去公园散步、骑自行车等。在运动过程中,家人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增加运动的乐趣。在家庭中营造健康的氛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共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带头少吃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多运动,孩子也会受到影响,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循序渐进贵坚持 改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从小目标开始,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先从每天减少一点盐的摄入开始,慢慢适应清淡的口味;先从每周进行一次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次数和强度。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忍不住吃甜食、不想运动等,这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奖励,当达到一个小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买一件喜欢的衣服、看一场电影等,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健康的变化,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国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
2025.09
02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开学啦!四大维度精准调适,让学生以最佳状态回归校园
蝉鸣渐弱,秋风送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当暑假的松弛感与校园生活的节奏感即将切换,不少学生和家长开始陷入焦虑:熬夜追剧的生物钟如何调整?久坐不动的体能如何恢复?被零食填满的肠胃怎样科学清理?本期邀请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刘丽利从身体机能、作息规律、营养管理、心理适应四大维度,为不同年龄段学生量身定制一份科学调适指南,助你以最佳状态开启新征程。  一、生物钟校准计划:告别“假期模式”的72小时攻略 1. 倒推法重建睡眠节律 开学前3天是调整生物钟的关键时期。采用倒推法,每天将入睡时间提前30分钟,同步调整起床时间。例如,原本习惯凌晨1点入睡的学生,首日调整为12:30入睡,次日提前到12:00,第三日则11:30入睡。同时,配合固定的起床时间,让身体逐渐形成新的睡眠节律。睡前1小时,务必关闭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如果难以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佩戴防蓝光眼镜来缓解这一问题。此外,睡前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泡个热水澡、听轻柔的音乐等,也有助于更快进入梦乡。 2. 晨间唤醒仪式设计 为了让自己在清晨能够迅速清醒,设定双闹钟策略是个不错的选择。第一重轻柔音乐闹钟置于床尾,迫使自己起身关闭,避免再次入睡;第二重5分钟后设置振动手环提醒,进一步强化清醒信号。起床后,进行3分钟“阳光浴”,拉开窗帘让自然光刺激视网膜,抑制褪黑素分泌,让身体感知到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紧接着,饮用300ml温水,激活代谢系统,促进肠胃蠕动。再配合5分钟简单拉伸,如伸展手臂、转动脖子、弯腰触脚等,唤醒肌肉,为一天的活动做好准备。 3. 午休质量优化方案 合理的午休能够恢复精力,提高下午的学习效率。采用“90分钟循环法”安排午休:若时间充裕,90分钟的深度睡眠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让人精神饱满;若时间有限,选择20分钟“快速眼动期前睡眠”,避免醒后昏沉。为了提高入睡效率,可以使用蒸汽眼罩配合白噪音,如雨声、森林环境音等,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切忌趴在课桌上午休,这样会压迫神经,导致手麻,影响血液循环和睡眠质量。 二、体能激活训练营:碎片化运动重塑身体机能 1. 久坐族专项恢复训练 针对暑假长时间打游戏、追剧的学生,设计“办公室健身操”改良版。每小时起身做1分钟“靠墙静蹲”,增强下肢力量,同时缓解久坐带来的腿部疲劳。配合“座椅扭转”动作,坐在椅前1/3处,右手扶左膝向左扭转身体,保持15秒后换边,有效缓解腰背僵硬。每天完成3组“平板支撑-臀桥-深蹲”循环,逐步唤醒核心肌群,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这些运动可以在学习间隙进行,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2. 校园场景适应性训练 模拟开学日常进行“微运动”,让身体提前适应校园生活的节奏。步行上下楼时采用“两步一阶”的方式,强化下肢力量,提高心肺功能。课间做“靠墙天使”,背贴墙壁双臂做W型开合,改善圆肩驼背的不良姿势。放学后进行15分钟“变速跑”,快走1分钟+慢跑30秒交替进行,既能提升心肺功能,又能避免过度疲劳。通过这些校园场景适应性训练,让学生在开学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体育课和课间活动。 3. 运动损伤预防指南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对于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注意运动鞋的“足弓支撑指数”,扁平足学生避免穿硬底板鞋,以免增加足部负担。运动前进行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开合跳等,比静态拉伸更能预防拉伤,因为动态拉伸可以更好地激活肌肉和关节。运动后采用“RICE原则”处理扭伤:Rest(休息),立即停止运动,避免进一步损伤;Ice(冰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减轻疼痛和肿胀;Compression(加压),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当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将受伤部位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三、营养升级方程式:吃出专注力的科学配方 1. 脑力加油站饮食方案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遵循“3:2:1黄金比例”准备早餐:3份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为大脑提供持久的能量;2份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等,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1份果蔬,如蓝莓、菠菜等,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保护大脑细胞。午餐采用"彩虹饮食法"保证营养均衡:红色食物如番茄,富含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绿色食物如西蓝花,含有丰富的叶酸,对神经系统发育有益;黄色食物如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保护视力。晚餐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如三文鱼、核桃等,促进神经发育,提高大脑功能。 2. 零食替代健康清单 暑假期间,学生可能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但很多零食并不健康。将薯片替换为冻干水果脆片,既保留了水果的营养,又具有酥脆的口感。奶茶改为自制红枣桂圆茶,富含铁和维生素,具有补血养颜的功效。含糖饮料换成无糖椰子水,清爽解渴,且热量较低。准备“学习能量包”:混合坚果(杏仁+核桃+腰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能稳定血糖;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0%)含有黄烷醇,可提高注意力;风干牛肉条富含蛋白质,提供持久能量。这些健康的零食既能满足学生的口腹之欲,又能避免犯困,提高学习效率。 3. 肠胃调理三步法 开学前一周,执行“轻食计划”帮助肠胃恢复健康。首日减少1/3食量,让肠胃逐渐适应减少的食物摄入。第三日以粥品为主,如小米南瓜粥、山药薏米粥等,这些粥品易于消化,还能滋养肠胃。第五日引入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每日饮用2000ml“肠道清道夫”:晨起空腹喝温水+柠檬片,促进肠胃蠕动,排出毒素;上午加饮蒲公英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不宜饮用);睡前1小时喝洋甘菊茶(对菊科植物过敏者不能饮用),舒缓肠胃,帮助睡眠。 四、心理调适工具箱:从“假期综合征”到“开学兴奋期” 1. 目标可视化管理系统 使用“SMART原则”制定新学期计划,让目标更加明确、可行。Specific(具体):例如每周背诵50个单词,而不是笼统地说提高英语成绩;Measurable(可衡量):数学作业正确率达90%,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Achievable(可实现):每天运动20分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时间安排,确保目标能够达成;Relevant(相关性):每日听英语,提升英语听力水平,让小目标与自己的长远规划相契合;Time-bound(时限性):月考前完成复习,给目标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将目标分解为便签贴在书桌前,每完成一项用荧光笔标记,增强成就感,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2. 压力转化训练法 当感到焦虑时,采用“4-7-8呼吸法”快速平复情绪。用鼻子吸气4秒,让空气充满腹部,感受腹部的膨胀;屏息7秒,保持呼吸的停顿;用嘴呼气8秒,感受腹部的收缩。重复3次,能够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建立“情绪日记”记录每日压力源,周末进行回顾整理,找出高频触发点,如学习任务过重、人际关系问题等,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例如,如果是学习任务过重,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如果是人际关系问题,可以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矛盾。 3. 社交预热行动方案 提前联系3位好友组织“开学前茶话会”,通过分享假期趣事重建社交连接,缓解开学前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准备3个“破冰话题”,如新电影、校园趣事、学习计划等,应对新同学交流,避免冷场。练习“积极倾听四要素”:眼神接触,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点头回应,表示你在认真倾听;重复关键词,确认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开放提问,鼓励对方继续分享。通过这些社交预热行动,让学生在开学后能够迅速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专家名片】 刘丽利,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曾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保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保健有较深入地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朝阳区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朝阳区医学会鉴定专家库成员。主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原理与实践》、参与编译《急诊与现场急救实用指南》等论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科普书2部,院级课题3项。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丽利 监制:彭雪征
2025.08
30
科普视频 | 颈椎曲度变直,最害怕这5个动作,一起练起来!
2025.08
27
科普视频 | 别再拖!每天4个动作,紧急“拦截”腰背疼痛!
2025.08
27
1 2 3 4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