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5个贴心锦囊甩掉“假期综合征”,工作状态一键拉满
“五一”小长假,是忙碌生活中一段珍贵的休憩时光。人们在假期尽情放松、游玩,享受悠闲与欢乐。然而,假期结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不少人却患上了“假期综合征”,出现精神萎靡、效率低下、焦虑烦躁等症状。别担心,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从生活作息、心理调节、工作规划、运动锻炼、饮食调整五个方面,为你提供一套实用、可操作的回归工作攻略。 【调整生活作息,重启身体“生物钟”】 假期里,很多人打破了日常规律的作息时间,熬夜追剧、玩游戏,早上睡懒觉成了常态。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会导致身体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因此,回归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尽快调整作息,让身体适应正常的工作节奏。 调整睡眠时间。在假期结束前的两三天,就要开始逐步调整睡眠时间。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 15 - 30 分钟,逐渐将睡眠时间调整到工作日的正常作息。比如,你平时晚上 11 点睡觉,早上 7 点起床,假期可能晚上 1 点才睡,早上 9 点才起。那么,在假期最后三天,可以第一天晚上 12 点半睡,早上 8 点半起;第二天晚上 12 点睡,早上 8 点起;第三天晚上 11 点半睡,早上 7 点半起,逐步向正常作息靠拢。 营造睡眠环境。一个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可以泡个热水澡,让身体放松;喝一杯温牛奶,有助于安神助眠;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心情。同时,将卧室灯光调暗,拉上窗帘,保持室内安静,为睡眠创造良好的条件。 白天适当活动。白天增加一些活动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躺着,可以让身体在晚上更容易感到疲劳,从而更好地入睡。比如,在午休时间可以出去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下班后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慢跑、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时间不宜过晚,以免影响睡眠。 【做好心理调节,告别“假期焦虑”】 从悠闲的假期状态突然切换到紧张的工作状态,很多人会产生焦虑、抵触等情绪,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关键是要学会正视这些情绪,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调节。 接纳情绪,积极暗示。不要过分抗拒或自责自己出现假期综合征的情绪,要接纳这种正常的心理变化。同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告诉自己“假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新的开始,我可以充满活力地投入工作”“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定能够应对工作中的挑战”等。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重复这些积极的话语,增强自信心。 回顾工作,树立目标。花一些时间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看看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这能让你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同时,为接下来的工作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自己在工作中有清晰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人员,可以设定本月要完成多少销售额的目标,然后将其分解到每周、每天,明确每天需要拜访多少客户、跟进多少订单等。 交流互动,增进感情。回到工作岗位后,主动与同事交流假期见闻和工作想法,这不仅能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还能让你更快地融入工作氛围。在交流过程中,你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得一些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能了解到工作中的新动态和新要求,为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合理规划工作,开启高效模式】 假期结束后,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很容易让人感到无从下手,进而产生焦虑和拖延情绪。因此,合理规划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梳理工作任务。花一天时间,将手头的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梳理,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可以使用四象限法则,将任务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类。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合理安排其他任务的完成顺序。 制定详细计划。根据任务分类,为每一项任务制定具体的完成时间和步骤。将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为每个小任务设定合理的时间节点。例如,如果你需要完成一份项目报告,可以将其分解为资料收集、大纲撰写、内容填充、审核修改等几个小任务,并为每个小任务安排具体的时间,如资料收集在周一完成,大纲撰写在周二完成等。这样可以让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避免拖延。 合理安排休息。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疲劳和效率低下。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即每工作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每完成 4 个番茄时段,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息,如 15 - 30 分钟。在休息时间里,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喝杯水,远眺一下窗外,放松眼睛和大脑,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调整饮食结构,为身体“充电”】 假期里,人们的饮食往往比较丰富多样,甚至可能出现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情况,这会给肠胃带来很大的负担。回归工作后,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均衡,对于恢复身体状态至关重要。 清淡饮食。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比例。蔬菜可以选择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香蕉、橙子等,全谷物可以选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减轻肠胃负担,改善消化功能。 规律进餐。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和食量,每天尽量定时定量吃饭,避免不吃早餐或晚餐吃得过饱。早餐要吃好,为一天的工作提供充足的能量;午餐要吃饱,保证下午的工作效率;晚餐要吃少,避免晚上肠胃负担过重。同时,要注意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消化食物。 补充水分。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每天至少饮用 1500 - 2000 毫升的水,可以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避免过多饮用咖啡、碳酸饮料等含糖量高或刺激性强的饮品,这些饮品可能会影响睡眠和身体健康。 【坚持运动锻炼,焕发身体活力】 运动是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式。假期后坚持运动锻炼,能让你快速摆脱假期综合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选择运动项目。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果你平时缺乏运动,可以从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开始,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这些运动相对容易坚持,对身体的要求也不高。如果你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可以选择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等,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 制定运动计划。每周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明确运动的时间、频率和强度。例如,每周安排 3 - 4 次运动,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可以将运动时间安排在下班后或周末,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锻炼。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受伤。 注意运动安全。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做好热身和拉伸运动,避免运动损伤。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如运动鞋、运动服装等,确保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晓川 监制:彭雪征
2025.05
06
“五一”小长假,别再说自己没时间锻炼啦!试试这个肩颈哑铃操
2025.04
30
五一出游提示!崴脚后首先是冷敷还是热敷?
2025.04
30
“五一”小长假安全出游提示! 崴脚了首先怎么办?牢记“急救黄金4步曲”
2025.04
30
五一出游隐患多!应急总医院专家“五防”锦囊来咯
当“五一”假期的暖阳唤醒大地,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拥抱自然。然而,健康隐患如同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可能让美好旅程蒙上阴影。真正的安全不是偶然,而是源自对风险的清醒认知与科学防范。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特别提醒,掌握“五防”法则,如同为假期穿上无形铠甲,让健康与安全成为旅途最坚实的后盾。 【一防:烈日灼伤——筑起紫外线防御屏障】 春日的阳光常让人低估紫外线的威力。气象数据显示,春季臭氧层较薄,地表紫外线辐射强度可达夏季的78%。这种“温柔的陷阱”不仅会导致晒斑、皱纹等光老化现象,更会增加皮肤癌风险。 防护需构建三级体系: 物理遮挡是基础:宽檐帽(帽檐≥10cm)配合防晒口罩,能阻挡60%的紫外线直射。防晒衣选择UPF50+专业级产品,其特殊织法能有效反射紫外线。专业级的防晒衣采用“原纱型”防晒技术,经50次洗涤后UPF值仍>40,适合长期户外活动。 化学防护要科学:化学防晒要遵循“20-2-2”原则,即提前2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每次用量约2mg/cm²。对于敏感肌人群,推荐物理防晒霜,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和氧化锌,避免化学防晒剂可能引发的接触性皮炎,可以使用一些专为敏感肌设计的物理防晒霜。 晒后急救需及时:晒后4小时是急救黄金期。可用冷藏喷雾进行物理降温,配合含神经酰胺的修复凝胶。若皮肤出现水疱或脱皮,需用无菌敷料覆盖。自制芦荟胶(新鲜芦荟去皮取汁+维生素E胶囊)也是有效的晒后修复品。近期研究发现,含有积雪草苷的修复霜能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深度防护技巧: 紫外线最强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户外活动; 驾驶时佩戴专业级驾驶镜,防止路面反射光伤害;儿童需选择物理防晒剂,避免化学防晒剂通过皮肤吸收;唇部防晒易被忽视,建议使用SPF30+的润唇膏。 实际案例: 去年某景区发生多起游客晒伤事件,因未重视春季防晒。张女士使用普通遮阳伞未穿防晒衣,背部出现大面积晒伤,紧急处理后仍需一周恢复。 【二防:病从口入——构建消化道安全防线】 旅途中的饮食安全犹如走钢丝。山区溪流看似清澈,但64%的水样存在大肠杆菌超标,未处理的生水可能携带甲肝、霍乱等病原体。野味诱惑背后更暗藏杀机,毒蘑菇误食死亡率达10%-20%。 水源管理是关键:山区溪流64%存在大肠杆菌超标,未处理的生水可能携带甲肝、霍乱等病原体。便携式净水片能有效杀灭微生物,取水点应选择上游流动水源。保温壶存储热水,避免饮用开封超过4小时的瓶装水。 进食原则要牢记:遵循“热透原则”,海鲜需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凉菜、生腌制品等高风险食物应谨慎食用。自制补液盐配方(1升水+6茶匙糖+半茶匙盐)可纠正轻度脱水。 消毒措施不可少:紫外线消毒棒处理餐具,酒精棉片擦拭水果表面。家庭药箱需备有诺氟沙星胶囊(针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和甲硝唑片(治疗厌氧菌感染)等。 食物中毒急救指南: 识别食物中毒症状同样关键,如果出现剧烈呕吐但无腹泻(可能为金葡菌毒素中毒),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即可。如果出现腹泻伴发热腹痛(可能是沙门氏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如果出现水样便+脐周绞痛(可能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可立即服用山莨菪碱解痉止痛并尽快尽早到医院救治。在这里推荐一个自制简易补液盐配方:1升纯净水中加入6茶匙糖和半茶匙盐,能有效纠正轻度脱水。 野外饮食鉴别技巧: 毒蘑菇鉴别口诀:鲜艳伞盖多有毒,菌褶撕裂试颜色,流浆汁液需谨慎。 野外水源检测法:用透明杯接水静置,30分钟后观察沉淀物。 突发腹痛急救穴:按压足三里穴(膝眼下3寸)缓解疼痛。 实际案例: 某徒步团队误食毒蘑菇,3人出现呕吐腹泻。领队及时用紫外线消毒棒处理水源,用自制补液盐缓解症状,避免了严重脱水。 【三防:毒虫侵袭——建立野外防护系统】 户外是昆虫的王国,蜱虫、隐翅虫等毒物常隐匿于暗处,防护需物理与化学手段并用。需要携带的急救包清单:蛇药片、弹性绷带、医用镊子、抗组胺药膏、薄荷脑驱蚊液、无菌敷料、一次性手套。研究表明,携带薄荷脑成分的驱蚊液对蠓虫有较好驱避效果。 物理防护是基础:高帮徒步鞋配合束腿裤形成“全封闭防护层”,帐篷纱网孔径须<1mm。进入草丛前喷洒含氯菊酯的驱虫剂,有效驱赶蜱虫、蠓虫等。 化学防护要精准:20%-30%浓度的避蚊胺驱蚊液,每4小时补涂。氯菊酯处理衣物可长效防护,但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急救措施要果断:如果被蜱虫咬伤,用酒精棉球敷贴1分钟,尖头镊子夹取口器完整取出;如果接触了隐翅虫,千万不可拍打,要吹落或抖落后用肥皂水清洗;如果被蝎子蜇伤,近心端结扎,负压吸出毒液后敷抗组胺药膏,也可以用吸奶器或火罐进行负压吸引,但需注意避免皮肤破损。 特别提醒:毒虫出没具有一定规律,清晨和黄昏是蜱虫活跃时段;隐翅虫具有趋光性,在夜间避免使用强光手电;毒蛇出没的地点为岩石缝隙、落叶堆积处。蛇咬急救需记住“4小时黄金期”,注射抗蛇毒血清越早越好。 实际案例: 李先生被蜱虫咬伤后,用酒精麻醉后完整取出,避免了莱姆病感染。同行者因未正确处理,出现关节肿痛症状。 【四防:意外扭伤——打造运动损伤防护网】 山地徒步、亲子嬉戏时,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损伤时有发生。医学统计显示,踝关节内翻损伤占运动损伤的85%,多因下山时重心不稳或落地不稳导致;膝关节半月板在突然转向、急停变向时易受冲击,篮球、足球等运动中尤为常见。科学急救与康复是避免后遗症的关键。 现场急救遵循RICE原则升级版: 休息(Rest):立即停止活动,使用双拐避免患肢承重。拐杖选择轻便铝合金材质,高度以腋下到地面距离减5cm为宜,拐杖底端需有防滑垫。 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15℃),持续冰敷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研究显示,冰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 加压(Compression):采用弹性绷带“8”字包扎法,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压力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加压可限制肿胀,提供关节稳定性。 抬高(Elevation):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20cm,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垫高枕头或使用折叠毯子等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发生关节损伤后12小时可口服NSAIDs类药物(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并减轻炎症反应。注意胃肠道副作用,避免空腹服用。 康复期训练方案: 动态热身:每天进行高抬腿(每组15次,每天3组)和弓步扭转(每组10次,每天3组),激活下肢肌肉,增强关节灵活性。 平衡训练:单腿闭眼站立,从30秒逐步延长至2分钟,每天2次。使用平衡垫增加难度,增强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训练:在平衡垫上进行单腿蹲起、前后左右移动等动作,每周3-4次,提升关节稳定性。 特别提醒:若肿胀持续加重、皮肤发亮紧绷,或活动受限超过48小时,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或韧带撕裂,立即就医。出现瘀斑或异常活动感(如关节松动),提示可能骨折,需固定患肢并送医。III度扭伤(韧带完全断裂)需手术修复,术后使用支具固定6-8周。康复期本体感觉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二次损伤。 预防措施:选择高帮徒步鞋,减震系数>25%,提供踝关节支撑。使用登山杖减轻膝关节压力,研究表明可降低30%的冲击力。运动前充分热身,动态拉伸10-15分钟,激活肌肉和关节。 实际案例: 王女士下山时踝关节扭伤,立即用RICE原则处理,配合布洛芬止痛。2周后肿胀消退,4周恢复正常行走。同行者未及时处理,继续活动导致韧带松弛,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需佩戴护踝半年。 【五防:踩踏事件——了解人群密集场所生存指南】 人群密集处暗藏致命风险。当空间密度超过4人/㎡,推挤力呈指数级增长;达到6人/㎡时,人体胸廓受压超过临界值,可能导致窒息或肋骨骨折。历史教训显示,80%的踩踏事件发生在活动开场/散场前30分钟,此时人流集中、秩序混乱。掌握科学评估与逃生策略,是生死攸关的技能。 人群密度评估法:举起手臂平伸,若视线被遮挡则密度>4人/㎡。进入陌生场所先定位安全出口,计算最近逃生路线,需控制在50米以内。被挤压时可采用“呼吸保护姿势”:双手握拳置于胸前,肘部支撑形成空间。 预防性空间识别是关键:优先选择靠近墙体但避开直角转角的位置,利用固定抓握物(如栏杆、柱子)保持平衡。进入陌生场所先定位安全出口,计算最近逃生路线,确保距离<50米。熟悉多个备用出口,避免人流拥堵时单一出口失效。 危险信号需警惕:群体恐慌前常出现诡异安静,预示可能突发骚乱。地面出现大量鞋袜,表明人群重心失衡,踩踏风险骤增。人流速度突然变化,推挤力增大,需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应急逃生需掌握“三点支撑法”:一手握拳护太阳穴,肘部与膝盖形成三角保护区;采用“胎儿姿势”蜷缩减少受压面积。移动策略要逆人流45度角侧移,靠近边缘“之”字形前进。发现儿童立即抱起转移,摔倒者需蜷身护颈。 掌握健康知识很重要: 利用衣物、皮带等制作简易止血带,可以控制严重出血。利用杂志、木板等固定骨折部位,可以防止二次伤害。出游时,要避开高峰期,选择非热门时段参与活动。穿着防滑鞋,避免高跟鞋;佩戴防冲击眼镜,保护眼睛。携带应急物品:急救包、哨子、手电筒等,以备不时之需。 实际案例: 某音乐节因设置“单向人流通道”和“应急缓冲区”,成功避免踩踏事件。安保人员使用电子显示牌引导人流,确保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掌握这“五防”法则,如同为假期穿上无形铠甲。从紫外线防护到人群管理,每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建议出行前制作“健康应急卡”,记录个人病史、过敏信息及紧急联系人,随身携带。真正的旅行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安全意识的升华。让我们用科学防护为假期保驾护航,让健康与安全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国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
2025.04
30
1 12 13 14 15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