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搭台,多国专家共铸“中国人道智慧”与国际理念融合新篇章
10月25日,“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应急救援伦理学讨论”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国际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红十字会、国家消防救援局、应急总医院等一线人道工作者就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的内在契合与现实价值展开深度对话。蒙古、缅甸、阿富汗等驻华使馆高级外交官员以及来自应急管理系统、红十字系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的专业人员60余人参加了研讨活动。 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讨论活动由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学者普遍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和谐、平衡等理念,以及温和务实的传统,为国际人道法的应用提供了宝贵视角。2024年恰逢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和日内瓦四公约颁布75周年,在此背景下探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国际人道主义,对促进国际人道主义跨文化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主持开幕式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国忠在开幕致词中指出,中方基于传统文化中“和”、“义”、“融”等精神,积极参与国际救援与人道主义行动,将中国人道传统理念转化为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尊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国忠致辞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纪博瑞发表致词时表示,国际人道法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产生共鸣。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与与国际人道法的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际人道法理论体系,也将为中国在国际人道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益指导。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纪博瑞致辞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发表致词时指出,中国是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积极拥护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将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融合,将带来新的视角、观点,启发我们更好地为国际人道援助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红十字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致辞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曼谷全球事务区域经理Charlie Dorman-O’ Gowan、驻斯里兰卡顾问Kaushalya Karunasagara,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高金声,红十字国际学院国际人道法与人道政策教研中心副主任徐诗凌教授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顾问刘欣燕的主持下,来自应急总医院、中国红十字会、国家消防救援局、北京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等机构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线人道工作者们,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将国际人道法与中国人道传统相结合、援助伦理学的生成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交流分享。 主旨发言和圆桌讨论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传播主管巴昱华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未来在此领域持续进行学术探索的期待。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传播主管巴昱华作总结 文章来源(有修改):中新网(记者肖欣) 图片来源: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任宝兴摄) 整理: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0
29
【重要通知】应急总医院门诊楼即将全面改造升级,打造未来医疗新空间
  亲爱的患者朋友们: 好消息!为了给大家打造一个更加温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应急总医院门诊楼即将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改造升级啦! 临时门诊安排: 改造期间,我们将启用临时门诊楼。由于空间有限,候诊区域可能会稍显拥挤,就医流程也会有所调整。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并恳请得到您的配合、理解与支持。 服务优化升级: 为了让您在改造期间依然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我们将加强标识引导,增加人员引导,确保您就医顺畅。同时,我们的信息系统也将进行全面升级,提升就医效率。 便捷就医举措: 预约挂号:您可以通过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或114平台进行预约挂号,轻松安排就诊时间。 线上缴费:无论是医保还是自费,都可以在应急总医院官方小程序上完成缴费,无需排队等待。温馨提示:首次通过小程序进行医保结算的患者,别忘了激活电子医保凭证哦! 电子发票:缴费后,您还可以在小程序上下载电子发票,方便保存和报销。 在改造期间,您的理解与支持将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您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见证医院的每一次蜕变。 让我们一同期待,改造升级后的应急总医院门诊楼,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和更加便捷的服务,迎接每一位患者的到来! 改造后的医院大门与全景图,敬请期待! 改造后的应急总医院主院区全景 改造后的应急总医院大门 策划:融媒体中心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0
29
【要闻速递】应急总医院与甘肃省人民医院进行座谈交流
10月23日,甘肃省人民医院领导一行7人来到应急总医院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领导介绍了医院基本情况,就应急医学和医疗救援建设等事宜进行交流座谈,并参观了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研发教培基地。
2024.10
23
应急总医院:打造应急特色学科体系,创建“四型”医院
“医院打造‘大急诊、强门诊,大专科、强综合’的应急特色学科体系,创建应急型、管理型、服务型、科研型等‘四型’医院。”作为应急管理部直属医院,应急总医院承担着国内重大灾害事故医疗救援、跨国(境)救援医疗救护等职责。该院院长吴迪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应急特色现代化医院的转型之路。 一院两中心,围绕三个职责打造“四型医院” 吴迪介绍,医院现有“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两个中心,围绕建设应急特色现代化医院、为应急管理系统服务保障、牵头应急医学研究等三个职责,致力于建设应急型、管理型、服务型、科研型“四型”医院。 “为推动两个中心建设,医院报经应急部党委同意专门成立应急医学建设办来统筹负责中心建设管理,建设医、教、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研发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应急医学重点实验室。”吴迪进一步介绍,2021年10月,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组建以来,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研创新,充实资源储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在为国内外应急救援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迪院长在应急总医院主办的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发言 医院前身是煤炭总医院,在尘肺病防治诊疗方面有特色基础,2022年9月,依托医院组建了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开展尘肺病临床诊疗救治及医学基础研究,建立尘肺病专家库和防治帮扶机制,搭建国家尘肺病诊疗网络平台,服务于尘肺病患者群体,年均接诊患者3万余人次。 在“四型”医院建设方面,吴迪谈到,医院在两中心基础上,强化应急医学救援属性,组建“中国救援队(医疗队)”“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三支国家级救援队伍,建立以应急医学为主线的多学科支撑及研究体系,在国家级科技项目上屡获突破,并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搭建产学研医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 应急总医院 “大急诊、强门诊,大专科、强综合”,打造应急特色学科体系 “医院围绕‘大急诊、强门诊,大专科、强综合’的应急特色学科体系布局,实施大急诊发展战略,接诊患者大幅增加,急救效率明显提高,救治能力不断提升,救治病种日趋丰富。医院设有46个医疗医技临床科室,提出‘三个一批’学科发展方略,即推动一批特色学科、提升一批优势学科、整合一批基础学科,既满足日常临床诊疗需求(涵盖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根据医院特色打造一批重点优势学科。”吴迪分享。 推动一批技术特色学科建设。医院组建烧伤整形科,引进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吕国忠教授担任烧伤整形科学科带头人,在因灾害事故致伤致残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在呼吸科多年积累基础上,重点建设职业病科和呼吸重症中心,目前呼吸气管镜介入治疗走了在国内专科诊疗技术的前沿,呼吸重症气管镜手术年近5000例。 提升一批有基础能力的学科。医院集中人员、政策、资金、设施设备等资源,建设一批基础发展学科,如心脑血管、创伤外科、骨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此外,在做好公益性保障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发展有潜力的科室,进行资源优化,统筹整合一批。 呼吸重症气管镜手术 5G+模式,应急救援、急诊急救、院前急救融合先行 “应急是医院第一属性,患者有需要,医院应该立即响应。如果连平时的急诊急救都做不好,更不要说在极端自然灾害等危险环境下的救治。因此,一定要将急诊急救的本领练好、流程优化好、效率提升好。”吴迪谈到,医院结合实际,推出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探索出一条应急医学救援、急诊急救及院前急救三者融合先行之路。 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左一)在手术中 针对传统救治模式中救护车转运与医院救治信息脱节的弊端,医院深化与北京120合作,成立急救工作部,组建了急危重症中心和3个院前急救工作站,运用“5G技术”,将患者诊疗信息前置,在救护车上将患者信息与院内远程急诊技术平台无缝衔接,实现“上车即建档、上车即入院”。 “以往,患者入院后需要办理各种手续,很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心情焦急又不清楚流程,耽误了最好的救治时间。”吴迪谈到,基于这种情况,医院推出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在救护车上将患者身份信息对接到系统中,患者入院后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实现“先救治后付费”,全流程闭环管理,大大缩短抢救时间,提升了救治成功率和患者就医获得感,急诊患者由原来的550人次/年增长至现在4000人次/年。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齐钰 陈龙飞   应急总医院 彭雪征 莫鹏
2024.10
21
应急总医院首次承办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灾害护理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现场 10月19日至20日,备受关注的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灾害护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科学救援,护佑生命”,中华护理学会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各省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各地护理同仁及灾害救援领域专家共500余人出席大会,共同探讨灾害救援应急能力建设、灾害救援实践应用等前沿话题。 此次盛会由中华护理学会主办,应急总医院协办。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利岩、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唐豹、北京市卫健委医疗应急处副处长于海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共谋新时代灾害护理事业新篇章。应急总医院护理部主任吴军玲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马慧共同主持开幕式。 座无虚席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致辞 中华护理学会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利岩致辞 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致辞 吴迪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在应急管理部的坚强领导下,应急总医院近几年在转型发展中勇担重任,积极推进灾害医学救援的科研与实践,在医教研救转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而面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给灾害护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此次研讨会应成为专家学者交流经验、碰撞思想的学术殿堂,共同为灾害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唐豹致辞 北京市卫健委医疗应急处副处长于海玲致辞 应急总医院护理部主任吴军玲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马慧共同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在应急总医院新鲜出炉的院歌《生命之光》中拉开序幕,护士们以激昂的歌声和动人的舞蹈,展现了应急战士的崇高情怀与使命担当,赢得了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 应急总医院护理团队表演开场舞蹈《生命之光》 在研讨会主题演讲环节,苏州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李惠玲、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马慧、湘雅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副主任李丽等数十名护理专家分享了灾害救援中的生命关怀、基于医防融合的医院新发传染病早期预警信号识别研究进展、灾害准备度评估框架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医务处处长缪国斌、护理部主任吴军玲、救援处副处长孟涛疆、急诊科护士长陈丽娟也登台进行了主题演讲,围绕应急医学救援与5G院前急救、灾害救援现场心血管急症的快速识别与处置策略、跨国境救援物资高效管理、“党建红”领航“应急红”、联合国框架下中国救援队医疗队建设,分享了医院在应急医学救援领域的宝贵经验与创新成果。 吴迪院长作主题演讲 缪国斌处长作主题演讲 吴军玲主任作主题演讲 孟涛疆副处长作主题演讲 陈丽娟护士长作主题演讲 吴军玲主任在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 会旗交接仪式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全国护理同仁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高端平台,在全体与会人员中引发热烈反响。未来,应急总医院将秉承“科学救援,护佑生命”的宗旨,不断提升灾害医学救援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参会留影 参会留影 参会留影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任宝兴 审核:吴军玲 监制:彭雪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024.10
21
1 41 42 43 44 4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