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应急总医院眼科挑战极限让百岁老人重获光明
       期颐之年的心愿:重拾生活自理 在温馨的四世同堂家庭里,100岁的周老无疑是家中的“老宝贝”。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双眼逐渐变得模糊,生活自理能力大受影响,平日里只能依靠家人推轮椅行动。这不仅给老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让家人深感忧虑。周老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恢复视力,重新过上自主、独立的生活。 医者担当:挑战高龄高危手术 带着对光明的渴望,周老被家人带到了应急总医院眼科门诊。眼科王应利主任接诊后,仔细为老人安排了各项眼科检查。结果显示,周老双眼患有程度较重的白内障,视力仅存眼前手动。面对如此高龄且病情严重的患者,王主任深知手术难度和风险巨大,但医者仁心驱使她迎难而上。 王主任与老人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详细解释了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尽管手术难度极大,但眼科团队还是为周老精心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手术前对老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全身及眼部检查,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精准操作:二十分钟手术成功 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王应利主任医师和周玉梅副主任医师共同为周老进行了左眼的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历时二十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术者的操作水平却是极大的考验。 手术过程中,眼科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克服了囊袋薄脆如蝉翼、悬韧带细弱易断、晶状体核坚硬等难题,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每一分钟都凝聚了医护工作者对患者细致入微的呵护,最终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重见光明:生活焕发新生机 术后第一天,周老的术眼眼压正常,角膜有轻微水肿,但人工晶体位置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老的视力逐渐恢复。术后一周复查时,左眼视力已经达到了0.2,这让家属激动不已。周老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术后一个月复查时,周老已经能够自己走进诊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检查,左眼视力已经达到了0.4,术前看不见眼底也能看清了,黄斑区有点萎缩。周老和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周老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另一只眼的白内障手术也做了。 温馨科普:打破白内障手术认知误区 据王应利主任介绍,许多患者及家属对白内障手术存在误区,认为年龄大了就不适合做手术。实际上,白内障手术并没有年龄限制,只要全身情况稳定、无手术禁忌症,高龄老人同样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此外,白内障手术也并非必须等到病情完全成熟才能进行。随着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只要患者的视力下降影响了生活质量,就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及时就医、科学治疗才是关键。 眼科咨询电话: 010-87935455 眼科团队 小编点评: 面对百岁老人的白内障困境,应急总医院眼科团队以精湛的医术、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的医者仁心,成功挑战医学极限,为老人实施手术,让其在迟暮之年重获清晰视界。这不仅彰显了眼科团队的专业实力和技术水平,更是对“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深刻诠释。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无论年龄多大,追求光明的梦想都不应被放弃。在未来的日子里,眼科王应利主任率领团队将继续守护这份光明,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灯。 来源:眼科 撰稿:王霜 审核:王应利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1
26
应急总医院携手35家医院共探心脏康复创新发展之路
11月16日,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康复医学科成功举办了心脏康复评估与治疗学术会议。本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北京地区35家医院的103名康复医学专家、心血管病专家、老年医学专家及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共同探讨心脏康复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合影留念 学术交流:共谋心脏康复创新发展蓝图 本次会议旨在推动心脏康复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与会专家围绕心脏康复的评估体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创新、预防策略的完善以及康复技术的应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应急总医院吴迪院长和科技教育处高艳处长在开幕式上致辞,高度肯定了心脏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及会议召开的必要性。 应急总医院吴迪院长致辞 应急总医院科教处高艳处长致辞 权威分享:专家解读心脏康复前沿动态 会议中,多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心脏康复领域的宝贵经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谢瑛主任就心肺运动试验指导下的心脏运动康复进行了细致阐述,结合多个典型病例,深入解读心肺运动试验数据;小汤山医院心肺重症康复科国荣主任则对重症心脏病的评估、诊断、预防、治疗、康复的全面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桂沛君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唐易非教授、应急总医院外聘专家郭丹教授、康复医学科王学英主任、综合医疗科李长新主任、心血管内科范煜东主任等多位专家就多学科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为制定心脏康复临床路径提供了宝贵参考。 专家授课 现状分析:聚焦我国心脏康复发展瓶颈 会议还对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会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心脏康复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医院数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临床操作忽视综合评估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心脏康复的进一步发展。会议认为,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因此,加强心脏康复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引领:应急总医院大力发展康复医学 面对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康复诊疗需求,应急总医院高度重视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在人员、设备、场地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康复医学科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面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康复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心脏康复方面,科室拥有先进的心脏康复评估与治疗设备,如六分钟步行试验测试系统、运动心肺测试系统等,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心脏康复的精准度和效率,也满足了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 学术氛围:搭建心脏康复领域交流平台 康复医学科牵头举办本次学术会议,为心脏康复领域的学术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与会专家就心脏康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会议不仅推动了心脏康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还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提高了临床医生、治疗师对心脏康复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展望未来:应急总医院引领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 应急总医院将持续加强康复医学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康复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不断提升康复医学科的整体实力,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为医院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康复医学科 审核:王学英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1
22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举办国际应急急救培训,助力红十字人道精神传播
       11月14日,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东亚地区代表处委托,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组织了为期一天的国际应急急救培训项目。代表处主任Balthasar Staehelin、副主任Boris Kelecevic等7名高级公务人员参加了培训。 参加培训人员与应急总医院党委副书记曹杰合影 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发起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十分重视自身工作人员自救互救能力,此次专门委托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定制设计了全天英文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心肺复苏、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创伤急救技术。精心设计、互动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深入浅出、细致入微的讲解,激发了现场互动热情,每当设备提示操作成功时,全场均给与操作者以热烈的掌声。 课堂互动 心肺复苏训练 AED仪器使用训练 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示 各部位骨折固定训练 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红十字人道精神的再巩固。未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将以此次培训为样板,继续深化国际合作,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多语种应急医学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国内外应急工作者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王霁冉 审核:祖洁琛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1
19
千里寻医,“针”情守护——应急总医院王光涛主任与患者邓阿姨的故事
       病痛缠绕,千里之外的希望 在吉林白城的一隅,邓阿姨的生活因腰腿疼痛而黯淡无光。这疼痛如影随形,已伴随她近十年,从最初的轻微酸痛,到后来连行走都变得困难。尽管四处求医问药,但疼痛依旧如影随形,仿佛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邓阿姨从未放弃过寻找治愈的希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得知应急总医院针灸科的王光涛主任在治疗腰腿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于是,不顾年迈与路途遥远,她毅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医之路。初冬的暖阳洒在她的身上,似乎也在为她的勇气加油鼓劲。 精湛医术,王主任的温暖接诊 抵达应急总医院后,邓阿姨见到了王光涛主任。王主任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耐心地询问了邓阿姨的病情,并进行了详细的查体。在了解邓阿姨的生活习惯及过往治疗经历后,王主任决定采用小针刀结合传统针灸的方法为她进行治疗。 治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邓阿姨病史长达十年,且年龄较大,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她的病情改善速度相对较慢。但王主任并未因此气馁,他反复研判,调整施针手法,每一次的调整都凝聚着他对患者病情的深刻理解和对医术的精益求精。 并肩作战,医患间的信任与坚持 在治疗期间,邓阿姨与王主任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医患情。他们如同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对抗着病魔。王主任时刻关注着邓阿姨的病情变化,细致入微地询问她的感受,观察她的步态变化。而邓阿姨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放弃。 这种双向的努力和信任,最终换来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在治疗进入第三周的一个清晨,邓阿姨兴奋地告诉王主任,她的腰腿酸软明显减轻,甚至可以独自连续步行百米以上而不用休息。那一刻,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坚持,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康复之路,医患共谱温暖篇章 经过数周的治疗,邓阿姨的腰腿疼痛逐渐减轻,她终于能够独自行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在返回白城的前夕,她满怀感激地对王主任说:“谢谢您,是您的专业和耐心,让我重新找回了行走的自由。”王主任则微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您的信任和坚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邓阿姨和王主任之间的故事,不仅见证了中医针灸的良好疗效,更彰显了医患之间那份难得的信任与关怀。 医患情深,共绘美好未来 千里求医路,邓阿姨与王光涛主任之间的故事,是对医患关系最温暖的诠释。它告诉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情感同样重要。只有医患双方相互信任、共同努力,才能共同战胜病魔,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邓阿姨的康复,不仅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更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医患之间那份难得的信任与关怀。而王光涛主任的精湛医术和医者仁心,也让他成为了无数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光。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共同书写更多关于健康与希望的美好篇章。 专家推荐   王光涛,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主任,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师承国医大师余瀛鳌先生,致力于颈肩腰腿痛等骨伤科疾病的中医保守治疗研究,致力于训练伤、重度膝关节炎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等疾病中医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主编著作19本,参编参译著作5本: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学术著作奖1项,获院级科学技术奖1项。 擅长应用针刀、血罐、针灸等方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膝关节退行性疼痛、半月板损伤、踝关节痛、足跟痛肌肉损伤等骨伤科疾病,擅长训练伤和运动伤的中医保守治疗,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痤疮、月经病、脾胃病(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失眠、高血压等疑难杂病。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膝关节疼痛门诊。周三、周五:脊柱关节疼痛门诊。 咨询电话:010-87994818 来源:国医中心 撰稿:张宁宁 审核:王光涛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1
19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少年”国际青训营移动专车交车,开启应急教育“移动2.0”时代
       11月15日,“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专车交车仪式在应急医学数字教育示范基地隆重举行。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参与仪式。此次活动标志着“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正式进入“移动2.0”的新时代。 多功能“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专车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为仪式致辞,她指出,经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批准设立的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内重大灾害事故医疗救援、跨国(境)救援医疗救护、应急医学能力提升等职责。面向气候变化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复杂多变的未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指引下,与各方携手打造了“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项目,希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少年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不仅是对少年们成长的关爱,更是对全社会应急能力的赋能与提升。该项目在应急管理部的支持下,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多期活动。本次移动青训营的启动,是中心为青少年们提供的一个全新的、更加便捷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它将搭载着中心对青少年的期待,在提升他们的应急医学能力的征途上勇往直前;它将陪伴着青训营学员们的成长,成为他们学习应急医学知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伙伴。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致辞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小虎先生代表专车制造方详细介绍了专车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性能优势,并郑重承诺,将全力支持青训营的各项活动,持续加强应急医学类车辆研发,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为培养优秀的应急医学青年人才贡献力量。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小虎致辞 随后由两位可爱的国际青少年代表,郑重地穿过由心肺复苏培训设备组成的特殊“红毯”,将象征着移动青训营大巴车的金钥匙,转交给“应急少年”国际应急医学青训营承办方。 应急少年传递移动青训营“金钥匙” 仪式结束后,现场嘉宾们参观了青训营专车,并亲自体验了车内的先进设备与模拟训练。 大巴车内景 梦想起航,未来,满载着知识与技能的移动青训营,如同一个个流动的课堂,将深入社区、学校和偏远地区,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应急医学知识技能的普及与推广,持续扩大应急少年培训覆盖半径,助力全社会生命安全素养提升。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1
18
1 37 38 39 40 41
查看更多